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時為什麼只有楚國舊部反秦最厲害,其他五國都絕後了麼?

80後技術員

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之中,起到中堅作用的是楚人。早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楚人就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而在秦末的反抗鬥爭中,最早起兵的陳勝吳廣,滅秦起到關鍵作用的項羽,最終取代秦朝建立漢朝的劉邦,都是楚人!但實際上,推翻秦朝不僅是楚人的功勞,其他地區的百姓也都積極的參與其中了的。

這裡就要說到秦始皇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他們恨不得在家裡供一張秦始皇的畫像,早晚焚香膜拜一番,簡直如同他們的祖宗一樣。他們之所以如此推崇秦始皇,就是因為所謂的“統一”。在他們看起來,“統一”是秦始皇最偉大的功績。曾經有人對我說,假如沒有秦始皇,我們中國還不跟歐洲似的?呵呵,我們就來說說秦始皇的統一吧。

秦始皇畫像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總告訴你,統一是大勢所趨,統一是主流,統一是進步的。好吧,假如你是一個楚人,當秦軍打過來的時候,你是熱烈的歡呼偉大的秦軍終於來了,偉大的秦王來解放我們了,還是會拿起武器反抗?當你放下武器的時候,你是心悅誠服地接受秦始皇來做你的君主,還是說心有不甘,懷著亡國之痛被迫接受了現實?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歌頌的統一,在當時的七國之中六國百姓是不支持的。也就是說,當時至少半數的百姓並不贊同“統一”。可是,“統一”為什麼還實現了呢?因為戰無不勝的秦軍。有人或許會問,沒有人民的支持,秦軍會戰無不勝?我就想問你一句,二戰時德國的部隊有百姓支持嗎?他們不也是橫掃歐洲?各國部隊的戰鬥力,秦軍絕對是排第一的。所以,最後由秦人來完成“統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要忘記,秦人的統一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之上的!各位要知道,軍隊戰鬥力最強的,並不一定就是文明最發達的。落後就要捱打,在歷史上經常被證偽。至少在中國史上,一再出現的是,有錢的打不過沒錢的,文明先進的打不過文明野蠻的。秦滅六國是如此,十六國是如此,遼宋金元的歷史是如此,明清的歷史還是如此。


六國一個個地被秦國軍事征服了。但並不意味著六國的百姓就一定會接受這樣的現實。他們並不認可這個新生的大一統王朝。早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人們就發出了許多的詛咒,“今年祖龍死”“祖龍死而地分”等等。其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楚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始皇的一次次巡遊,並不是他為了個人的遊樂。他也認識到有反抗存在,他的每次出巡,都是一次武裝巡遊,都是向原東方各國百姓的一次武力示威。但,顯然,秦始皇的武裝示威並沒有收到他想要的效果,在博浪沙遭到張良的驚天一擊,在會稽郡項羽又輕蔑地說道:彼可取而代也!

京劇裡霸王項羽的臉譜

秦始皇依靠暴力奪取了天下,他是一個暴力的崇拜者,他相信維繫天下依然可以靠暴力。但在秦始皇身後,一群戍卒走到大澤鄉登高一呼,秦王朝迅速崩塌,各地的反秦勢力紛紛揭竿而起。過去教科書上說這是舊貴族的反撲,他們在刻意迴避一個事實,各地最早起兵反秦的領袖人物都不是舊貴族。在陳勝、吳廣等第一批反秦勢力被秦軍鎮壓之後,六國舊貴族才繼續承擔起了反秦鬥爭的領導責任。最終在楚人和其他五國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西漢疆域圖

後來,劉邦在奪取天下建立漢朝之後,之所以能夠綿延數百年,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鑑了秦王朝失敗的經驗,用了好幾代人的時間,逐漸完成了不同區域百姓之間的融合,最終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野叟雜談

