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汤恩伯?

笔下发白

蒋介石这个人很注重派系的培养,前期的时候依靠何应钦、刘峙、顾祝同这帮人,中期的时候开始培养陈诚的土木系,以及胡宗南的少壮派,后期的时候还扶持了汤恩伯这张王牌。

可以说,老蒋对于嫡系间的权衡和利用,技术方面绝对是炉火纯青的,但是这个汤恩伯到底是何德何能能够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呢?

蒋介石为何会重用汤恩伯

汤恩伯和蒋介石有很多相似之处,汤恩伯和蒋介石都是浙江人,算同乡,而且汤恩伯也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算是老蒋的校友,但是单凭这两点,就能得道升天,显然是不能的。

很多人都知道,蒋介石用人标准就是“黄浙陆一”,黄埔军校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显然,在黄埔的前六期时,汤恩伯还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北伐之前回国在浙江孙传芳属下陈仪那里任职,后来北伐时,随陈仪一起投靠了老蒋。

任中校参谋,对于这个职位,汤恩伯显然是不满足的,但是汤恩伯甚至,想要向上爬,就要得到老蒋的垂青,想要得到老蒋的信任,光是老乡是不够的,只有进入黄埔系统,才能打入老蒋的核心权力层。

1928年黄埔军校改名成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迁往南京,汤恩伯主动请缨,积极运作,最终搭上了黄埔的末班车,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在此期间,汤恩伯投蒋介石所好,撰写《步兵中队教练之研究》获得老蒋的垂青。

皇天不负有心人,从陆大汤恩伯逐步提升,到1930年的时候已经是少将旅长,兼任副师长。次年又被提升为第二师中将师长。1935年升任军长,1937年任军团长,成为国民党中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汤恩伯的升官有道

汤恩伯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战绩多么明显,相反,汤恩伯是北伐结束后才加入国民党的,在没有了东征北伐这一系列的战绩上,连中原大战汤恩伯都没有战功,反而是以建言献策的谋士的特殊地位,获得老蒋的赏识。

从1930年的旅长到1937年的军团长,汤恩伯可以说是一路高升,即使有老蒋提携,也不会上升如此之快,主要一部分还是汤恩伯会做人。

汤恩伯不仅表现出对老蒋的一片赤诚,在对待蒋介石身边的人,也是极力拉拢,包括当时蒋介石比较信任的陈布雷、俞济时、钱大钧等,汤恩伯都各种献媚,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厚礼相赠,这样,他们在老蒋身边自然而然会说汤恩伯一些好话。

而且在用人方面,他也一直把自己摆在黄埔嫡系的位置上,用人也是清一色的陆大学生。

抗战中争议颇大的汤恩伯

关于汤恩伯抗日战绩,有点尴尬啊,在抗战初期,汤恩伯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在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都有一定表现,重创日军,当时日军对汤恩伯恨之入骨,称之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汤恩伯也因此被称为中原王。

但是这位中原王在主政中原期间对老百姓可没干什么好事,1942年河南发生罕见型大旱,老百姓民不聊生,然而汤恩伯非但不进行救援,反而以战事为理由,横征暴敛,当时河南老百姓称河南有四害,“水、旱、蝗、汤“,这个汤就是汤恩伯。

如果说,苦了老百姓,打了胜仗也说得过去,关键是在接下来的豫湘桂战役中,蒋鼎文和汤恩伯指挥不当,加上部队腐败丛生,最后竟然来了一场大溃败,在该战役中,我国损兵50-60万,丧失四个省会146座城市,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汤恩伯的最后

中原大溃败后,蒋鼎文已经淡出,但是汤恩伯依然想使一使劲,蒋介石也重新重要汤恩伯,任命其为京沪卫戍总司令,然而在1947年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过程中,汤恩伯指挥李天霞、黄百韬、张灵甫等部作战,于是有了孟良崮战役,七十四军全军覆没,当时汤恩伯再次被撤职查办。

