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中的方法論

一、會計學中哲學問題綜述

任何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都必須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會計學的發展同樣要依賴於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對會計學發展史的研究可以發現,會計學理論的創新與突破,都是源於正確的哲學理論的指導。若錯誤的理解世界觀和方法論,人們變會陷入迷茫,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甚至誤入歧途。會計的研究對象是企業日常經營業務中最根本的特性,最普遍、最基本的關係及規律。會計哲學將哲學的理論和方法融入會計學之中,是研究會計行為與活動本質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對會計行為與活動本質和規律的最高抽象。

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會計理論研究

首先,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認識論,並將其運用於會計理論研究。馬列主義理論與認識論,是反映動態的革命理論,實踐是其理論的基點和出發點。認識與實踐是無法分開的,實踐無法脫離認知而單獨存在,在實踐中認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在研究會計理論的進程中,要充分尊重客觀存在的事實,以事實為根據,按照會計研究對象的本來面貌加以探討,反對主管片面性和盲目性迎合相關利益集團的會計理論研究。會計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科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的變化,甚至還有假象摻雜在其中,但我們不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從這些表象中抽象出事物運行的本質。要將自己的認識從感想不斷過渡到理性,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經濟聯繫抽出來,找出會計所遵循的一般規律。會計必須遵循客觀事實的特性令其有了一些自然科學的屬性,同樣也使其有了一定的科學技術性。在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在繁雜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認識會計,研究會計的社會屬性。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會計這門學科的認識,然後根據這種認識對會計進行研究,發展成為會計理論從而反過來指導會計實踐,形成一個循環。

其次,加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運用其加深對會計理論的研究。歷史唯物主義認為: 社會歷史是由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會計作為一門經濟管理類的科學,要依據歷史經驗,遵循客觀規律才可以穩定的發展下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認識會計學,就是要探索會計的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這當中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作出科學的評價與結論。在社會和生產力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生產的材料開始有了剩餘,為了將其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會計科學應運而生。對大量的歷史文獻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財務管理這一社會活動產生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為了合理分配勞動時間,減少勞動消耗,生產更多的產品,以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可以這麼說,會計這門科學的產生就是為了滿足對剩餘產品計量的需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會計核算結果的判定,主要看它是否真實全面地反映了企業資產狀況、經營成果等,同時要看它是否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是否對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有利。會計理論的價值主線是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計量和反映,我國的會計研究是在對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現行主要採用規範性研究以及實證研究,尤其在最近幾年實證研究風靡學術界,成為一大主流。當然,我們仍應當清晰地知曉,會計規範性研究是不可替代,它仍能並將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比較完美的研究方法應當是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結合,二者相互補充,從而為我國會計理論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當然,我國的一系列的會計工作都需要建立在上述四項基本假設之上,由於假設存在一些缺陷,而導致了會計研究方法存在一些瑕疵。

三、結論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中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應當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在研究的過程中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不能單純延續西方的觀點去研究。當然,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目前正處與向IASB 趨同的大潮中,但不能把趨同等同於相同,在這一進程中,應當結合中國國情堅持會計學的規範研究,同時要將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規範研究為實證研究指明方向,反過來利用實證研究方法驗證規範研究成果。總結並歸納在實踐中財務工作的成功經驗,不斷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因此,本文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對於彌補目前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缺陷將會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