楚國是在春秋時期與晉國並稱的兩大霸主之一。齊國自齊桓公歿後,其霸業一蹶不振;秦國也自殽之戰後,就再無“秦晉之好”,轉而支持楚國與晉國爭霸。事實上,秦國淪為了楚國的跟班;齊國淪為晉國的跟班。而吳越爭霸其實原本是晉楚爭霸的一個部分,晉國為了從楚國的後方牽制楚國,便扶植了吳國。而楚國不堪吳國的騷擾,便在吳國的後方又扶植了越國。且吳越之地又偏於東南,不但難以用力於中原,其國勢也在稱霸後轉瞬而下。論霸業之長久,唯有晉楚兩國。

而進入戰國時期,晉國三分不必說。可是,偌大的楚國並無分裂,卻為何面對秦人的咄咄攻勢,只有捱揍的份,而全無反抗之力呢,其表現反不如趙國出彩?但到了秦末之際,楚地卻迸發出驚天之力,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蕭何、韓信等抗秦之豪傑又皆為楚人,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要歸結到楚國的政治制度。我們都知道“晉無公族”,當初晉國“曲沃代晉”,以小宗取代了大宗。晉獻公怕“曲沃代晉”的故事再次重演,便盡滅了桓、莊之族(晉公室的旁支強族),驅逐了其他實力較為弱小的旁支。並規定除了世子外,其他諸公子成年後,必須出居到國外。也因此造成了“晉國無公族”的這一諸侯特例,更使得晉國國政漸漸旁落於“六卿之臣”之手,從而導致了最終的“三家分晉”。

可是,楚國的情形卻與晉國正相反。有個成語叫“楚才晉用”,原出處於《左傳》中“雖楚有才,晉實用之,”一句。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字叫“晉卿”,也是取的“楚才晉用”之意。我們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曆史,便於我們考證的,楚國最高級的兩個官職“令尹”(國相)與“司馬”(大將軍),幾乎清一色的是由出自於楚國的公族人員擔任的,至於其他職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楚才又何止只是為晉用?還為吳所用、還為越所用,還為秦所用。吳越爭霸時期的雙方核心智囊人物,吳國方面,不但伍子胥是來自於楚國,就連那個深受吳王夫差寵信的伯嚭也是來自於楚國的。而越國方面,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破吳稱霸的范蠡、文種等原也都是楚國人。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吳起在楚國變法失敗了?楚國就如同一家根深蒂固的家族企業,又豈是外人能夠輕易變革的?而楚國的“用人制度”也自然是在“親中選能”,外人是很難進入楚國高層核心的,這種狀態一直沒有得到根本地改變。到楚漢之際,據陳平所言:“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其實,項羽在用人方面也不過是延續了楚國的政治傳統。

我認為,正由於楚國這個政治特點,也使得主張“出世”的道家流派產生於南方。而秦朝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楚地盤根錯節的舊貴族勢力。而使得楚地的平民階層也獲得了一線陽光,從而才迸發出了驚天之力。


歷史聞知社

這個問題提得好,也是秦漢史研究的重點。就古藉來看,集中表現有兩點:一,楚人最有愛國情懷。二,楚人最懂團結最善於團結。

我們先簡單回顧楚國800年曆史:傳說黃帝的一個後裔羋子被仇敵追殺,被迫逃往南方。在過漢水時得到一位漁翁幫助,並隨漁翁躲進荊山娶了漁翁孫女,逐漸生存繁衍起來。商代殷武聽說此事,曾數次率兵“披撻荊楚”。周昭王聽說此事,也親率五萬大軍征伐,但在過江時船毀人亡。看了這些歷史傳說,大家一定奇怪:小小的羋子為何成為商周兩大王朝的眼中釘肉中刺和大規模軍事征伐?可惜,到今天沒有一本書沒有一個史學家解釋這件事。

後來,周天子被迫封楚國為小諸侯,“子男之地,居丹陽”。丹陽之地在學界爭議頗大。筆者同意今天的湖北當陽之說。從此,楚國開始走上發展之路,先後徵撫了67個諸侯國。每徵撫一國都採取“絕其祠,縣其民,撫其政”政策。就是對反覆叛離的國家臣民也只是採取遷徙政策。如原在鄂西北竹山縣的大庸國被遷到湘西武陵山區(今張家界市),如原在豫南的羅國遷往湖南汩羅,蔡國遷往常德。這些仁義之舉使楚國迅速壯大,形成楚人半璧江山的輝煌局面。

