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开栏语——

1978年——2018年,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激昂奋进的新时代。谈及改革开放,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定儿女充分发扬“三苦”精神和“敦厚、包容、坚韧、自强”的安定精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今起,“魅力安定”正式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栏目,将全景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140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封疆大吏左宗棠率队一路行军,一路播绿。今天,在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址对面山梁最高处有棵大柳树,当地人称其为“左公柳”,虽历经百年风雨,毅然傲立于天地,尽显岁月无尽沧桑。

大坪村是扶贫的典范,是发展的楷模,更是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一面旗帜。40年来,勤劳勇敢的大坪人坚守“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信念,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反贫困的斗争,演绎了一曲曲令人动容的乐章,书写了精彩壮美的诗篇。

“左公柳”作证:大坪村的变化是定西市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在广袤的中国西部版图上,大坪是一个醒目的坐标,它昭示着:农村安,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富。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夏日大坪村美如画

从修梯田开始,战天斗地,

改写贫穷历史

在陇中这块黄土地上,气候干旱少雨,十年九旱的现象并不鲜见。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曾是安定区贫穷落后状况的真实描述。

山穷水穷人贫穷。“吃饱肚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成为历史,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却是包括大坪人在内的所有定西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在年逾古稀的大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秀记忆里,有两个关键词,“太困难”“没法过”。

“没有柴烧,全凭铲草皮、挖草根度日;吃不饱时,便会挖野菜充饥;穿的是黄军装,时不时地补丁打补丁,即使有件新衣服,也舍不得穿,只有到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时才拿出来穿。”刘玉秀回忆着当时贫困的情况。

从1972年起到1996年,先后担任过大坪生产队队长、大坪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李福打开泛黄的旧账本介绍说:“那个时候陡坡地小麦平均亩产几十斤,最多也不过100斤,家家户户吃粮靠返销,花销靠救济。”

1955年至1982年,国家下拨该村的各种社会救济(扶贫)款达5万多元,返销粮6万多公斤,还有大量的布匹、棉花和衣服、席子、被褥等等。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让大坪人饱受贫困煎熬,也铸就了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恶劣环境,大坪人坚持寻找与天斗、与地斗的法子,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

1964年10月,大寨的先进事迹传到了大坪。于是,在田间地头、打麦场上、农家院落,农业学大寨成为社员们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

“大寨人能把一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旧大寨,治理成一个全国学习的新大寨,咱能不能把陡坡地也修成平展展的梯田地?”大坪人在探寻改善落后面貌的出路。

“‘旱大坪’是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没治。”“祖祖辈辈就这么过着,咱能比先人强多少,还是将就着过吧。”“面朝黄土、背朝天,再怎么折腾,农民还是贫穷的命。”……消极的声音不绝于耳。

“冉桂英就在我们女社员中逐一动员,‘大寨人能把石头地修成梯田地,咱们凭啥不能把黄土地也修成梯田地?’她一再动员我们支持她,与她一起修梯田。”刘玉秀介绍说,“有我们妇女‘半边天’的支持,再加上在群众大会上的宣传,大家最终赞成冉桂英修梯田这件事。”

秋末冬初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冉桂英便和全队40多个男女社员来到马莲道的陡坡地里,唱响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豪迈壮歌,打响了“修理地球”的战役,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书写“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当初改土造田,治理山河时,奋战一线的大坪“铁姑娘”冉桂英、刘玉秀三九寒天战天斗地,用铁锹洋镐,人背肩挑,从整修的第一块梯田实现粮食产量成倍增加起,她们顺势而为,连年整修梯田,共修梯田2700亩、谷坊110道、塘坝5座,治理流域面积3600亩,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可哪里能想到她们的伟大创举夯实了大坪的基础,带来了粮食增产,带来了群众生活新变化。

1975年,大坪村人均口粮上千斤,还能给国家交售300斤“超购粮”。

1980年,“大坪粮食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曾作为一条重要新闻,被各级媒体竞相报道,并在全省响亮地提出“远学大寨,近学大坪”口号,大坪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成为艰苦奋斗的一面旗帜。

实践是“试金石”。“我们就是用行动、用实践打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有关官员‘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论断。”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康耀伟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大坪新农村