三大战役完事之后,老蒋再次启用汤恩伯凭借长江天险企图阻止我军南下,渡江战役后又被我军打残,直到金门战役的时候,汤恩伯总算扳回一局,能够在台湾落地。1954年得胃病就死了。

关于汤恩伯其实是挺复杂的一个人,在抗战前期的确给日本人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其在军纪方面也存在缺陷,后来日本投降后,竟然以“以德报怨”的方式对待曾经的侵略者,使冈村宁次这样的战犯都能逃脱制裁。


史论纵横

汤打满全场,他主要守驻中原河南。南有淞沪会战,北有南口会战,主要抗战历史可以查阅中国第三方面军抗战史,解放战争表现一般,被打的满地跑。很多人说他是废物,若要再加,无良废物是也。认为汤恩伯,胡宗南,刘峙,都是饭桶军团的。(不动如山汤恩伯,岂是浪得虚名?)



台儿庄战役中在外面晃晃悠悠的,但是也有说法认为汤部是抚敌项背,虽然没按时到,但是情有可原,属于战场变通,对于台儿庄战局有功。为何很多人对他嗤之以鼻呢,主要是能力平平,做的事又比较严重。如果去问问河南黄泛区的后人,他们怎么评价汤恩伯的可想而知…问问那几百万河南流民,什么叫做水旱蝗汤?!



汤恩伯的老师大家都知道是陈仪,最后也是他出卖了老师。解放前陈仪任职浙江省主席,劝他起义,他密报老蒋,老蒋让他把陈仪骗过去,汤抓起来交给了老蒋,老蒋毙了陈仪。他是老蒋的忠实学生(不是陈仪的忠实学生),陈仪还是没有认清他这个学生。(1924年5月,汤是经陈仪保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步兵科学习)



有个片子…“前线战事吃紧,有的人,却在这杭州西湖,好吃好喝玩女人,该杀!该杀!”这个台词是快三十年前的电影《开国大典》蒋介石骂陈仪呢,当时陈是浙江省主席,在西湖摆宴。结果对蒋介石下野一事说错了话,导致蒋介石极不高兴。(这个事也说明蒋本来就不太爽陈仪,但是汤出卖陈,很多人看不惯)



还有一个事可见汤和蒋的关系,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全歼后,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也被击毙。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极为生气,竟当着众将领的面,让对孟良崮惨败负有责任的汤恩伯跪下,举起手杖就打,致使汤恩伯满头是血。



汤在解放战争失败结束后退守台湾任台北总统府战略顾问。1953年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虽后来被免职,但老年扔迁居东京都定居在日本。(也因医疗事故死于日本)



