和光同尘的阚家村

文:田素申

张黄镇北行2里,公路西侧便是阚家行政村。阚家村有村民1200口,280户,有耕地190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有少量的果园、大蒜。村民的姓氏有阚、胡、孙、张、孔、杨、臧,阚姓约占80%以上,胡氏是民国初年从宵云迁来的,其他姓氏迁来阚家时间较短,有的是稻改时从湖里迁来,有的是因为亲戚关系迁来。

和光同尘的阚家村

一、充满玄幻色彩的阚家姓氏:跟阚家村的耆老们一起座谈,他们津津乐道的谈论他们姓氏的来拢去脉,他们说,4400年前就有了这个阚家姓,说阚氏的始祖是统九黎于天下的英武的战神、兵祖蚩尤;又说始祖是春秋时代孔子的学生阚止,字宰予,号子我;还说是和蚩尤同时代的黄帝。究其实,这些说法都有充分的道理和根据,中国人的姓氏在久远历史的演变中其源由本就不止一而贯之,姓氏文化的内涵是很深厚的,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个学科的研究。阚姓虽然古老,在全国人口并不算多,据2017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阚姓只有19万6千人。老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说元朝末,朱元璋穷得沿街乞讨,这一天来到一家姓阚的大户门前,从院里跑出一只大黄狗朝朱元璋冲来,躲闪不及,咬了腿肚子,狗主人在旁边没有及时把狗呵住,朱耿耿于心自言道:到我得势那天,杀尽天下姓阚的。后来朱元璋果真当了皇帝,记起当年讨饭之苦,到处追杀阚家人,有的怕杀头,就改了他姓,这故事的真伪无从查考。

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炎帝、蚩尤都是华夏民族的先祖。那时中华大地上有三个大族群。黄帝为首的部落群占据今天河北西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史称华夏;炎帝为首的部落群占据今天的河北东部,山东、辽宁史称东夷。炎、黄所占地域统称华夏部落。蚩尤占据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史称苗部落。据说蚩尤本姓阚,这个阚字从字面上看,意为不论什么门都敢闯,也符合蚩尤战神的性格。中化大地上的三个部落群之间虽偶有争战,但都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文化。

远古时代,人们逐水而居,行无定处,自然没有姓氏。原始的母系社会被新兴的奴隶社会替代后,姓氏开始为;渐渐出现。起初只是地位高贵的首领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奴隶们有区别,也为了各小部落有个称号,于是他们最早有了姓。蚩尤原本就是阚姓,这是今天阚姓以蚩尤的始祖的原因所在。

族群人口增多,地盘越来越大,首领就对自己的子孙、功臣进行分封,他们分到各地,管理那个地区,被分各地的子孙、功臣就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国家和城镇。黄帝有一个儿子,被分到今甘肃天水通渭县一个叫阚的地方,后代子孙便以阚这个地名为姓了。今天鱼台的阚氏族谱上的堂号便是“天水堂”,若按这一传承断定,鱼台的阚氏族人很可能就是黄帝后人的一个支脉。

和光同尘的阚家村

时光流逝,1500年过去了,历史的列车驶进了那个礼崩乐坏,天下纷乱的春秋时代,周王室对天下难于掌握了。早先只有贵族才配有的姓氏,一时间各种姓氏纷纷涌现,“百姓”这个词也应运而出了。这个纷乱的时代却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大发展,春秋后期,文化旗手孔丘为平民百姓争得了受教育的权力。在他的弟子里,有一位阚止的学生,敏思维,善辩辞,且有武力,被孔子定为“言语”科的高材生,虽然有一次白天睡小觉,挨了批评,但阚止的才干终教孔老师改变了先前的对他的看法。阚止后来曾任齐国右相,有出色的政迹,他的子孙被齐王封到今汶上县一个叫阚邑的地方,后人就以地名为姓了,这应是阚氏的又一支脉。

阚家村的人,自称是“天水阚”。明初从天水迁到汶上鞠耕,到了清乾隆初年迁来鱼台县相里村,不久又迁到今张黄镇始建阚家村。为什么迁出相里村,也有一段小故事:居相里时,屋宇前后、左右都有强姓为邻,强与墙同音,阚与看同音,阚家人碍于忌讳,认为墙挡住了“路”,后代子孙难于广展宏图,夙志远播,故迁来此地,结草为庐,开疆扩土,生生不息300年,成就了今天和光同尘、温厚安逸的阚家村。

和光同尘的阚家村

还是上文说到的与阚氏家族的忌讳有关,在阚氏居家的院子里,不论穷家富家,绝无迠影壁(也叫照壁)者,也没有在墓地坟前为已故先人立碑者,理由是遮挡亡者远观,有不孝之嫌。

二、零犯罪是怎样打造出来的:阚家村有村民1200多,这么大的一个村子,历年来犯罪率为零,实属难得。这当然与阚家村传统的村风不无关系,最主要的村干部认真抓法治教育的成效。村党支部历来重视普法教育,宏扬法治精神,使全体村民提高法律素质。将法律武器同一切违法的行为说服、劝导或斗争。党支部分工一名委员主管,支书督查。请人给上法治课,讲外地、外村的案例,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尤其重视对村中青少年的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从传统教育、品德教育入手,教孩子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倡做好人好事,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家庭、学校、村,齐抓共管,打造出零犯罪的阚家村。

和光同尘的阚家村

三、孝敬父母,兄悌弟恭的好村风:孝敬父母,亲兄悌弟的良好村风在阚家村代代相传,经久绵长。阚殿辉兄弟俩,哥哥较穷,生计艰难。赡养老母亲的义务不攀哥嫂,一个人担负起赡养义务,无有怨言。冬天寒冷,以自己的体温给母亲暖热被窝,这样的孝贤行为,只有在24孝里才能找到。后来老母亲病了,服侍病中的母亲的义务和妻子一起承担下来,床前行孝,无微不至,想方设法减轻老母亲病中的痛苦。母亲病故以后,自己出钱办理母亲的后事。

阚永池的老父亲患脑血栓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伺候父亲的事落在夫妻二人身上。为教丈夫在外多挣钱养家,50岁的商迠丽担负起侍奉公公的义务。她摈弃传统的旧观念,对病中的公公当成自己的生身父亲,细心照理,一是三餐,端到跟前。公公如厕不能自理,迠丽也陪护着老人。老人流着泪说:迠丽 就是俺的亲闺女呀!

这便是普通人身上具有的高贵品德!

根据:阚学林79岁、阚永玉77岁、阚月辉73岁、阚宝民66岁讲述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