落实承包责任制,咬定青山不放松,

定叫大坪展新颜

今天,重新踏上大坪这块热土,一层层五线谱式水平梯田种植的马铃薯、玉米翠绿流韵,长势喜人;一泓泓碧水荡漾的蓄水塘坝里水草茂密,水鸭嬉戏;一座座光亮夺目的日光温室里高档蔬菜生长旺盛,成熟待收;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农家小院赏心悦目,不拘一格,展示着旱塬新韵,农村新景。

如此巨变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丰收成果,是大坪人艰苦奋斗的优秀杰作。

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安定区首开全国扶贫开发之先河。而大坪村则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大坪人有的是精气神,在长期的“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扶贫式开发建设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凝聚起一种无形的力量,人们把她称为“大坪精神”。大坪人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 “三苦”精神,弘扬践行敦厚、包容、坚韧、自强的“安定精神”。

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坪村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步入发展的春天。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康耀伟尚是18岁的帅小伙,高中毕业的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带给家乡的巨大变迁。

1980年前后,大坪人主要从地块里刨“粮食”,种田如绣花,加大粮食生产储备,家家户户粮食满仓、洋芋满窖,只为吃饱肚子不挨饿,主要经济收入全凭养头猪出栏换现金,养三五只鸡靠卖鸡蛋换票子,人均纯收入只有五六百元。

思路一变地生金。从1990年开始,伴随着科技推广应用,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大面积种植地膜作物,年人均种植地膜马铃薯2.5亩左右、地膜玉米1亩以上,户均输出劳动力1人以上,年纯收入2500元左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

进入新世纪,农技部门的技术推广,大坪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年一变化,十年大变化。

从2003年开始,在金川公司帮扶下,大坪村顺利完成总投资190万元的大坪村生态家园100多户小康住宅建设项目,同时,农户暖棚圈舍已全面改造,村社道路已全部硬化,自来水已于2012年全部入户,使群众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7830元。全村发展“农家乐”10户,8户专业养鸡户年户均收入七八万元,20户规模养羊户年户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说起如今的好日子,大坪发展的创业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刘玉秀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特别是金川公司等单位的倾心帮扶,不要说过上这么好的幸福日子,就是解决温饱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啊!”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大坪村先后荣获感动甘肃·2008十大陇人骄子集体奖和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全国文明村镇。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剪纸艺术代代传

新时代新征程,艰苦奋斗不松懈,

谱写小康新诗篇

6月14日,大坪村大坪社村民张建林按照惯例,早晨5点半驾驶着微型商务车,10多分钟时间便到达定西南川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固定交易地点,6家蔬菜超市的固定客户已经老早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南川农产品交易市场里车辆穿梭,人声吵杂,交易活动红红火火。半小时过去了,张建林驾驶微型汽车里装载的10箱黄瓜销售一空,他信心满满地驱车返回家去。

张建林是个大忙人,前一日傍晚把次日销售的黄瓜采摘装箱后,于凌晨5点左右驾驶车辆进城批发后,便匆忙返回家或种植菠菜、油麦菜、油菜等蔬菜,或采摘黄瓜,一天在3个塑料大棚里忙个不停。尽管忙些,可回报很好,一个大棚一年种植一茬黄瓜、一茬绿叶菜共两茬收入2万元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

包括张建林在内的大坪人心里明白,让他们依托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主要来自于金川公司的帮扶。从2003年开始,金川公司倾心帮扶,在大坪村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40多座,让大坪人依托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

走活一盘棋,致富众乡亲。大坪村立足农村“三变”改革,用区财政70万元作为村集体资金入股,撬动定西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巨资发展,联手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富有大坪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区,以8%的股金折股量化年分红5.6万元。

小康路上相挽行。定西亿邦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瞄准了农业主体发展的大好方向,从建筑工程转向发展养殖、种草、草加工、蔬菜种植于一体,做大实体经济,依托建设发展生态园,辐射带动周边5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交通、导游、农家乐等旅游相关职业,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合作社经营增收入,村集体股金分红强资产,老百姓收租金打工鼓腰包。再说,合作社搞经营,用活了土地资源,还种树种花美化了咱家乡。”村党支部书记康耀伟说,“村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了,我们就有实力办实事、办大事了,修桥补路等的事情就好办了”“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要‘变’出百姓新生活,‘变’出山乡新面貌”。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