李三万的三万里

【汤恩伯在民间口碑不佳】

汤恩伯出生在一普通人家,祖上曾是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已衰落。1921年,汤恩伯在同乡富商童维梓的资助下来到日本,考入明治大学法科主攻政治、经济。后来,汤恩伯对法科不感兴趣,想改学军事,便想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当时,中国人要考此校,需要有军阀或官僚的推荐、保送,还要有大量的经费,这对汤恩伯来说较为困难。
1924年,辍学回国的汤恩伯回国寻求经费和保荐人。后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时任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的保荐和资助下,顺利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炮兵科。在此其间,汤恩伯还与陈仪的义女(一说是外甥女)结为夫妻。
汤恩伯在日本军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曾先后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第一大队大队长、第十旅旅长、第二师师长、第十三军军长、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黔贵边区总司令、京沪卫戍总司令、陆军副司令等职,授上将军衔。汤恩伯从军二十余年,打过不少硬仗,也立过不少战功,但为何在百姓心目中口碑较差呢?主要有如下原因:
⦁\t1949年初,蒋家王朝大势已去,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陈仪将军受到中共的影响,决定起义。而汤恩伯作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手握兵权,若能劝说他与自己一起起义,那影响将是巨大的。考虑到自己与汤恩伯亦师亦父的关系,便多次劝其起义。汤恩伯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向老蒋告发了陈仪。陈仪被捕、枪毙。汤恩伯落得个出卖恩师、不仁不义的骂名。
⦁\t抗战期间,汤恩伯率四十万大军在河南地界驻防,每每向当地百姓征集大量军粮,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特别是又赶上了1942年的大灾荒,百姓更是饿殍遍地。人们以水灾、旱灾、蝗灾和汤灾即“水旱蝗汤”视为四大灾害。可见人们对他恨之入骨。
⦁\t1944年,日军发动了一次较大的攻势,河南首当其冲。由于第一战区司令部判断失误,日军大迂回成功。汤恩伯为了避免自己的部队被围歼,在几乎没放一枪的情况下,下令撤退。军心开始涣散,呈现一副兵败如山倒的景象。而当地民众,却自发地从汤恩伯部队中夺取枪支,与敌寇作战,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次的不战而退,汤恩伯被撤职。
⦁\t台儿庄大战时,汤恩伯畏战不前。李宗仁的回忆录提到:台儿庄守军伤亡殆尽,而汤恩伯军团在三番五次的命令下仍逡巡不进,最后在“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的严令下,汤恩伯军团才南下,最终取得台儿庄大捷。
上述种种,导致了汤恩伯在人们心中品性不佳的口碑。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汤司令这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忠诚,而且只认委员长,其他人一概当作不存在。

就打仗来说,汤司令的表现给人的印象是不太一致的,有时候特别能打,有时候又特别不能打。比如说沪宁杭战役中,汤司令率部坚守上海,解放军人数远远多于汤司令所部国军,但就是攻不下,硬是让汤司令坚守了一段时间。不能打的时候,比如抗战的时候,在台儿庄避敌不战,豫湘桂大溃败跑得就更快了,解放战争中坑张灵甫,也是相当成功。

所以说,汤司令其实不是不会打仗,也不是不能打仗,他想打的时候也挺能打,打起来也挺厉害的,但是他不想打的时候,除了委员长,谁说都没用,就是坚决不打,坚决保存实力,让人觉得特别草包。

为什么呢?这就必须说汤司令作为一个高级将领,在国军将领中的政治意识是特别强的,特别讲政治,宁可犯政治错误,绝不反路线错误。他打仗只为委员长打,党国生死存亡他一概不管。

比如说在守上海的时候,他知道这时候是关键时刻,他必须坚守,为委员长向台湾转移物资和财产争取时间,所以他死命坚守。而在抗战的时候,他很清楚,这种时候他就算拼了老命去打,自己部队打残了,他没有实力了,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他宁可避敌不战。

委员长用人也是很有特点,优先考虑是否对自己忠诚,接下来是看是否对党国革命事业忠诚,然后才是能力,对他个人的忠诚与否始终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所以像汤司令这种干部,委员长就算是知道他的部队在河南奸淫掳掠,走私军需物资,贪财好色,无所不为,就是不打鬼子,鬼子一来,跑得比谁都快,委员长也无所谓,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实在是舆论压力大了,就先免职,让他放假休息一段时间。等过一段时间,再放出来,继续委以重任。

汤司令当然也是聪明人,知道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反正是简在帝心的人,所以他不管怎么打败仗,怎么鱼肉百姓,都没关系,但在他知道关系到委员长的命根子问题的时候,他一定会表现特别突出。所以,他只干委员长需要他干的事,只打关系到委员长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仗。至于党国生死,关我屁事。只要委员长信任我,我就能照样当官发财。

委员长手下有一大批这样的人,能力平平,但是根正苗红,是委员长特别信任的人,属于委员长的私人嫡系干部。所以像李宗仁、张发奎这些人,都很看不起委员长手下这些人,觉得委员长作为当过领袖,处事不公,没有人君之德。

