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普通人会对大画家的画指指点点?

木幽书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的一幅作品不同的人看了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又如同再好的厨师做出的饭也不一定人人吃了都说好一样。

米开朗基罗作品欣赏



题主提到的米开朗基罗、伦勃朗、莫奈,三位都是在西方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绘画大师,也是无可争议的伟大画家。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和达芬奇、拉斐尔齐名的“三巨匠”;伦勃朗被誉为十七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开创的绘画“明暗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莫奈是十九世纪印象派创始人。都是名彪绘画史册响当当的人物。

伦勃朗画作欣赏


但纵使如此,他们的画作也不一定合乎所有人的眼光和口味,也不可能每个人看了都说好,也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看法评论甚至批评声音。这并不奇怪,因为艺术从来都没有一个规定的标准,“艺术无止境”。用一句竞技体育中常说的话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既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




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三杰”之一的提香是公认的在当时把绘画手法和色彩运用发挥到极致的绘画大师,尽管如此,他创作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仍受到不少人的批评,认为这幅画不如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说一个是神,一个是人等等。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安格尔是古典写实绘画的权威,他创作的《泉》享誉天下。但他创作的另一幅人体油画《土耳其浴室》却饱受非议。印象派创始人马奈的代表作品《日出》更是受到过种种批评指责,印象派这个名字正是出自一位评论家的戏虐之语。这样的事例在绘画界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安格尔《土耳其浴室》

而正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了各种各样的审美眼光和口味,成为推动绘画艺术的不断变革、探索、改进和创新的重要因素,也使得绘画艺术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


谁怜一灯影

其实也不仅仅是普通人会对绘画评头论足,艺术家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批判。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可以算是艺术品的魅力之一。

我曾经在回答中说过,在艺术品的评价中,没有一个严格的硬性指标。也就是说,艺术品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而是要看它(它们)在符合最基本的创作要求的基础上,能否得到欣赏者的认同。

题主举例的画家是伯朗,即欧洲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以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讲,伯朗的作品是人类绘画史上非常经典的作品。但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在欣赏同一幅画时,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视角,并由此产生不一样的结论。

如果说谈到批判,可能是因为伯朗笔下的一些人物与当时西方文化中的传统认识是有差异的吧。以上面这幅《沐浴中的拔士巴》为例,画中的人物按照《圣经》的记载,本应是一位绝妙的美女,但伯朗却把她画成了一个平凡的妇人,除了没有曼妙的身姿和姣好的容颜,还充满了凡人的哀愁。或许,这种画风,会引起不少人的排斥。

伯朗·沐浴的拔士巴

艺术的批判很重要,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做到绝对的完美;而艺术则更需要在批判中前进。

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任何学科和行业都是如此,离开了批判,就如同失去了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学徒,还是名扬四海的大师,长期处于一片赞誉之中,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批判性的眼光应该成为伴随每一位艺术家的良师益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术批判同样适用于艺术批判。离开了批判,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专家向观众介绍西方油画)

批判不等于是强者对弱者的指责,而是每一位欣赏者最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记得之间见过一句类似于扛精的笑话:批评一台冰箱制冷效果不好,不等于我得先在体内注满氟利昂。

这个道理很简单,并不是说当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批评时,必须要遭到强于对方。在批判的世界里,没有这一条硬性规定。

再把视线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就是说,欣赏者在品味伯朗的作品(也包括所有大师的作品)时,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他们)画得比创作者更优秀才有资格进行。

(艺术展中的观众)

评判者应该用理性的心态和眼光去欣赏画作;创作者同样应用理性的心态去选择性接受批判。

有了批判的自由和权利,并不同等于可以不懂装懂,或盲目地否定一切。艺术品本身就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评判标准,因此,过于肯定的褒扬或绝对的否定,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同样,作为被批评者,面对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批判,也该用审慎的眼光和理性的心态去选择性接受。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欢迎补充讨论。


碣石樵子

喜好评论是人类的天性,正因为人们评论,才有了艺术。或者准确而言,才有了我们正在谈论的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


