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段年月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困难时期,中国很多农村经受连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缺衣缺食挨饿受冻是普遍现象,很多农村家庭在秋后的一段时间里,省吃俭用吃糠咽菜还能凑合一段时间,但到了寒里,隆冬腊月,冰封大地,大雪纷飞,田地里没有一丝绿意,就连野菜也早被人们挖遍吃光。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候家家基本断粮,户户基本断炊,大人饿的面黄肌瘦,孩子饿的嗷嗷待哺,村里人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眼看年关将至,再不想办法连年都过不去,因为寒冬腊月,即将大雪纷飞,冰雪封路,即使冰雪消融,乡村山路也会泥泞不堪,到那时,纵使你有万般能耐也会无计可施。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因此,村里人聚在一起商议,等到腊月十六,家里断粮的人家集体出行到北乡去换口粮,所谓的换口粮,是指将本地收获的特产或者农作物,运到离家百里之外的山区农村,换取可以充饥果腹维持下半年生活的低廉农产品作为今后的口粮。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老家农村能拿的出手的东西是粉丝,每年秋后,农家人把自家自留地收获的山芋,粉碎过滤沉淀做成淀粉,等到腊月里做成粉丝晒干,留作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拿出来换成口粮。当然,各地农村种植的作物不同,作为交换品的作物也五花八门,有拿稻谷的,有拿黄豆的,也有拿鸡蛋的,只要家里能够留存下来的粮食都能交换成口粮。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候,能换回来的口粮主要是山芋干,我们当地人称为山干子,由于地域气候和土壤结构的不同,北乡的山区适宜种植大面积的山芋,北乡也是山芋的主产区,秋天山芋收获后,人们除了将一部分山芋窖在窖洞里,留作一冬的吃食,剩余的山芋全部晒成山芋干,留作年后一家人的口粮。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同样穷苦的北乡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为什么愿意将后半年的口粮换出去?那是因为北乡人一年到头吃喝主食全部是山芋,很少有白面和大米,就连玉米黄豆也很少见,北乡人在过年的时候,多少也要换点精细口粮为孩子们改善一下伙食,这种同需求的交换,在那段历史时期,成为农村私底下生活无奈的选择。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记得那一年腊月十五那一天,父亲将家里准备好的几捆粉丝装上平板车,母亲用缸底剩余的山芋片连同米糠一起磨出点糊糊,烙成了几张山芋煎饼,包上几块黑乎乎的咸菜疙瘩,夜里十二点,我和父亲踏上了换口粮的道路,出村后的乡间道路上,随时都能遇到同村出门换口粮的乡亲,有年长的老把式带路,我们并不担心走错方向。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候的交通方式主要还是靠脚板走路,父亲拉着平板车,孩子们坐在车上,身上盖着没要被面的棉絮套子,虽说孩子们一开始不用走路,但凛冽的寒风一吹,坐在车上的孩子一会儿就冻得瑟瑟发抖,还不如下地行走,跟在架子车的后面跑,遇到有斜坡的地方,孩子们会在后面帮助大人推一把,有些车子重的人家,会在车把的地方拴上一节麻绳,孩子们会套在肩膀上拉偏挂,这样无论大人孩子都能节省不少力气。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第二天下午我们才走进山区村庄,一行换粮大军开始分散到山乡各个村落,说是山区,其实是几个山洼连成的几十户零零散散的小村,庄上住着敦实淳朴的山里人。我和父亲走进一个名称叫作泥沟的小村,据当地村里人讲,每到雨雪天气,小村的每条小道上全是黄呼呼的淤泥,人走在上面,能陷入脚脖子上面,泥沟也因此而得名。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泥沟乡亲们的热心热情淳朴善良是令人感动的,那天黄昏时候,我们将平板车停在崖下的土坷垃边,走路的时候还没觉得饿,但一停下来,饥饿感便布满全身,我和父亲拿出煎饼蹲在地上开始充饥,泥沟的乡亲看到外乡的我们嚼着黑乎乎的干煎饼,无论是大娘,还是小媳妇,硬拉着我们去她们家里喝点热水。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候各地的农村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但山里人的善良是让你想象不到的真诚,她们拿出家里最好的粮食,为我们烧了两碗糊糊,我知道,我们喝下的这两碗糊糊是她们一家省吃俭用节攒多日才能积存下来的口粮,她们即使一家挨饿,也会让我们外乡人吃饱,尽管我们素味平生互不相识,这就是山里人,这就是让我终生难忘的山里人。