比如李宗仁回忆录里讲过一个很小的小事情。北伐战争的时候,其实当时国民政府也穷,也没多少钱。所以除了苏联给的军事援助优先装备委员长的嫡系部队之外,就连士兵行军打仗穿的草鞋,也是委员长的嫡系部队一人两双,而其他非嫡系部队都是一人一双。

有什么样的统帅,就有什么样的将军。委员长用人把对个人的忠诚放在第一位,所以国军中比较得宠的多数就是汤司令这种人,而那种在战场上敢打敢拼,但对委员长的忠诚不够纯粹的人,始终无法得到委员长的信任。这也是导致国军无论在抗战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出现了大量地方部队主动投敌或者起义的主要原因。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萧武

抗战全面爆发,汤恩伯先在南口阻击日军。由于战况激烈,不到二十天伤亡两三万人,重创日军。南口战役虽然失败,也是尽力了。

无论如何汤恩伯也算一位抗日名将,黑汤恩伯最厉害的是李宗仁,但实际上桂系李宗仁可是前后两次告黑状,第一次是台儿庄,汤恩伯先肃清了外围之敌才开始出兵台儿庄是正确的,包括增援藤县也是派出了一个团,但是孙震的川军战斗力太差,一天就垮掉了,还谎报军情说车站在手里,结果汤恩伯的一个团没展开就在车站被吃掉。

后来1942年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为了给部队筹集军费开贸易公司,和沦陷区通商做买卖。1944年4月在豫中会战中大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但是豫湘桂会战汤恩伯还想支援桂系84军。但是李宗仁没有告诉日军的目的就是合围汤部,但是告诉了84军,结果84军扔下汤恩伯部掉头就跑,差点导致汤恩伯全军覆没,事后李宗仁又告了黑状,从此汤恩伯恨李宗仁入骨,导致后来渡江战役前汤恩伯救上海不救南京,李宗仁划江而治的梦想破灭。回忆录中自然不会给汤恩伯说好话。虽然在后期解放战争中汤同样作战不利,但是国军已经大势已去,他对蒋忠心,始终被委以重任。1949年1甚至不惜告发劝他起义的恩师,导致陈仪被捕,1950年6月被杀害,他还想营救。可以说,汤恩伯是能力平平但是抗日有功,被李宗仁所憎恨排挤,但是蒋信任的人。


寻木之旅

汤恩伯,国民党军的骨干将领,虽然对他的评价是褒贬参半,但个人认为对汤恩伯的评价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抗日战争中前期。在这期间,汤恩伯也算得上是一名抗日名将,对抗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例如1938年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汤恩伯所部率先发起对日军的反攻,大败日军,这次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941年汤恩伯加入豫南会战,所部给日军以重创,因此,日军对汤恩伯恨之入骨,华北日军更是视汤恩伯所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中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汤恩伯因之前的功绩得以晋升,但他的部队军纪败坏,所部吃空响、倒卖军用物资等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他主政河南期间,被河南人民称为四大灾害之一,河南老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之下,被迫倒戈帮助日军占领河南,可见汤恩伯在河南老百姓心中是多么可恶。

在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虽然极力反共,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表现极为糟糕,屡战屡败或者是不战而败,这不仅加深了与中共的宿怨,而且蒋介石也对其大为不满,引起了蒋介石对他的猜疑。尤其是在1947年,汤恩伯所部奉命进攻山东解放区,但由于指挥无力,导致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孤军深入,最终被解放军全歼。蒋介石对此极为恼怒,当着所有将领的面勒令对孟良崮惨败负有责任的汤恩伯跪下,用手杖打得汤恩伯满头是血。


汤恩伯毫无原则的忠于蒋介石,加上撤退台湾有功,被授予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天帝赖元和

1936年东,绥远战役,汤恩伯率领十三军,经过英勇奋战,从陕北榆林,转移到绥东,用高机动的灵活打法,帮助傅作义收复了百灵庙。此战之后,傅作义一战成名,而汤恩伯这个辅助则默默无闻成了个无名英雄。