公元前278年春,秦國背信棄義突然伐楚。秦將白起趁楚人過春節之際突襲楚國都城一郢,屠殺了全城20多萬男女老少,還毀滅楚國祖祠一夷陵。加上這之前,秦公然拘捕應邀參加會談的楚懷王。秦國的不仁不義,激起楚國人民公憤,發出:“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偉大號召。

這裡以兩個地方為例:一是湘西地區。二是嶺南地區。這兩個地區都以滅秦戰爭最慘烈而著名。湘西黔東是楚國設郡立縣較早的地區。公元前861年設黔中郡及13縣。白起襲郢後,大批楚人逃亡黔中郡。第二年秦將司馬錯率10萬大軍從烏江水路打進黔中郡,在今沅陵縣設郡治。楚黔中郡利用“鄉里制度”,迅速組織30餘萬軍民抗秦。他們在沅江與武江交匯處埋藏重兵,然後“引蛇出洞”前後封堵。僅用三個月一舉殲滅這支兇殘的秦軍。武水被染成血水,與殺人魔王白起比肩的司馬錯從此再不見史藉。秦軍再也不敢侵犯黔中郡。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南考古研究院的兩位教授曾先後帶隊考察過湘西,都沒發現湘西黔東有象樣的秦墓秦器。說明秦勢力在湘西黔東很短暫。

第二例證是南嶺的楚蒼梧郡。據唐代馬總《通曆》雲:“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子熊伐揚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同書卷三還說:“粵服楚,有楚亭,即今郡城。”晉代顧微《廣州記》也說:“六國時,廣州屬楚。”如果我們按古人書載時間計算,楚人在嶺南統治了整整640年。先後建立了番禺南武城,廣州五羊城,成為中國南方的大都會。並幫助嶺南越人種植水稻,飼養羊群,人民生活安定,儼然成為南方楚國。所以秦始皇登基後,屁股沒坐熱就急忙派50萬大軍圍剿嶺南。史書《淮南子.人間訓》詳細記錄了這件事:“仍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那麼,楚蒼梧郡如何組織軍民抗擊來勢洶洶的秦軍呢?就是化整為零,進行遊擊戰。“越人皆入叢薄中,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夜襲秦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秦軍被迫退回到南嶺以北,秦始皇被迫“發謫戍以備之”。秦朝圍剿嶺南的計劃整整被推遲了四年。

從羋子入荊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楚人始終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葩。正是因為有楚國,中華民族才有了老莊哲學,屈宋辭賦,青銅彫花,精細絲織,郡縣制,度量衡,髹漆,金幣,毛筆等一大批驚豔世界的偉大成就!


嚴家慶

之所以給人楚國舊部反秦最厲害的感覺,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原意。

(陳勝吳廣借楚國名義起義)

第一,楚國是帶頭反秦的人。陳勝、吳廣雖然並非是貨真價實的原楚國人,但是,他們是打著為楚國復仇的旗號反抗秦朝而起義的。他們號令一出,天下人都雲集到他們旗下。因為是第一個反秦的,又因為以楚國的名義在宣傳上做足了功夫,所以影響力特別大。咱們看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把陳勝列入“世家”,當“王”來看待,承認其歷史地位,可以看出其影響。當陳勝、吳廣以楚國的名義起義後,雖然後來其他五國也都紛紛宣佈復國,但是他們只能作為跟隨者,無論人氣、名望都不能和楚國相比。

(軍事天才項羽)

第二、楚國出了一個項羽。項羽是一個戰爭天才。戰爭天才可不是隨便出的,只能碰運氣。恰好楚國的運氣好,戰爭天才出現在楚地。當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國,被秦朝派出的章邯消滅,而同時五國也相繼被章邯打敗後,大家都在退縮,獨有項羽卻在鉅鹿一戰,打敗章邯,最後還迫使章邯投降。如果說陳勝吳廣讓楚國成為旗幟的話,項羽就讓楚國成為標杆。

