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看到一個綜藝《少年說》,其中一個小女孩上臺,因為一直被媽媽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特別苦惱,於是對媽媽發出了內心的吶喊: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可謂扎心。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生活中,父母總是忍不住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努力奮進,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你切不可驕傲。

但是,在這樣一遍一遍“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好,你怎麼就這麼差”的灌輸下,孩子又要如何自處。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我們的孩子明明是個獨一無二珍貴的原版,卻只能在這樣“你不好,別人好,你要向別人學習”的反饋中,活成了七零八落拼湊出來的盜版。

而這,才是最令人遺憾的事情。

01

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有毒

想起好友給我講過一個她兒子的事。

她說,跟兒子一起在河邊玩,一會來了個小姑娘,兒子說他有一個好主意,可以拿個魚竿把魚釣上來。

這時,旁邊一個小姑娘的媽媽很突兀的說,你看弟弟有個好主意,你有沒有什麼好主意啊?

小姑娘沒有回答媽媽的話,看起來很焦慮,一直說我的紙怎麼不見了,我的紙怎麼不見了。

小姑娘的媽媽沒理會她的感受,不死心的表達自己的期待,你看人家都能想到好主意,你怎麼想不到好主意。

好友無奈地說,在媽媽這樣的逼問和不理解下,小姑娘很難想到好主意吧。

是的,在媽媽心裡隱藏著的是自己的慾望,她看到別的小孩能想到好主意,別的小孩具有創造力,為啥自己的女兒做不到,這不是說明自己不行嗎

?這不是說明自己養的孩子沒用嗎?這不是說明自己的失敗嗎?

相比自己的期待,女兒的個人感受和個人物品都不重要,女兒心愛的紙掉了,媽媽覺得無所謂;

女兒感覺到擔憂和害怕,媽媽也覺得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女兒需要滿足她內心的期待——和別的孩子一樣,想個好主意,也許這樣才不會丟掉自己的面子。

這位媽媽一開始就把孩子置於和別人比較的框架下,讓孩子失去了獨立個性發展的機會。

而這種比較,有毒。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02

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

會讓孩子感覺自卑

孩子在完全依靠父母的階段,他們最在乎的是父母的感受和看法,如果爸爸媽媽都說別人做得好,自己做不到的時候,留給他們的只能是深深的無助和自卑。

你看,哥哥都能爬過去,你怎麼就不行。

你看,姐姐都能畫出那麼美麗的畫,你怎麼就不行。

你看,弟弟那麼小都能跳起來,你怎麼就不能。

我都不記得自己聽到過多少次這樣的話,越是不想聽,卻是頻繁的出現。

我很疑惑,別人能跑、能畫、能跳,是兒童敏感期成長任務的不同,怎麼在很多成人的認知裡,就變成了責備和要求他們孩子的理由。

也許,成人是無心之舉,也就是隨口說說,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完全沒有隨意的事。

這種隨意的比較,會讓孩子理解成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失去一次次嘗試和探索的機會,像一個蹲在角落裡被遺棄的孩子,只看得見他人的光鮮和靚麗,看不見自己的秀美風景,難以建立真實的自信。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03

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

會讓孩子感覺沒有價值感

當父母數落自己的孩子,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的時候,孩子內心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無能感,這種無能會讓他淹沒在毫無價值感的自我評價中。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黑爾斯等學者認為,由於家庭是兒童接觸最早、最頻繁和最親切的社會基本單位,兒童的內在自我價值感主要是通過父母及其他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密切的、頻繁的、廣泛的互動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主要在早年形成,如果幼年時期的孩子並未在和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互動中得到充足的自我價值感,也就很難在成年時去完成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在孩子們之間進行比較是不明智的。

然而,大多數父母仍然會時不時的將自己的孩子與周圍的其他孩子做比較,即便不公開比較,也會默默的比較。

而比較,通常會導致這樣的判斷:

圓圓是“一個聰明的好男孩”

軒軒是“討人厭的壞小孩

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性格、氣質、行為不同的兩個小孩陷入到比較的框架裡,被貼負面標籤的孩子往往意味著被全面的否定。

在“討人厭的壞小孩”背後,我們無法關注到他內心的孤單,想要被認可的渴望,以及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希冀。

這樣的小孩只會感覺到比較之後的挫敗和無價值,越是比較越是深深的恐懼,造成這樣的結果卻是成人有意無意的比較。

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傷害。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04

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

會讓孩子失去與自我的聯結

在比較中,孩子慢慢意識到父母對別的孩子的欣賞、肯定、羨慕,以及對自己的不滿、否定和打擊,有一部分孩子會把父母的這種要求當做是獲得愛的唯一途徑。

也就是,只有自己做到別人那麼優秀、那麼完美,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以外界的標準來驅使自己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完全屏蔽掉自己的主觀感受,我們稱其為“與自我失去了聯結”。

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愛父母,為了獲得父母的愛,他們會不在乎是否與自我失去聯結,父母希望他們怎樣做,他們就怎樣做。

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常常陷入到迷茫中。無論是生活的喜好,還是工作的抉擇;無論是人際關係的應對還是婚戀伴侶的選擇,都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比較中,他們看到的永遠是別人,是父母眼中完美的別人,不管怎樣努力,也不管怎樣付出,即使在旁人眼中已經超越了大多同齡人,內心仍然感覺空洞而無力。

因此,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這件事真的有毒,毒害的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變成自卑的人,感覺不到活著價值感的人,失去與自我的親密聯結關係而毫無朝氣的人,都會意味著父母這一輩子在孩子身上的付出和投入完全得不到期望的結果,就像宣告這場遊戲你被淘汰一樣,深深的挫敗和難以接受。

也許你希望孩子像別人那樣自信幽默風趣,但TA卻自卑自暴自棄一蹶不振。

也許你希望孩子像別人那樣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但TA卻工作婚姻一塌糊塗。

也許你希望孩子像別人那樣能和自己有良好的關係和溝通,但TA卻拒絕和家人談話,除了迴避就是迴避。

但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獨一無二的孩子,和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主持人問到女孩的學霸閨蜜是怎麼看待這個女孩時,她回答到: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比我好?

接納你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一樣,TA 是獨特的、無可替代的,無論TA能不能、會不會、行不行,都不影響你愛TA 。

幫助你的孩子找回自信,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無論TA和別人比起來怎樣,都不影響TA成為TA自己。

如果說真的要比較,那就比較,你能不能讓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更開心、更幸福。

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也向你抱怨過“你看某某某的爸媽,多好多理解他們....”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的感受回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都希望被理解被認可,有時我們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有一個可以理解我們、處理我們的情緒的人。

讀懂孩子的情緒,讓她感受感受到被理解被關心被認可,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建立與孩子的情感聯結,也讓孩子建立與自我的聯結,堅定而持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