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谈中国饮食文化

从吃谈中国饮食文化

说起吃的文化,相信全世界独此一家。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色香味俱全,一直以来都是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也是让咱们自豪不已。

从吃谈中国饮食文化

从神话到历史;从茹毛饮血到烹炒煎炸;从生存变成艺术,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到了如今,已经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有人说中国人种菜,中国人做菜,都是中国人勤劳的种族天赋,时间一到自然觉醒。这句话可谓是对于咱们的农耕和饮食文化的最简单直观的评价了。直接来说,咱们中国人做菜都有天赋,哪怕平时不怎么做菜的,真到了需要的时候,也是上手极快;更不用说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了,用食材来雕龙画凤,别说吃了,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中国人的种族天性,决定了中国人如果喜欢吃一样东西,一定会想办法大量繁殖,不会做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见之事。所以很多的美食在中国不会断绝,只不过从野生变成了圈养。就像小龙虾一样,原本是入侵物种,本来可以没有天敌大肆繁衍,结果被吃到如果不人工养殖,就要绝种的地步了。

中国的饮食和中国儒释道等文化理念结合深刻,饮食,就是文化。

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要达到这种程度,这几个方面都必须要做好。

1. 精细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所谓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

从吃谈中国饮食文化

2. 精巧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使之成为烹调所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

3. 掌握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早在古代,中国厨师就对火候有过专门研究,并阐明火候变化规律及掌握要点:"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4. 灿烂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丰富多样。

从吃谈中国饮食文化

5. 优雅情调,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一句"古人云"的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是说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中国饮食器具之美,美在质,美在形,美在装饰、美在与馔品的谐合。彩陶的粗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玻璃器的亮丽之美,都曾给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种美的享受。美器之美还不仅限于器物本身的质、形、饰,而且表现在它的组合之美,它与菜肴的匹配之美。周代的列鼎,汉代的套杯,孔府的满汉全席银餐具,都体现一种组合美。

6. 多变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调味的方法也变化多样,主要有基本调味、定型调味和辅助调味三种,以定型调味方法运用最多。所谓定型调味,指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是为了确定菜肴的口味。基本调味在加热前进行,属预加工处理的调味。辅助调味则在加热后进行,或在进食时调味。我们所享用的菜肴,一般都是具备两种以上滋味的复合味型,而且是多变的味型。《黄帝内经》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从吃谈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之源远流长,单从文字也难以描述得尽。总而言之,这种流传几千年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灿烂文化一部分。随着中国迈向世界的步伐,这种文化也必将影响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金玖玖商标”,点点小手关注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