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也许很多人和我来丹麦前一样,都相信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源于“掠夺”、“吸血”,或者是“垄断”、“专利”,现在又有种说法认为他们纯粹是因为“人少”、“卖资源”。

然而在丹麦生活了几年,再加上工作需要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公司,于是我发现,上述那些原因可能都只覆盖了现实的很小一部分。

所以这篇文章算是写给对“为什么丹麦经济发达”感到好奇,并且对未知事物不仅仅存在批判眼光的朋友。

由于这个话题太大,我决定先找一个小处下笔,于是创业这个领域自然成了首选。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创立一个订单6000万

的公司竟如此简单?

我对在丹麦创业比较熟悉,是因为跟着老板做过不少并购与合作的调查,但受到预算限制,这些调查的目标基本都是小公司

同时我负责产品上市,丹麦公司在寻找先期客户时也喜欢和小公司合作,道理和用小白鼠试药差不多,虽然当面我从不这样讲。

2015年,我为了上市前测试一个云通讯系统,接触了一家开在我们公司空置老厂房里的初创企业

创始人是个死宅工程师,体重可能顶我三个。他正经工作的经历不多,但沉迷航空模型,就是那种一米多长、价值十几万、带微型喷气航发的铁皮飞机。

他是怎么走上创业之路的呢?

原来,2012年欧盟出台了新规定,五年后道路建造中

沥青相关工序不允许使用明火加热,据说急坏了不少施工企业。

他用这种涡轮制造了一个手推式的高温凝固机,因为成本低,推出后大受欢迎。

公司2013年成立,2014年出产样品,2015年正式上市第一年订单就高达6000多万人民币!

我去的时候,看过公司的宣传材料和路演PPT,都非常专业,但转了一圈下来发现他们并没有市场人员。

数次接触过后,我感到对方创始人恐怕没有任何做PPT的才能,那么这些材料从何而来?

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产品纯粹自研,但战略居然是丹麦政府帮忙制定的,PPT则是通过我们公司采购找的第三方外包。

由于这家外包和我们公司签有协议,所以最后基本没花几个钱就都搞定了。

之后我和他又聊过几次这件事情,才发现丹麦政府内部存在一套非常实用的,帮助初创企业发展的流程。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丹麦政府包揽了

你创业的所有环节

具体来讲,当你创业时,有一个部门Startvaekst会向你进行政策讲解,还会告诉你一些行业和市场的短期形势,让你想清楚是否要真正开始。

这个部分一般负责的都是一线公务员,他们的政策知识很丰富,行业知识则一般有限。但他们会把你的企业登记在册,同时定期追踪,看看是否有必要进入下一步。

一旦初创公司过了这一关,有了团队、产品和研发路线图,Vaekstguiden这个真正有市场知识的政府部门就会开始介入。

一些政府雇用的专家会来到你的公司,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帮你做产品定位和竞争力分析

当你的发展计划经过他们认可之后,国家的资助也会到位,第一笔创业基金为两百万人民币。

最后,如果你的公司研发和项目管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那么政府最大的创业辅助机构将会出场:RBDC是一家政府机构,但更像一家专注于天使轮的投行,在里面工作的大佬基本都是有实战经验的投资和商界人士。

被RBDC认可的初创企业,除了能得到精英层面的分析支持和许多许多钱,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最高五亿的固定资产调用额度。

具体来说,政府会出面协调,从当地高校或者大企业中借用你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如果没有现成的,政府会出资购买,并挂在当地大企业或高校名下。

这样确保固件和采购能得到妥善的监管和保存,同时万一生意失败,大企业和高校这类实体也能更方便的为这些固定资产找到其他价值,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看到这些条件,我才明白丹麦作为超高税率的北欧国家,为何能一直被评为最适合创业的国家前三位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把创业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

然而这些还不算完,在接触了更多初创企业后,我发现很多创业者其实没什么家底,房贷都没还完,手里现金四五十万,就敢往投资密集型的制造业里闯了。

我曾经问过其中一些人,你们难道不担心创业失败、人生就此完蛋吗?然后我才得知,丹麦政府还有一个同样庞大的,负责初创企业退出的机构。

这家机构的职能就是对创业者提出何时应该退出的忠告,以及降低破产对政府、企业、创业者三方的影响。

机构的核心部分来自全丹麦25所律师事务所、负责商务诉讼的110位专家律师,他们都和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副市长一样,是兼职的志愿者。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一家初创企业完全合规的情况下,尽量消除破产对创始人的经济影响。

“我们的每一步战略政府都知道,出了问题,凭什么该让我们自己承担?”曾经有一位创业人士向我发问。

可以说,丹麦政府最大程度的帮创业者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大企业、大学、地方的共同扶持

降低了创业成本

此后,我对公司老厂房里的十几家小企业开始留心了起来。

曾经以为他们都只是大公司身边的基础零部件供应商

——这种配置在国内其实非常常见。但之后我才发现那里什么都有,做矿山通讯的,做牲畜承重的,还有做大数据分析的,但任何一家都不像与我们的生意有直接关联。

这些小企业,可想而知,基本都是用很低的租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在使用大集团的厂房、办公室和生产线。

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实惠远不止如此,很多小公司其实和集团共用供应链,以集团的名义对外采购,并因此享受极低的成本。他们甚至还公开在大集团内招聘专业人才,集团HR似乎也完全不做阻止。

而在市中心的南丹麦大学里,初创企业就更多了。我曾经拜访过其中一家测试仪器生产商,发现他们不但受益于大学的渠道和硬件,还受益于大学中非常实惠且可靠的人力资源——学生