你以为他谈论的是《千里江山图》(作为艺术的知识),其实他只是在谈他看到的


试想想,当我们在谈论艺术时到底在谈论什么呢?我们是在谈一件艺术品,又或是一个艺术家?还是我们在谈论一段艺术史,一场正在被热切关注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似乎这些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可是问题来了,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谈论艺术呢?为什么会有普通人对大师指指点点呢?即便对艺术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潜意识地认为大师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是必然有它的道理的,普通人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不应该对其评论的。


那么事情果真如此吗?如果一个普通人不应该对艺术指指点点,那么谁有这个权利呢?艺术家?艺术评论人员?艺术史学家?为什么?有人说,因为他们专业

。如果作为个体的这些人可以被称之专业人士,那么必定存在一个更大的权威能够赋予他们这个专业性,有人会提到艺术博物馆以及为其工作的研究人员,大学和艺术教育机构,专业的艺术媒体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存在,我们勉强称之为艺术专业性的东西才可能存在,这么说好像是有些道理的,可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教育制度是非常新近的事情,那么在这也机构出现之前,又是什么在赋予艺术专业性呢?

算不算艺术?


这里可能需要提到一点西方艺术史,现在公认西方艺术史的开山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艺苑名人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讨论的被大家称之为艺术史(西方艺术史)的东西也就存在了五百年而已。相对我们的文明,五百年算长么?那又是谁给与了这个人权力,让他能够来书写艺术史的重要作品呢?好像并没有人要求强迫他这么做,更没有人赋予了他正大光明评论艺术的权力。瓦萨里之所以做了这么件事,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这么做很正常而已,并非说给几十个艺术家书写传记和评论他们的艺术,而是说,评论艺术这件事是很正常的——至少对于这么做的人而言,因为在当时更通常的情况是,大家连字都不认识,又何谈评论(书写的形式)艺术。

瓦萨里老爷子


那么再来看看瓦萨里这个人是否具备我们说的艺术专业性,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瓦萨里自己是个艺术家,绘制过不少壁画(他比较擅长的东西),也曾参与到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建立当中,同时还是米开朗基罗的弟子。这么看来,他似乎是具有我们所说的“专业性”这个东西的,历史也证明他的文字工作也非常宝贵。而这个时候的大众,且不说不识字(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最开始画画的原因,用图像宣讲),有一些画作大众根本是看不到的,比如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兹贵支所在的年代和地区,只有皇帝收藏着千姿百色的裸女,画家却连裸体绘画都是禁止的——更别说让老百姓看到了。就大众都能看到的教堂里的宗教绘画而言,即便虔诚信徒不敢说出来,难道她看不出来她正看着的圣母玛利亚眼睛有点歪吗?

威尼斯画派的大师级人物提香没出现在第一版的《艺苑名人传》中,第二版时瓦萨里补上了这位米开朗基罗同时期的大师


到这里好像有些混乱,我们谈论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史,我们谈论了宗教绘画,但这第一没有回答我们谈论艺术时在谈论什么,第二没有区分到底哪些人能够随心所欲地(如果真的可能的话)去评论艺术。那么我们假定,真的存在一个叫做艺术的知识客体,这个客体只有在我们划定专业范围内才存在吗?哪怕一个人是个瞎子,有生之年从未见过一幅画,他就不会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艺术这个单词,哪怕他对艺术的想象与实际有多么大的鸿沟,他就没有一点权力来讨论艺术(视觉)了吗?我们简单推理就能知道这样一个专业的艺术是必然不存在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是在日常对话下时不时提到有这么一个叫做“艺术”的东西,尽管对它所具备的具体知识很少,也不会让他误认为自己谈论的是艺术或者什么相似物,而不是

别的什么东西(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困惑的点在于这个东西是不是属于艺术,但是通常我们不会误认为这个可能是艺术的东西是政治活动是体育)。