(強悍的楚軍)

第三,楚國在當年亡國的時候,亡得最為憋屈。楚王是被秦國人騙去搞死掉的,楚國也基本上是被騙亡的。如果是在戰場上打不贏,被消滅的話,可能對方會口服心服。但如果是被騙亡,肯定誰也不服氣,試圖重新再打一仗。所以,楚國人反秦最積極,因此打起來就最厲害。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秦末也不只是楚人反秦,各國都有人在反秦。只不過比較出名的幾個反秦義軍都是楚國人,一開始的陳勝吳廣就是楚國人,到後來陳勝死後的景駒也是楚國貴族,再看最著名最厲害的項羽當時也都知道是楚國大將項梁的後代,至於劉邦也是生活在楚國故地上的,算下來也是楚國人。所以這些反秦的人,從頭看到尾基本上都是楚國人,這些人都是以楚國為旗號也就不奇怪了。那麼這時候肯定都在說其他五國的人哪兒去了,燕,趙,韓,魏,齊沒有人了嗎?


然後再看看其他國家反秦的人,當時各國都有,韓廣本來是被陳勝派去燕地的,可是後來自己稱王也反秦,齊人田儋也起兵稱齊王,魏國魏咎,趙國都有人反秦。但是這些人太不爭氣了,完全沒有成氣候,張良也是韓國貴族秦始皇沒死的時候就刺殺過。所以知道他們的人也就少了。

然後再就是很多人說的,秦滅六國,楚國最無辜。首先就是楚懷王被張儀騙至秦國,最後死在秦國,作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來說自己的國君被他國囚禁至死這是何等的恥辱。

然後就是楚國的歷史,楚國立國八百餘年,從一個小國家,最後到超級大國,這些成就對於楚國人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是非常強烈的。

還有就是楚國的文化,當時來說楚國的文化可能是和秦國相差最大的國家,楚國人根本不接受秦國推行的秦法。楚國保留了大量自然的,浪漫的因素情懷,比如道家思想,楚辭,楚國禮器等等,這些都已經深入到楚國人的骨髓裡了,與秦國的法家思想有這太大的差距,所以當秦國在楚國故地推行秦法之後也就激起了最大的反抗。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國的軍事力量保存的最完整。韓,魏,燕几個就不說了,打醬油的存在。趙國當秦國攻來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軍事力量留下來,齊國雖然還沒打就投降了,但是經過五國伐齊之後軍事力量太弱了,這些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多大的反抗力量了。可是楚國不一樣,楚國的軍事體質不一樣,楚國為什麼一直打不過秦國就是因為楚國一直推行的是貴族體質,中央集權程度很差,到秦國滅楚的時候,也就把項燕的幾十萬大軍消滅了,可是其他貴族的大量軍隊還存在,在客觀上保護了楚國的有生力量。所以當有人振臂一呼的時候,這些人肯定是最先反抗的。



小伍講歷史

如果不對中國文化進行重新認識,你是想不通的。然而只要知道了原因,那就太簡單。

《論語》裡有這麼一段,之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吾從於先進。這段話其實是讓人很費解的,君子可以看成周代入主的那個群體,野人則是商代遺民。孔子為何會認為野人的禮樂更好?這是值得推敲的。

屈原的《楚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對過往社會的追憶,對楚國情懷。你也可以說他作為貴族有楚國的情懷不奇怪。但是他還追憶過往的社會,尤其提到了東皇太一,提到了帝高陽顓頊氏。一個貴族如果僅僅是為了統治利益,又何必扯那麼多呢?而且為了一己私利的情懷是很虛弱的。項羽也是貴族,他也有強烈地恢復楚人家國的情懷。整個反秦起義軍也是以楚人為主。這就奇怪了,同樣都是失了國,別的諸侯國都沒有楚人這麼強烈的恢復家國的願望。項羽為什麼給自己封了楚地,難道不是一種家國意識的表現?貴族如果只是為了一己之利,那首先考慮的是戰略利益。什麼情懷不情懷。