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从聊天中获知,我们走进这户人家姓车,车大娘一家夫妇二人还有四个子女,车大娘淳朴善良耿直,车大爷热情好客热心肠,吃罢晚饭,车大爷开始为我们爷俩找住处,一开始安顿我们住他们家的锅屋,我们怕麻烦打扰老车一家人的生活,所以执意不肯留在老车家,车大爷只好把我们带到生产队社场边的牛屋里,可是到那一看,牛屋里已经住满了同样出门换口粮的乡亲们,我们只好又回到了老车家里,住在了老车家的锅屋里,车大娘扯来了一大包干山芋秧子,铺在地上,我们将带来的棉絮半铺半盖在身上,合衣躺下,半夜里,车大娘抱来了一床破旧的棉被,盖在了我们爷俩的身上。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第二天早晨我们才知道,车大爷一家是将她们铺在底下的褥子拿给我们盖得,车大爷一家挤在铺满柴草四处漏风的大通铺上曲卷了一夜,父亲感觉过意不去,拿出几斤粉丝要送给老车家,老车是个秉厚正直的人,说什么都没有要,大家都是穷苦人都不容易,你们出门在外换点口粮,一家老小还等着你们早点回去过年呢,老车的一席话说的父亲感动的泪流满面。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老车的人品在那一带山村里是有口皆碑的,老车做事公道,热心,善良,而且具有相当好的人缘。父亲将交换粮食的事情托付给老车,老车满口答应,在老车的吆喝下,乡亲们都来到老车家门口来换口粮,过秤,看粮食,算账,老车一手操办,老车并不会因为我们是外乡人而偏向本村乡亲,一钱一厘都拿捏的公正公道,我们家的那车粉丝在老车的帮助下很快装满了一车山芋干。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日落西山,父亲将车子收拾停当,本打算连夜返回,可车大娘早已经做好晚饭,说什么都要留我们在她家吃完晚饭第二天再返回。老车拿出一壶烈酒,拉着父亲喝酒拉着家常,酒过三巡,老车已经不胜酒力,老车也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老车家的大儿子已经到了婚娶的年龄,由于泥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谁家姑娘愿意嫁到这样的穷苦家庭托付一生呢,因此,老车家的大儿子一直没有兑上一门合适的亲事,老车老俩口经常为儿子的婚事忧心忡忡,因此,老车夫妇央求父亲能为他们家孩子介绍一门亲事,父亲也满口答应,后来听说父亲也给本村的待嫁姑娘提过这事,但因为贫穷没有人愿意嫁到老车家那个穷山村,只好作罢。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一夜,老车和父亲都喝了很多酒以后各自睡去,谁知第二天清晨起来一看,地上被白雪皑皑的大雪遮挡的已经没有路了,父亲心里虽然着急回家,但也没有办法,毕竟大雪封路,只好又在老车家过了一夜。第三天雪停天晴,父亲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返程回家,因为带来的口粮已经所剩无几,而且父亲知道,家里很可能已经断粮,再不回去一家老小就要挨饿了。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告别了老车一家,父亲拉动平板车,我在后面帮助推着,我们开始了返程,谁知出村没走多远,平板车的轱辘陷到了泥里,泥沟是出了名的泥多,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步行就觉得困难,何况还拉着重重的粮食。在我们爷俩束手无策的时候,远远的看到老车赶着牛车向我们走来,原来,老车已经料到我们会陷到泥泞里,所以到他们生产队借来了牛车,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将平板车栓到牛车的后面,老车赶牛,我和父亲在后面推,一直走了十几里地,才走出泥泞的道路,来到了大路上,父亲对老车的无私帮助千恩万谢互道珍重才各自启程,我和父亲经过一天一夜的不停歇的奔波才回到家中。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之后的那几年,每年腊月父亲依然拉上家里的特产到老车的村里换口粮,老车依然会热情招待照顾父亲,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家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村人的生活逐渐好转,农民的日子可以丰衣足食,村里人再也不会为断粮而发愁,也没有人再拉着特产到北乡去换口粮了。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车逐渐被人们慢慢淡忘,只是老一辈的人在拉呱的时候还时常念叨老车的恩惠,再后来,从老车家乡传来消息,老车病死了,在人们生活慢慢富裕的日子里,老车离开了人世。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段换口粮的经历历历在目,许多那个年代的老人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老去,但老车的热情厚道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永存不忘。

那些年 我与父亲北乡换口粮的经历 至今历历在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