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應該是福德雙全的!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應該是福德雙全的!

“妙行無住分”中的“行”是佈施行,即修行六度之一的佈施波羅密。修行佈施,妙在不住相、不住色而行佈施,簡稱“妙行”。妙行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妙行,所以叫“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佛陀教導須菩提,菩薩在行佈施的過程中,要做到“三輪體空”而行佈施。三輪體空就是我是空的,對方是空的,我所佈施之物也是空的。空就是不執著或超越,超越某個行為就叫空。那麼不空就是念念不忘,不能超越就會糾纏於其中,這就叫不空。“應無所住而行佈施”就是超越、不執著地按照三輪體空的要求去行佈施。如此行佈施,則名曰如法佈施。否則,就是不如法而行佈施。

“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這是佛陀的命令,沒有商量的餘地。你不能說,讓我來和佛陀商量一下,能不能今天住聲佈施,明天住香佈施。不可以,這裡面沒有商量的餘地。因為佛陀在這裡不是以商量的口吻,而是命令語氣——不可,不可住色佈施,不可住聲香味觸法佈施。“菩薩應如是佈施”就是說一個菩薩必須這樣佈施。

到底怎樣佈施呢?“不住於相。”“不住”就是不執著。不住什麼相呢?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三輪”之相。佈施者、受施者和佈施物,都屬於相,都屬於色。不住相,不住色,應該三輪體空而行佈施,這才是一個菩薩在行佈施之時,應當具有的狀態和境界。佛陀慈悲,不厭其煩地向我們解釋,儘管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但是還是擔心我們不理解,又問了一句:“何以故?”為什麼我(佛陀)要求你們務必如此呢?因為“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為假設之義。此句意思是說,如果你們這些修行人在行佈施的時候,可以不住色、不住相而行三輪體空佈施,結果會怎麼樣呢?“其福德不可思量。”

這裡有兩個概念:福,是一個概念;德,是另一個概念。

福是幸福的簡稱,指俗世的、常人的幸福和快樂。福是世間的東西,不管是升官發財,還是有一個好的相貌,有一個好的婚姻,有一個好的工作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世俗的東西,它都叫福。

但是,佛家思想中是如何看待福報的呢?在佛家看來,第一個福報是“生在中國”。此“中國”並非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國之中央謂之“中國”,指文明的中心、政治的中心、經濟的中心。這樣的地方就會讓你遇到佛法,生在這樣一個地方,那就是你的幸福。反之,生活在經濟的邊緣地帶,政治的邊緣地帶,文明的邊緣地帶,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生活在山溝溝裡,戈壁灘上,無人區內,這就是沒有福報。

第二個福報是“聽聞佛法”。如果佛陀未曾出生,那麼正法的名稱也全然無有;如果佛陀已現身於世,但沒有宣講正法,眾生也得不到利益;如果佛已講經說法,但隨著佛陀的去世,佛法也隨之隱沒,也對眾生起不到作用;如果佛法住世,但自己沒有皈入佛門也無濟於事;如果自己已經進入佛門,可是沒有被順緣的善知識所攝受,那麼對真理也將一無所知。故而,具足一切因緣而聽聞佛法的人是有很大福報的。

第三個福報是“暇滿人身”。“暇”字是空閒的意思,指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修行;“滿”為滿意、圓滿之義,指身體健康,心智健全。這是修學佛法的前提條件。另外,有一個適合修行的環境,在人文環境方面,有一些非常好的良師益友隨時相助共勉,這些都是修行者必要之順緣。

第四個福報是“生起信心”。如果進入佛門是為了今生的消災祛病等,或者是因為害怕來世的惡趣痛苦,雖然已經皈依佛門,其法也只能稱為“救怖之法”,不可能真正趨入正道。再者,如果單單為了今生的豐衣足食等,或者僅僅追求來世的人天樂果,那麼即便已經皈入佛門,其法也只能稱為“善願之法”,也沒有真正趣入正道。只有真正認識到生死輪迴皆無實義,為求解脫而入佛門,對佛法升起具足的信心,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入道。

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應該是福德雙全的!

德是什麼意思呢?它不僅僅是指品德、道德,更指修行的功德與成就。在佛法中的成就指的就是成佛,獲得了覺悟,謂之功德。

成佛是出世間的成就,而福報是人世間的成就,這兩個合在一起就是世間和出世間雙成就。就是說,在人世間你的事業得心應手,生活富裕安康,家庭父慈子孝,鄰里朋友和睦融洽等。同時,你又出生在西安、北京、紐約或倫敦這樣一個文明昌盛之地、交通發達之處。不僅如此,當你修行後,很快就獲得了菩薩和佛的成就。把世間和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佔了,這就叫福德雙修、福德雙成。這句話正好說明,佛法不僅可以讓你獲得出世間的覺悟、覺醒,也可以讓你在人世間獲得成就。人世間的成就叫福,出世間的成就叫德,福德俱全,福德雙修。這一點和常人對佛法的理解不同,常人對佛法的理解是隻有德沒有福,修佛法意味著越修越窮,越修越孤獨,父母不要你了,丈夫、妻子不愛你了,兄弟姐妹不理你了,那就證明你只修德,沒有修福。

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應該是福德雙全。

他得到了佛法智慧的啟迪,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指導下,沒有了執著和貪念,悟透了生活和人生的真相,一身輕鬆,心無掛礙。相對而言,他會比還在貪嗔痴慢疑中爭鬥、煎熬的眾生幸福快樂得多,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就是福德雙全。

怎樣才能獲得和加強福德雙全呢?佛陀對我們的教導是十分清楚的:不住於相而行佈施,你就可以獲得人間之福、出世間之德,而且所獲得的福德大到不可思量。“量”是丈量,“思”可以理解成想象和思考。既超越了你的想象,又超越了數量可以表達的範圍,在數學裡叫無限——無限制、無盡頭,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意思是: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呢?

佛陀繼續問:“東方虛空可思量不?”東方就是一個虛空、一個太空,你可以用一個繩子丈量嗎?可以用一個數字表達出來嗎?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思,也不可以量。緊接著佛陀又開示:“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仍然回答說:“不也,世尊!”須菩提不是問一個發心成佛的善男子、善女人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嗎?佛陀正面回答說:“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就是回答:一個修行人,一個得道的菩薩,是不可以住在任何色、任何相上而行佈施的。“住”是膠著、執著之義。“不住”就是不可膠著、執著。“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之住,就是“不住之住”。

為什麼要住在“不住之住”中?因為你在不住相、色等的佈施中,獲得的福德不可思議!佛陀又進一步作了一個比喻:如是,你所得到的福報、德報,猶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之虛空一樣,多得不可思量。

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應該是福德雙全的!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十一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