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只有这样受持读诵,才能让我们重获新生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只有这样受持读诵,才能让我们重获新生

“正教”就是正确的教导、正确的教义,此处特指释迦牟尼的教导。因为释迦牟尼已开悟成佛,通达宇宙生命的一切真理、真相,他的教导当然是最正确的,所以是“正教”。对于“正教”我们要给予无上的尊重,这就叫“尊重正教分”。(佛陀于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出的宇宙人生之真理,以及此《金刚经》所开示之真理,皆属于内在的、主体的、存在性的生命真理,而不是外在的、客体的、形构的物质真理。请参阅作者其他著作中的相关论述,如《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一书中“教授瑜伽的三种方式:形传、心传和神传”等段落,多处深入讨论“主体真理与客体真理之差异”这一主题,此不赘述。)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意为当你在说这部《金刚经》,或当你正在宣说经中四句偈的时候,无论你在哪里,你所在之处立刻成为了圣地。圣地与一般之地差别在哪呢?“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如佛塔庙”,就像佛塔和佛寺一样的神圣。实际上这个地方没有塔,也没有庙,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说了四句偈,这个地方就立即变得神圣起来,如同塔庙——神圣得如塔如庙。

“一切世间”,不仅仅是我们这个人世间(世间就是众生聚集之处,名之为世间),还包括整个六道。“天人”就是天道的众生,不要望字生义,把“天人”理解成生活在天空上的人,这个“天”是一种境界,天人就是处在较高境界的一类众生。天人所处的天道是六道中最高的一道。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不是空间概念的上下关系,而是境界的高低关系。

阿修罗道是六道中的第二道,简称“修罗道”。天人、阿修罗、人,统称为“三善道”。还有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三善道和三恶道加在一起就是六道。(关于佛家的“六道”知识,在任何一本佛教入门书中都可以看到,或在网上也能随意查到,此不赘述。)

佛陀为什么单单提三善道呢?是因为三善道的众生本来就有很好的福报,但是三善道的人不会惜福,而是浪费、糟蹋难得的福报。他们容易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各方面应有尽有,不觉得培植福报有什么必要。他们倒反过来觉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坏事干尽,应该好好培养他们的善行。

所以释迦牟尼在这个地方特别提出三善道,提醒他们一定要“皆应供养”。供养就是培植福报,培植福德,就是让三善道的众生要恭敬、供养。供养哪里?供养讲《金刚经》的地方。凡是讲《金刚经》的地方就是圣地,所有的天人、阿修罗、人,到了这个地方以后,都要至诚地供养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如佛塔庙”。

《金刚经》只有这样受持读诵,才能让我们重获新生

供养分为身、口、意三类供养。身供养就是到了应供之圣地,或官人下轿、将军下马,或脱鞋脱帽,或合掌弯腰,如是等等,皆为身(行为)供养。禁止喧哗,言语温和,多多称赞佛德,如是等等,皆为口供养。正心诚意,思维佛陀教义,体悟佛陀圣境,如是等等,皆为意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现在不仅是恭敬、供养了,在恭敬、供养的基础上还要“受持读诵”,要“尽能受持”。“尽能”指尽己所能,竭尽一切心力、智力、能力去受持,去读诵,去领悟。读经的时候若只用嘴读,一听声音就能听出来。那要怎样读呢?作呼母想——要像是一个孤儿正在呼唤母亲,作如此观想;作救命想——失足掉到水里了,忽然抓到一个救命稻草,大喊“救命啊,救命啊”;作皈命想——在受持读诵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口意整个身心交给经典,交给佛陀,全由经典和佛陀引领我们。有此三想才是读诵经典时应有之态度,才能够叫做“尽能受持读诵”。若只是嘴上读诵,不能叫“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尽能受持读诵”,如是之人,才能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句经文用了三个形容词:“最上”“第一”和“希有”。最上就是第一,就是希有。佛陀在这里用三个形容词来强调此法的无上之殊胜性。你若能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实际上你就能够成佛。也就是说,你若“尽能受持读诵”,即可成佛。佛陀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教导我们,《金刚经》是究竟了义之教授,是终极圆满之开示,是迅速成佛之密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就是《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就是尊重这个经典,就像弟子们对佛陀的尊重一样。

西藏密宗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说过:“佛法比佛陀更重要。”这句话颇耐人寻味。佛陀已经距离我们2500年了,我们怎样才能从佛陀那里受益呢?需要通过佛法,才能受益,所以佛陀对我们来讲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即使重要那也是过去的事情了。能够让我们此时此刻有所觉醒,有所收获,身心有所成长,靠什么呢?靠佛法——佛陀的教导。要依法而生,才能让我们重获新生。

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法的确比佛陀更重要。具体到这里,就是《金刚经》比那位历史中的佛陀更重要。因为《金刚经》就是佛陀之化身,是佛陀无上般若智慧之体现。《金刚经》所在即为佛之所在,甚至比佛在还要重要,所以后世弟子应该像尊重佛一样地尊重《金刚经》。因为只有这样的一种尊敬心、恭敬心,你才能做到三想中的皈命想。

你若不尊重,就不可能做到皈命;你只有充分尊敬了,才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身心皈命于法。皈命什么法?就是皈命《金刚经》的教导。有此皈命想,《金刚经》读到哪儿,它就会把我们带到哪儿。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就能把我们所有的表相破除掉。

我们读了很久的经典,为什么我们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个不少呢?因为我们没有皈命!经是经,你是你,相看两不厌。它喜欢你,你也喜欢它,但是你们中间有很远的距离,雾里看花,隔岸观火。我们与经典之间永远没有交集,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要想有效果,前提必须有皈命想,皈命想的前提必须有恭敬想。

没有恭敬想,没有恭敬心,怎么能够生起皈命想。什么叫恭敬想?通俗地说就是权威想,就是《金刚经》在你的心目中,要有无上绝对之权威性——绝对之权威、无上之权威,你在这个权威面前才能生起恭敬想。如果对经没有权威感,你也很难生起真真正正的恭敬心。有了权威,才能生恭敬,有了恭敬才能皈命,有了皈命才能“读到哪里,就把你带到哪里”。那么一部经读完了,甚至只读半部经就行了,你就回家了,就获得了彻底的无为,即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了。

《金刚经》只有这样受持读诵,才能让我们重获新生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十九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