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只有這樣受持讀誦,才能讓我們重獲新生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剛經》只有這樣受持讀誦,才能讓我們重獲新生

“正教”就是正確的教導、正確的教義,此處特指釋迦牟尼的教導。因為釋迦牟尼已開悟成佛,通達宇宙生命的一切真理、真相,他的教導當然是最正確的,所以是“正教”。對於“正教”我們要給予無上的尊重,這就叫“尊重正教分”。(佛陀於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出的宇宙人生之真理,以及此《金剛經》所開示之真理,皆屬於內在的、主體的、存在性的生命真理,而不是外在的、客體的、形構的物質真理。請參閱作者其他著作中的相關論述,如《皇冠瑜伽——從身心健康到生命覺醒》一書中“教授瑜伽的三種方式:形傳、心傳和神傳”等段落,多處深入討論“主體真理與客體真理之差異”這一主題,此不贅述。)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意為當你在說這部《金剛經》,或當你正在宣說經中四句偈的時候,無論你在哪裡,你所在之處立刻成為了聖地。聖地與一般之地差別在哪呢?“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如佛塔廟”,就像佛塔和佛寺一樣的神聖。實際上這個地方沒有塔,也沒有廟,僅僅是因為在這裡說了四句偈,這個地方就立即變得神聖起來,如同塔廟——神聖得如塔如廟。

“一切世間”,不僅僅是我們這個人世間(世間就是眾生聚集之處,名之為世間),還包括整個六道。“天人”就是天道的眾生,不要望字生義,把“天人”理解成生活在天空上的人,這個“天”是一種境界,天人就是處在較高境界的一類眾生。天人所處的天道是六道中最高的一道。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不是空間概念的上下關係,而是境界的高低關係。

阿修羅道是六道中的第二道,簡稱“修羅道”。天人、阿修羅、人,統稱為“三善道”。還有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三善道和三惡道加在一起就是六道。(關於佛家的“六道”知識,在任何一本佛教入門書中都可以看到,或在網上也能隨意查到,此不贅述。)

佛陀為什麼單單提三善道呢?是因為三善道的眾生本來就有很好的福報,但是三善道的人不會惜福,而是浪費、糟蹋難得的福報。他們容易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各方面應有盡有,不覺得培植福報有什麼必要。他們倒反過來覺得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壞事幹盡,應該好好培養他們的善行。

所以釋迦牟尼在這個地方特別提出三善道,提醒他們一定要“皆應供養”。供養就是培植福報,培植福德,就是讓三善道的眾生要恭敬、供養。供養哪裡?供養講《金剛經》的地方。凡是講《金剛經》的地方就是聖地,所有的天人、阿修羅、人,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都要至誠地供養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如佛塔廟”。

《金剛經》只有這樣受持讀誦,才能讓我們重獲新生

供養分為身、口、意三類供養。身供養就是到了應供之聖地,或官人下轎、將軍下馬,或脫鞋脫帽,或合掌彎腰,如是等等,皆為身(行為)供養。禁止喧譁,言語溫和,多多稱讚佛德,如是等等,皆為口供養。正心誠意,思維佛陀教義,體悟佛陀聖境,如是等等,皆為意供養。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現在不僅是恭敬、供養了,在恭敬、供養的基礎上還要“受持讀誦”,要“盡能受持”。“盡能”指盡己所能,竭盡一切心力、智力、能力去受持,去讀誦,去領悟。讀經的時候若只用嘴讀,一聽聲音就能聽出來。那要怎樣讀呢?作呼母想——要像是一個孤兒正在呼喚母親,作如此觀想;作救命想——失足掉到水裡了,忽然抓到一個救命稻草,大喊“救命啊,救命啊”;作皈命想——在受持讀誦的時候,把自己的身口意整個身心交給經典,交給佛陀,全由經典和佛陀引領我們。有此三想才是讀誦經典時應有之態度,才能夠叫做“盡能受持讀誦”。若只是嘴上讀誦,不能叫“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盡能受持讀誦”,如是之人,才能夠“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句經文用了三個形容詞:“最上”“第一”和“希有”。最上就是第一,就是希有。佛陀在這裡用三個形容詞來強調此法的無上之殊勝性。你若能夠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實際上你就能夠成佛。也就是說,你若“盡能受持讀誦”,即可成佛。佛陀在這裡非常明確地教導我們,《金剛經》是究竟了義之教授,是終極圓滿之開示,是迅速成佛之密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就是《金剛經》所在的地方,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就是尊重這個經典,就像弟子們對佛陀的尊重一樣。

西藏密宗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說過:“佛法比佛陀更重要。”這句話頗耐人尋味。佛陀已經距離我們2500年了,我們怎樣才能從佛陀那裡受益呢?需要通過佛法,才能受益,所以佛陀對我們來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或者說即使重要那也是過去的事情了。能夠讓我們此時此刻有所覺醒,有所收穫,身心有所成長,靠什麼呢?靠佛法——佛陀的教導。要依法而生,才能讓我們重獲新生。

從這個角度來講,佛法的確比佛陀更重要。具體到這裡,就是《金剛經》比那位歷史中的佛陀更重要。因為《金剛經》就是佛陀之化身,是佛陀無上般若智慧之體現。《金剛經》所在即為佛之所在,甚至比佛在還要重要,所以後世弟子應該像尊重佛一樣地尊重《金剛經》。因為只有這樣的一種尊敬心、恭敬心,你才能做到三想中的皈命想。

你若不尊重,就不可能做到皈命;你只有充分尊敬了,才能夠真正地把自己的身心皈命於法。皈命什麼法?就是皈命《金剛經》的教導。有此皈命想,《金剛經》讀到哪兒,它就會把我們帶到哪兒。讀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就能把我們所有的表相破除掉。

我們讀了很久的經典,為什麼我們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個不少呢?因為我們沒有皈命!經是經,你是你,相看兩不厭。它喜歡你,你也喜歡它,但是你們中間有很遠的距離,霧裡看花,隔岸觀火。我們與經典之間永遠沒有交集,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要想有效果,前提必須有皈命想,皈命想的前提必須有恭敬想。

沒有恭敬想,沒有恭敬心,怎麼能夠生起皈命想。什麼叫恭敬想?通俗地說就是權威想,就是《金剛經》在你的心目中,要有無上絕對之權威性——絕對之權威、無上之權威,你在這個權威面前才能生起恭敬想。如果對經沒有權威感,你也很難生起真真正正的恭敬心。有了權威,才能生恭敬,有了恭敬才能皈命,有了皈命才能“讀到哪裡,就把你帶到哪裡”。那麼一部經讀完了,甚至只讀半部經就行了,你就回家了,就獲得了徹底的無為,即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了。

《金剛經》只有這樣受持讀誦,才能讓我們重獲新生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十九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