丹麦的学生直到18岁还被中国同龄人甩下一大截,但一到大学毕业,他们的能力就赶上甚至超过了中国同档次的毕业生,这是我在带了两个哥大PGP(管培生)并和我母校毕业生水平对比后作出的结论。

在丹麦,工科生都需要学习四十多小时的产品线管理和市场营销,以便让他们更加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

丹麦本身就业较中国更难,大学生在本科就必须有实习经历,老师也一直会为学生读书期间能在企业做项目而奔走。

这一切都对初创企业帮助很大,初创企业和大学的渊源,也许比和大集团的渊源更深,尤其在产品研发阶段,大部分初创企业都是大学孵化的。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些后来者的成功,和他们身边的大型实体息息相关。整个过程中,初创企业就像一颗种子,政府作为果农把她放进大学的土壤,待其发芽,再嫁接到周围大集团的树干上,直到最后能够独立生存。

但为何地方实体,尤其是企业还都愿意帮助新公司成长呢?唯一的解释,除了政府宣传,可能就是大企业的责任心了——在丹麦,许多城市都是完全依托一家企业才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已经决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说到社会责任,事实上中国的大企业也很喜欢用这个词,而且有很多城市也是完全依托一家大企业存在的,超过70%居民都在同一条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制造效益。

看起来这和丹麦差不多,但仔细分辨,两者依然有区别。

中国大企业周围的小弟基本都是上下游关系,比如一家拖拉机生产巨无霸,周围有无数结构钢生产商,橡胶商甚至电镀喷漆商。

这些大集团通过技术或者渠道优势,把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拿走,剩下不赚钱、甚至有政策风险的(比如喷漆,去年抓环保关停了不少),则外包给本地公司。真正的大哥吃肉,小弟喝汤。

而丹麦大企业的集聚效应则表现的颇有不同。

比如马士基身边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海洋风能制造商维斯塔斯,和海上救援制品公司维京集团哥本哈根毛皮公司旁边诞生了B&O音响、Jensen’s银器等奢侈品企业。

乍一看没什么逻辑,仔细分析,这些公司的产品都存在一些关联,或是共用供应链,或是面对相同市场,大家彼此协同,但又都处于高附加值领域。

最好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产品能组成解决方案共同走向市场。

比如我工作的地方,作为老牌工程制造企业,近期扶持了许多物联网和大数据相关的初创公司,高层说起这些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Integration”,集成。

丹麦的大公司似乎不喜欢大哥吃肉小弟喝汤的概念,他们更喜欢大哥做主菜,小弟做甜点,然后大家吃一顿更高质量的晚餐。

大公司把一个领域交给小公司耕耘,不是因为这个领域不赚钱或者有政策风险。他们更看重的是小公司灵活的流程,以及因此带来的,在某一个新兴领域集中突破的能力。

高效制度、精英管理

造就了这个富裕国家

在丹麦三年,揭开这个最幸福国度的面纱,我发现充满童趣的气氛之下和中国并无二致,都是靠一套高效的制度和一群精英管理层在支撑着

作为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和工作时间最短的居民的国度,丹麦的人均GDP依然排行世界前十。并且,她的支柱产业并非资源或者金融。

看看丹麦的前十大企业吧,第九名相当于国家电网,第十名才是丹麦银行,其他八家公司,来自八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并且没有一家石油或互联网公司。仔细想想,其中令人咋舌。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而我今天说起的“创业”,其实也是这高效制度与精英管理下的一环。

事实上,这个制度的意义,远远不止为丹麦拿下一些诸如“世界上最适合创业国家”之类虚名,它的的确确影响着丹麦的经济运行,在创业成功率和10~100人企业经济规模等数据中都有体现。

就在这几年,有好几家丹麦初创公司实际上已经起飞了。

其中欧登塞(丹麦第三大城市)的某家企业和我产生过一些交集,我亲眼看到他们如何做到了一批行业大牛拿着欧盟PF9基金都没有做成的事情:成功定义了协作机器人这个分类市场,并有可能解决困扰整个欧洲中小企业的人工问题。

从2011年出第一台样品到销售额破两亿美金,这家公司只用了六年时间。而创始人不过是欧登塞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

整个过程中,不涉及任何高新机密元器件,也没有什么政策影响市场,纯粹靠政府初期的扶持,创始人的产品定位,结合一点点科技上的小突破。

整个成功——用一句我来到丹麦以后常说的话——非常的干净。

而这个销售额看起来不大,但对一个五百万人的小国来说,每一家这样的企业出现,都代表着丹麦人民富裕的生活又可以多持续一段日子。

你只知道丹麦富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要知道,制造业的成功来得更难,但也更持久。在我们国家,也许随便某个手游公司推出个爆款就是一两亿的月入,但过一年再看,也许你已经找不到它了。

最近由于美国的大棒,我们国家似乎对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又有了扶持的意思,听说许多和创业以及中小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即将落地。

只是,何时我们也能像丹麦政府一样多走一步,不仅仅制定规则划拨资源,还能提供专业咨询和帮助?

而我们的大企业,何时能不仅仅追求价值链最尖端的部分,真正做到先富带动后富?甚至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没有国家补贴掉在地上,我们无关就不捡的自律?有没有像那些律师一样,放下身段,直接用额外劳动服务社会的觉悟?

2017年,李总理曾说:“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生力军’。”让小微企业真正活下来、发展好,才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丹麦的小微企业成功经验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