按理說秦制對於底層民眾更有利,因為打破了貴族世襲一切,壟斷一切。土地可以買賣了,憑本事也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秦國之所以能強盛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壓制了貴族利益,以軍功和貢獻封賞。所以人才向秦國流動,秦國普通人的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別的諸侯國貴族不願意失去固有利益,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秦國強大起來。這種制度,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反秦?難道都是貴族子弟?不可能的。反秦的對於絕大多數都是楚人,陳勝吳廣似乎也是楚人。這其中就有玄機了。

秦始皇滅六國後發動了遠征百越的戰爭,這個戰爭的目的也是引發了很多猜測,為什麼?為什麼要立刻遠征百越。真的是為了開疆拓土嗎?我覺得很可疑。分封制其實是奴隸制,秦制是帝制,秦制對於分封有優勢。但對於野人之禮樂就未必了。目前發現南方少數民族,只要與羌人沒有關係的,幾乎都是血親族群構成的社會,這種社會是有民族意識的。其部族之間是通過會議方式連接,就是其組織結構是會議制,是相對平等的社會。有些民族可能至今都沒有經歷過等級社會,而與羌人有關的民族,幾乎都是奴隸制。藏族、彝族、漢族以及北方各民族都是奴隸制。雲南也是如此,凡與羌人彝族無關的民系都是會議制結構。

如果當年越人、楚人內部存在這樣的制度,或者楚國並沒有完全像北方諸侯國那樣是純粹奴隸制。如果這樣的話,楚人有家國情懷,越人體制對於推行秦制不利就合理了。那秦始皇攻打南粵就有動機了。楚人在看到秦國內亂之後紛紛起義也就很合理,並非是什麼農民起義,就是民族戰爭和復辟戰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蚩尤是漢代才被汙名化的?為什麼會這樣?只能說楚人出身的劉邦想要坐穩天下,想要推行秦制,所以對楚文化採取了一系列遏制措施。其方式與秦始皇攻打南粵異曲同工,目的一致。帝制裡帝王怎麼能容忍有平等意識的社會存在,後來楚人中的苗瑤大多都南遷了,加上更早期離開的商族主體泰國人,後來的楚地可能已經沒有多少地道的楚人了。所以所謂楚雖三戶,大概就是指楚人裡存在三個部族群體。這些部族內部可能就是血親平等社會。目前泰北老撾人還保留著楚國的偏髻髮型。

對於這個推測目前只是少了楚國關於這方面的文獻記錄。否則基本可以定案。


國病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秦朝短短存在了13年。在此之前,很多六國舊部起來造反了,很快就把秦朝給滅了。

其中出現像西楚霸王項羽這樣的楚國舊部,其他五國的彷彿比較少,這是為什麼呢?往往誰鬧的最兇,誰就被歷史記載更深刻。

而楚國反抗最為厲害,這是有歷史遺留問題的。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前,楚國一直是一個大國。以前楚國很不受重視的,自從楚莊王崛起後。

楚國一下子就強大了,強大起來的楚國人很是自豪,這些從楚國流傳下來的史書中能查閱到。

然而這樣自豪的日子,沒風光多久,楚國就開始被虐了。楚國國王被秦國大王騙到秦國,軟禁最後死在異國他鄉。

這個痛在楚國人心中,永遠揮之不去,從此楚國就和秦國結下了很深的仇怨。當然這還涉及到一個典故。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據說楚國被滅時,秦國殺了很多楚國人。於是就有人提出了這句話。

這句話無非提醒著楚國後人,永遠要記得曾經的傷痛。所以秦末楚國人反抗最為厲害,其他五國也有反抗,但是規模不夠大。


林間野史

秦末復辟戰爭中,六國貴族後人都參加了,只是楚國貴族反秦最成功,他們最終取得了天下。在以成敗論英雄的既定思維之下,很多人認為反秦的只有楚國的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叔侄、劉邦、秦嘉、景駒等人,其實其它五國的後人都參與了反叛。

