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談中國飲食文化

從吃談中國飲食文化

說起吃的文化,相信全世界獨此一家。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色香味俱全,一直以來都是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也是讓咱們自豪不已。

從吃談中國飲食文化

從神話到歷史;從茹毛飲血到烹炒煎炸;從生存變成藝術,中國的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沉澱,到了如今,已經根植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血脈裡。有人說中國人種菜,中國人做菜,都是中國人勤勞的種族天賦,時間一到自然覺醒。這句話可謂是對於咱們的農耕和飲食文化的最簡單直觀的評價了。直接來說,咱們中國人做菜都有天賦,哪怕平時不怎麼做菜的,真到了需要的時候,也是上手極快;更不用說那些大師級的人物了,用食材來雕龍畫鳳,別說吃了,看著就是一種享受。

中國人的種族天性,決定了中國人如果喜歡吃一樣東西,一定會想辦法大量繁殖,不會做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短見之事。所以很多的美食在中國不會斷絕,只不過從野生變成了圈養。就像小龍蝦一樣,原本是入侵物種,本來可以沒有天敵大肆繁衍,結果被吃到如果不人工養殖,就要絕種的地步了。

中國的飲食和中國儒釋道等文化理念結合深刻,飲食,就是文化。

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而要達到這種程度,這幾個方面都必須要做好。

1. 精細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餚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

從吃談中國飲食文化

2. 精巧刀功,即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使之成為烹調所需要的,整齊一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一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一。我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運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覆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

3. 掌握火候,是形成菜餚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但火候瞬息萬變,沒有多年操作實踐經驗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因而,掌握適當火候是中國廚師的一門絕技。中國廚師能精確鑑別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瞭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油、水、氣)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的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製出來的菜餚,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早在古代,中國廚師就對火候有過專門研究,並闡明火候變化規律及掌握要點:"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4. 燦爛技法,是我國廚師的又一門絕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氽、煮、醬、滷、蒸、烤、拌、熗、燻,以及甜菜的拔絲、蜜汁、掛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風味特色。每種技法都有幾種乃至幾十種名菜,豐富多樣。

從吃談中國飲食文化

5. 優雅情調,氛圍藝術化,主要表現在美器、誇名、佳境三個方面。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過一句"古人云"的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是說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中國飲食器具之美,美在質,美在形,美在裝飾、美在與饌品的諧合。彩陶的粗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莊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玻璃器的亮麗之美,都曾給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種美的享受。美器之美還不僅限於器物本身的質、形、飾,而且表現在它的組合之美,它與菜餚的匹配之美。周代的列鼎,漢代的套杯,孔府的滿漢全席銀餐具,都體現一種組合美。

6. 多變調味,也是烹調的一種重要技藝,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調味的方法也變化多樣,主要有基本調味、定型調味和輔助調味三種,以定型調味方法運用最多。所謂定型調味,指原料加熱過程中的調味,是為了確定菜餚的口味。基本調味在加熱前進行,屬預加工處理的調味。輔助調味則在加熱後進行,或在進食時調味。我們所享用的菜餚,一般都是具備兩種以上滋味的複合味型,而且是多變的味型。《黃帝內經》雲:"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文子》則說:"五味之美,不可勝嘗也",說的都是五味調和可以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

從吃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之源遠流長,單從文字也難以描述得盡。總而言之,這種流傳幾千年的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的燦爛文化一部分。隨著中國邁向世界的步伐,這種文化也必將影響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金玖玖商標”,點點小手關注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