1938年,汤恩伯参加台儿庄战役,消灭了日军的许多联络点,使加速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汤恩伯任湖北北境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汤恩伯参加“豫南会战”,终结了日本鬼子打通平汉铁路南段的幻想。


1944年,日军投入其中国派遣军约80%的兵力,发起声势浩大的“一号作战”,由于情报错误,汤恩伯失败。虽然失败了,但是也没让苟延残喘的日军占什么便宜。1945年,汤恩伯部队解放柳州、桂林,日本投降,汤恩伯被称为“铁血悍将”。


日本陆军大将冈村宁次这样评价汤恩伯:“他是蒋介石麾下最骁勇善战的将领。”汤恩伯是一个战斗力超群,且值得信任的将军,对蒋介石可谓忠心耿耿,这是一个军人应有的素质。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出卖自己的老师,纵容士兵抢百姓粮食,这些事都是很严重的污点,所以,汤恩伯的名声和名气并不是那么响亮。


历史密探

汤恩伯,浙江金华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嫡系骨干,蒋介石的心腹。关于汤恩伯这个人很少有系统的对他介绍,所以造成我们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位国民党将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评价他呢?

在我看来应该功过两开的认识汤恩伯,我们既要肯定汤恩伯及其军队在抗日战争的功绩,也要认识到汤恩伯在主政河南期间,对河南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伤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的评价这位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至于内战时期的表现,我就不过多评论了。

抗日战争时期汤恩伯的表现

在抗日战争中,汤恩伯的表现是无愧于中国军人这个称呼的,他率领部队一直坚守在抗战前线。

随后的1938年3月,汤恩伯又率领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出力甚大。6月,汤恩伯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汤部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汤恩伯参加了枣宜会战,1941年,汤恩伯部队作为主力豫南会战。

汤恩伯在这些战斗中成长为一名抗日名将,日军将他视为“最可怕之人”,日军的陆军大将冈村宁次认为汤恩伯是“蒋介石麾下最骁勇善战的将领”。日军曾经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按照甲乙丙三等划分,其中被列入“甲等”的部队寥寥可数,但汤恩伯部的每个师几乎都被列入了“甲等”。

主政河南

汤恩伯主政河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也一直因此备受诟病,综而观之,还是因为他和他的手下对河南的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当时河南的百姓说河南有四大灾——“水旱蝗汤”,其中的汤指的就是汤恩伯的部队。汤恩伯刚刚赴任河南的时候因为兵力需要补充,于是四处招收士兵,导致许多反正的伪军和游击部队加入了汤部,使部队良莠不齐。

这些部队打着汤恩伯的旗号四处祸害人民群众,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再加上当时河南已经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国民政府赈灾不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这骂名全斗到了汤恩伯头上。

如果抛开党派立场来看汤恩伯,就抗日这件事情汤恩伯是有功的,他坚决抗日,虽然也有豫湘桂大会战作战的失利,但是也不能把错误全都放在他一人头上,而主政河南期间,他盲目的为了扩充部队,最终使得部队不像部队,作战实力大打折扣,并且使得民怨沸腾,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处败笔,但我还是认为汤恩伯是功大于过的。



一树梅花一放翁

国民党中的骨干将领,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其虽然不是黄埔出身,但却因为是浙江人却受到了老蒋的重用。在他的一生中,除老蒋之外,还有两个贵人相助,一个是陈仪,派送他赴日学习军事,一个是张治中,将他带入军事高层。





而汤恩伯一生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台儿庄大捷,在这次战役中,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奋勇出击,将日军包围在枣庄等地,使得日军损失惨重,而汤恩伯也因为这一战而获得了国民党中高的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而汤恩伯这位号称“中原王”的国民党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却被蒋介石有过撤职查办,原因还是损失了老蒋的爱将张灵甫,使得七十四师被陈粟大军歼灭,但后来又被起用。

