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成了我家传

“勤俭”成了我家传

□巴山

如果说我喜爱文学的话,就是从喜欢古诗词开始的;如果说我最早接触古诗词的话,就是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开始的。

因为小时候,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日三餐时,父亲都会反复念叨这一句。父亲对这句话的注解是:一是要勤劳,二是要节俭。每当说一句后,父亲还会照例来一番说道。

“庄稼人就是要勤劳,不勤劳就活不了,因为粮食不会自己从地上长出来,更不会从天上落下来。庄稼活必须实打实地做,绝不能敷敷哄哄,如果你敷哄了一季,你就得饿一年肚子……”每每说到这里,父亲还会指着面前的碗里,“这碗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浪费,哪怕是一颗饭粒、一点菜叶,浪费粮食是会遭天打雷劈的……”

说到最后,父亲还都会补上一句:“我小的时候,你们爷爷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当然,父亲在讲这番道理的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活生生的事例,那些事例大多是反面的,而且是本村熟悉的人和事。

父亲的话不能不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因为父亲每天三遍的不厌其烦,用二姐的话说,我们耳朵都听起茧疤了。所以,时间长了,一到吃饭时间,我们就只顾埋头吃饭,只想吃饱后赶紧逃离饭桌。然而,最后一关却是逃不了的。当我们放下碗筷时,父亲会一丝不苟地对我们进行检查,倘若发现我们座位上或者饭碗里撒落或残留有一点饭菜,定会逼着我们吃下去,否则挨一顿打骂是不可避免的。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兄妹都有过因此而被挨骂的经历;但渐渐地,大家都习惯成自然了,每次准备放下碗筷前都各自打扫好自己的“门前雪”。

到我上学后,父亲便又拿他庄稼人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来教育我。所以,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勤奋刻苦和拔尖的学习成绩,都被老师们当作榜样教育后来的学弟学妹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初听父亲说这一句时,我并不知道是古人的诗句,渐渐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高小毕业,是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而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虽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但她却是这句话最忠实的践行者。完全可以说,母亲的一生就是辛勤操劳、勤俭持家的一生。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岁月,我们家在村里虽不是最穷的,但要添置一件新衣服却也是很不容易的事。父母穿不了的儿女穿,哥哥穿不了的弟弟穿,姐姐穿不了的妹妹穿,是许多人家再寻常不过的事。然而,我们家里人穿的虽然也是疤上重疤,但却是缝补得整整齐齐,清洗得干干净净的。所以,平时少言寡语的母亲,在村里却是出了名的能干。

我们家的家风,不仅潜移默化着我们兄妹的成长,而且对我们的婚姻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不管别人介绍还是自己找对象,我们考虑的首要条件就是对方的勤奋和俭朴。我女朋友虽然符合这条件,但第一次带她回我老家时,还是让她大开了眼界。勤快的女朋友跟母亲抢着干家务,当她每餐后收拾全家碗筷时发现,我们家的饭桌几乎用不着抹,碗筷也几乎用不着洗:除了时不时留有骨头外,不仅桌上地上没有撒落的饭菜,连盘里碗里也见不到丝毫残余。这时,我们家生活应该很好了,但勤劳节俭的传统一点没变,每餐能吃多少就弄多少,绝不浪费一点。

如今父母都过世了,我也早成了城里人,各方面生活条件更是非当年可比,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早已成了我妻子的女朋友,还经常提起当年第一次跟我回老家的事。当然除时不时跟我打趣外,更多的是用来教育我们的儿子。

是的,今天,我们家依然保留着“勤劳、节俭”的家风;而且,我相信,不管社会如何向前发展,不管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我们都会将这个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