1、韓國的張良、韓成、韓信。張良是韓國的貴族,他的祖上幾代都是韓國丞相。張良不僅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也組織了一支叛軍意圖復辟韓國。後來項梁扶持張良立韓國王室後人韓成為韓王,項羽立韓國王室後人韓信為韓王。


2、趙國的張耳、陳餘、武巨、趙歇。張耳與陳餘都是魏國信陵君無忌公子的門客,二人在陳勝起義後組織一支叛軍投靠陳勝。張耳陳餘認定陳勝必敗,於是二人和武臣分兵攻掠趙地,立武臣為趙王。武臣死後,張耳陳餘又立趙國王族後人趙歇為趙王;楚漢戰爭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3、燕國的韓廣、臧茶。武臣為趙王后,派將軍韓廣攻掠燕地,在燕國貴族的支持下,韓廣自立為燕王,燕國復辟成功。韓廣命臧茶領軍追隨項羽西擊秦國,滅秦後項羽封臧茶為燕王,於是臧茶殺燕王韓廣而自立。

4、齊國的田儋、田榮。陳勝起義後,狄人田儋擊殺狄縣縣令,以齊地反陳勝,復辟了齊國,田儋之弟田榮為齊相。項羽分封諸侯後,田榮沒有份,於是起兵反項羽,多次被項羽打敗;後來漢國的大將軍韓信攻齊,擊敗齊楚聯軍,田榮兵敗被殺。


5、魏國的魏咎、魏豹。陳勝起義後,令周市攻略魏齊之地,周市在齊地被田儋打敗,退回魏地,攻掠魏地,又立魏咎為魏王,魏國復辟。秦軍擊滅魏國後,魏咎被殺死。項羽打敗秦軍後,封魏豹為西魏王,後來魏豹被漢王劉邦擊滅。魏豹的小妾薄夫人成為劉邦的愛姬,生子劉恆,是為漢文帝。


大秦鐵鷹劍士

秦末,舊有的山東五國也造反了,只不過聲勢上沒有楚國那樣浩大。原因在於楚國當初滅國比較悲壯,特別是當初楚懷王被騙被囚和項燕的戰死,受到人們的同情,才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項燕)

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就是打著項燕和扶蘇的名義。這也給楚國營造了反秦的聲勢。原來的楚國又擁有廣闊的土地和民眾,所以也成了反秦的基礎。

當然,五國的貴族也趁亂復國了。



趙國:當初長平之戰也悲壯,卻一直在恢復當中。武臣起義,當了趙王。

齊國:田儋殺了縣令,當了齊王。

燕國:韓廣受武臣的指派,安撫燕地,當了燕王,後來項羽把臧荼立為燕王。

魏國:陳勝派周市幫助魏咎復國,後被章邯打敗,又一次滅國。

韓國,在張良的努力下,立了韓王成,不過一直打不開局面。

五國一直因為各種原因不是滅秦的主力,不管是聲勢還是軍事,一直是以項楚馬首是瞻。



(項梁)


大飛熊ヽ騎士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只有三個半人:兩廣算一個人,湖南算一個人,江浙算一個人,山東算半個人。湖南和部分江浙就是楚國故地,楚國人傑地靈,且素有大國情懷和格局,且民性獨特彪悍,所以亡秦必楚。

楊度湖南少年歌: “中國若如古希臘,湖南便是斯巴達,中國若如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魯士,若要中華國滅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英國的愛爾蘭人,德國的普魯士人,中國的湖南人,被並稱為世界上三大倔強種族。英國學者認為,湖南人是一支長期保持獨立的種族的後裔,可見楚人之獨特。

古往今來四大常勝將軍皆是楚人:漢韓信,唐李靖,宋岳飛,大清左宗棠。

“唯楚有才,於斯為盛”,“無湘不成軍”、“無湘不成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無湘不成國 ”。

所以亡秦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