在汤恩伯的一生中,对于他抗日的贡献我们是应该肯定的,毕竟他有着抗日铁汉的称号,还是日军为数不多所忌惮的将领。


历史之绝唱

小时候一部《战上海》里的蒋军“邵壮”军长印象还颇深,那就是以汤恩伯为原型的,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驻跸上海。

从苏北到上海,解放战争中汤恩伯始终与陈粟的三野对垒,再加之最后时刻出卖恩师陈仪,所以多少年来汤司令是彻底被黑化了的,其实不妥,评价一员民国将领,仅仅因为一面之词就全盘否定,有失公允。

1.黄埔系中坚。

汤恩伯并非黄埔出身,却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浙江人,从杂牌军阀的浙军起步军旅,真正发迹于随陈仪投蒋后,出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时期 ,1928年起从中校升至少将 ,一部根据日军操典所著之《步兵中队教练之研究》引起同曾留日的蒋氏关注与赏识,1930年即升任军校教导第二师少将旅长,自此迈入早期蒋军嫡系行列,这个时候黄埔一期的若干牛逼分子胡宗南宋希廉等也才是旅团级别。

汤恩伯与其它几位黄埔系大佬的区别,是不参与政治只带兵,所以影响力有限。但是对蒋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从师长到军长集团军司令第三方面军司令等,一直是黄埔系中央军的重要将领,且自成一系。

2.与红军作战。

从1933年起成为剿共高级将领,客观地说战绩尚可,未有大的败仗,1934年底麾下陈大庆旅是红军长征后第一个攻进瑞金的部队,次年因功升任十三军中将军长,这后来就是汤恩伯军事集团的发家老本。

关麟征,何绍周,这都是十三军出来的。

3.抗日名将。

从1936年起13军北调,先后在绥远和长城抗战中与日军对阵,是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央军內具备与日寇交手经验为数不多的将领之一,加之教官出身善于总结,为其日后与敌周旋打下了良好基础。77事变后南口战役死战不退轰动全国,后以13军为基干升任22军团长划第五战区。

在台儿庄大捷中,无论史学家怎么争论,无论李宗仁如何扬名自己和贬低汤恩伯,也无论其它杂牌军队作出多大牺牲,在战役收官阶段,起决定力量的仍然是汤恩伯手握的八万精锐中央军,他的适时夹击成为日军两个旅团完败而退的主因,这是不能抹杀的,否则中日双方就是个平手。而争论较多的出击时间,只有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掌握和决定,但结果已经证明汤恩伯是胜利者,足矣。

1939年率部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均有不俗表现,一直是江北第五战区主力 。之后奉调参加豫南会战重创日华北方面军,成为日寇在华北的第一天敌,在这一时期的作战经历,汤恩伯已经可称抗日名将了,想想其它国军部队的溃败就明显对比出来了。

争议较大的是抗战后期汤驻防河南,水旱蝗汤的说法。其实抗战后期国军的腐败是全面性的,并非汤氏一军,最重要的是前文所提汤并非政治家,也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几十万大军驻防河南,他首先想到的是保证军队的补给,在天灾的情况下没有掌握好局面,与民争粮引发大祸,有责任 ,但是全部推给他也是不全面的,如果国民政府能充分保障汤兵团的军需,断不会出现此祸,问题是,当时的中央根本力不从心的。

4.解放战争。

第三方面军负责在抗战胜利后接收上海及周边,可见老蒋对汤恩伯的信任,估计没少发财,要说变化,应该在这个时间段。从此汤恩伯一败再败,但是老蒋却一直信任有加,从苏北败到江南,从上海败到福建,汤恩伯始终领导着国军嫡系部队,一直退到台湾。 关于出卖恩师陈仪一案,应该两方面看待,汤恩伯有兵权有战果,完全是蒋信任和提拔的原因,他既然是国军嫡系大将,忠诚于蒋不算品格问题。同时,在我方看来陈仪是要起义,可在另外一方看来汤恩伯完全就是大义灭亲呐,涉及敏感话题 ,不展开讨论了。

5.身死之迷。

死后,被台湾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