克里姆特的小素描,这类艺术似乎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


我们不妨再假设艺术中的专业性是真实存在的,而正是这群具有专业性(即时在瓦萨里的年代,没有大型艺术机构赋予他专业的权威,然而这种专业性源自其本质,差异性和同一性,与非艺术人员的差异性以及与职业艺术人员的相似性)的人员在构建它作为对象的知识,艺术史学家书写艺术史,艺术家生产艺术,批评家进行批评等等,以便非专业人员做参照,以便大众在讨论时知道自己在讨论什么。可以说,只有在人们不停地围绕着“艺术”评论,才可能让艺术成为知识对象,关于它的知识就是在人们不断评论中增加直到今天的。

鲁本斯画的这两个女人怎么看都不太符合今天的审美,可她们是维纳斯呀


好像清晰起来,大众有没有权力对艺术进行讨论甚至批评?当然可以,每个人都可以讨论艺术,以及赏析艺术,即便他们对自己讨论的这个东西没有太多的想法和知识,但艺术欣赏过程中,观众面对的最终是他自己,他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和知识。当一个人评论鲁本斯的女人时,他可能谈论的是

关于艺术的知识(专业人士可能会从技法,构图,象征性以及鲁本斯这么画女人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也可能谈论的是关于这个女人的知识(这个女人的高矮胖瘦,符不符合自己的审美),但不论两者,都是在审美发生的瞬间进行的,不需要其他作为前提(此时欣赏者关于艺术或女人的知识都是先验的),观众看到鲁本斯的女人时就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了,他自然有权力发表评论。


而题主面对这种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有疑惑便体现出了专业性在艺术赏析中的作用,如果你判断他人对艺术的赏析是错误的片面的甚至肤浅的,你则需要体现更精准的专业性,这个时候就得靠知识了。


透明流动虚无

绘画作为一门审美艺术,并不是所有观众与艺术家都能保持在一个欣赏水准上,很多时候艺术家在引领大众审美,甚至超越大众审美好多年。再加上人的审美受到每个人成长经历、学历学识、个人喜好、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针对伦勃朗,针对任何大师级人物,都会有不同角度的批评,尤其对像梵高、徐渭、八大这样超越时代的大师,更是难以理解。当然,这种批评,作为艺术现象的一个,在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作为艺术家要以宽泛的心态对待,也就是说:如果你追求的是站在艺术的时代峰顶,就不要期盼同时代的艺术赞美!因为你的艺术创造,超越了同时代的审美,想在同时代找到知音,是很难得。这也是上世纪中后期齐白石受欢迎而黄宾虹受冷落的根本原因,也从艺术上说明齐白石是雅中俗、黄宾虹是雅中雅的艺术界限。








尚艺海派

小学生也可以指出相对论的错误,空间怎么可以折叠?你当我傻的?!

大师跟普通人,也就是没有专业知识和思考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纬度里。

古人早就说清楚了,这就叫——无知者无畏!

有的人说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头猪也有一千副猪大肠子好吗?!

能经受几百年考验的作品,是所谓不懂历史,不懂技巧,不懂文化脉络的普通人所能领略的?如果普通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反而让人可疑!一种艺术样式的发展成熟,是多少智慧而勤奋的天才,付出了毕生心血创造出来的!他们从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为我们呈现出精湛华美的视觉盛宴!这岂是茹毛饮血的山顶洞人能够领略!

到底是他傻还是你傻!?

这是个平庸的时代,长期生活在鸡群里,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能翱翔天宇的苍鹰!只不过是因为你只是个鼠目寸光的“普通人”!


应炜ART

一件艺术作品存在不同的评价,可以说明一点,艺术作品中有独特的闪光点及艺术作品存在极大的创新上升空间,当然了,这一切都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说明,为什么像伦勃朗那样的艺术大师级的画还有很多人指出很多问题呢?

简单通俗的说,是审美观的问题,除了东西方式的审美观不同之外,主要是“古代式审美观”与“现代式审美观”的差异,

古代式审美观,通常较为含蓄、保守、超越复古、哪怕是大胆、直白的西方式审美也带些怀旧心态;现代式审美观,直接来说就是,超越现在还带着时尚元素的理念及意境去审美,

而像伦勃朗那样大师级的艺术家的作品,在某种情况下,满足不了部分现代人的现代式审美了,所以会指出很多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