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应该是福德双全的!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应该是福德双全的!

“妙行无住分”中的“行”是布施行,即修行六度之一的布施波罗密。修行布施,妙在不住相、不住色而行布施,简称“妙行”。妙行就是无住,无住就是妙行,所以叫“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佛陀教导须菩提,菩萨在行布施的过程中,要做到“三轮体空”而行布施。三轮体空就是我是空的,对方是空的,我所布施之物也是空的。空就是不执著或超越,超越某个行为就叫空。那么不空就是念念不忘,不能超越就会纠缠于其中,这就叫不空。“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是超越、不执著地按照三轮体空的要求去行布施。如此行布施,则名曰如法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而行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这是佛陀的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你不能说,让我来和佛陀商量一下,能不能今天住声布施,明天住香布施。不可以,这里面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佛陀在这里不是以商量的口吻,而是命令语气——不可,不可住色布施,不可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就是说一个菩萨必须这样布施。

到底怎样布施呢?“不住于相。”“不住”就是不执著。不住什么相呢?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三轮”之相。布施者、受施者和布施物,都属于相,都属于色。不住相,不住色,应该三轮体空而行布施,这才是一个菩萨在行布施之时,应当具有的状态和境界。佛陀慈悲,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解释,尽管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是还是担心我们不理解,又问了一句:“何以故?”为什么我(佛陀)要求你们务必如此呢?因为“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为假设之义。此句意思是说,如果你们这些修行人在行布施的时候,可以不住色、不住相而行三轮体空布施,结果会怎么样呢?“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里有两个概念:福,是一个概念;德,是另一个概念。

福是幸福的简称,指俗世的、常人的幸福和快乐。福是世间的东西,不管是升官发财,还是有一个好的相貌,有一个好的婚姻,有一个好的工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世俗的东西,它都叫福。

但是,佛家思想中是如何看待福报的呢?在佛家看来,第一个福报是“生在中国”。此“中国”并非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国之中央谓之“中国”,指文明的中心、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这样的地方就会让你遇到佛法,生在这样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幸福。反之,生活在经济的边缘地带,政治的边缘地带,文明的边缘地带,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生活在山沟沟里,戈壁滩上,无人区内,这就是没有福报。

第二个福报是“听闻佛法”。如果佛陀未曾出生,那么正法的名称也全然无有;如果佛陀已现身于世,但没有宣讲正法,众生也得不到利益;如果佛已讲经说法,但随着佛陀的去世,佛法也随之隐没,也对众生起不到作用;如果佛法住世,但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无济于事;如果自己已经进入佛门,可是没有被顺缘的善知识所摄受,那么对真理也将一无所知。故而,具足一切因缘而听闻佛法的人是有很大福报的。

第三个福报是“暇满人身”。“暇”字是空闲的意思,指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修行;“满”为满意、圆满之义,指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这是修学佛法的前提条件。另外,有一个适合修行的环境,在人文环境方面,有一些非常好的良师益友随时相助共勉,这些都是修行者必要之顺缘。

第四个福报是“生起信心”。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虽然已经皈依佛门,其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其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入佛门,对佛法升起具足的信心,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

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应该是福德双全的!

德是什么意思呢?它不仅仅是指品德、道德,更指修行的功德与成就。在佛法中的成就指的就是成佛,获得了觉悟,谓之功德。

成佛是出世间的成就,而福报是人世间的成就,这两个合在一起就是世间和出世间双成就。就是说,在人世间你的事业得心应手,生活富裕安康,家庭父慈子孝,邻里朋友和睦融洽等。同时,你又出生在西安、北京、纽约或伦敦这样一个文明昌盛之地、交通发达之处。不仅如此,当你修行后,很快就获得了菩萨和佛的成就。把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占了,这就叫福德双修、福德双成。这句话正好说明,佛法不仅可以让你获得出世间的觉悟、觉醒,也可以让你在人世间获得成就。人世间的成就叫福,出世间的成就叫德,福德俱全,福德双修。这一点和常人对佛法的理解不同,常人对佛法的理解是只有德没有福,修佛法意味着越修越穷,越修越孤独,父母不要你了,丈夫、妻子不爱你了,兄弟姐妹不理你了,那就证明你只修德,没有修福。

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应该是福德双全。

他得到了佛法智慧的启迪,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指导下,没有了执著和贪念,悟透了生活和人生的真相,一身轻松,心无挂碍。相对而言,他会比还在贪嗔痴慢疑中争斗、煎熬的众生幸福快乐得多,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就是福德双全。

怎样才能获得和加强福德双全呢?佛陀对我们的教导是十分清楚的:不住于相而行布施,你就可以获得人间之福、出世间之德,而且所获得的福德大到不可思量。“量”是丈量,“思”可以理解成想象和思考。既超越了你的想象,又超越了数量可以表达的范围,在数学里叫无限——无限制、无尽头,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意思是:须菩提,你怎么认为呢?

佛陀继续问:“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东方就是一个虚空、一个太空,你可以用一个绳子丈量吗?可以用一个数字表达出来吗?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思,也不可以量。紧接着佛陀又开示:“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仍然回答说:“不也,世尊!”须菩提不是问一个发心成佛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吗?佛陀正面回答说:“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就是回答:一个修行人,一个得道的菩萨,是不可以住在任何色、任何相上而行布施的。“住”是胶着、执著之义。“不住”就是不可胶着、执著。“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之住,就是“不住之住”。

为什么要住在“不住之住”中?因为你在不住相、色等的布施中,获得的福德不可思议!佛陀又进一步作了一个比喻:如是,你所得到的福报、德报,犹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之虚空一样,多得不可思量。

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应该是福德双全的!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十一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