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最接地氣衚衕名兒來了!

幾百年的老胡同,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名字。

市規劃國土委官網信息顯示,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的7條衚衕正式發佈了地名公告。這7條衚衕的名字富有古意,又很接地氣兒。

一批最接地氣衚衕名兒來了!

一批最接地氣衚衕名兒來了!

餑餑衚衕:在命名的7條道路中,1號道路位於西黃城根南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府右街,西至西黃城根南街,道路全長約370米,現狀寬約8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餑餑衚衕”。

據瞭解,清代的時候,這裡是內務府專門用來做甜品的廚房,又稱“餑餑房”。周邊居民介紹,博學衚衕以前就叫“餑餑房衚衕”。如今命名為“餑餑衚衕”,可謂沿襲古意。

闢才南巷:2號道路位於闢才衚衕南側。東西走向,東起西單北大街,西至大木倉北一巷,道路全長約210米,現狀寬約15米。參照周邊地名並按其空間指位,命名為“闢才南巷”。

闢才衚衕,曾經叫“劈柴胡同”。相傳過去有個張姓人住在這兒,一家老小都靠劈柴為生。張氏的大兒子經營的劈柴廠生意興隆,還帶動了周邊劈柴市場的火爆,使得越來越多人靠劈柴發家致富。久而久之,這裡便成了人們口中的“劈柴胡同”。

這之後,隨著清政府提倡私人辦學,天津人臧佑宸在這一帶開辦了一所學校,發現“劈柴”的諧音很像“闢才 ”,也就是開闢人才的意思。於是校歌裡便有了“闢才,闢才,闢才衚衕中。蒼蒼,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處?私立第一兩等。開闢人才,開闢人才,衚衕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為闢才衚衕,聲名大振。國畫大師齊白石、著名學者張岱年也曾經住在這裡。

口袋衚衕:3號道路位於華遠北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西單北大街,西至華遠北街,道路全長約140米,現狀寬約15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口袋衚衕”。

口袋衚衕也是原來的老地名,後來改稱西槐裡衚衕,隨著城市發展,西槐裡衚衕也已消失。

果匣衚衕:4號道路位於西單橫二條西側。南北走向,北起堂子衚衕,南至小石虎衚衕,道路全長約130米,現狀寬約10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果匣衚衕”。

據瞭解,以前北京城就有一條果匣衚衕,原來名為火匣子衚衕,後來諧音改成果匣衚衕,是石虎衚衕北側一條南北曲折走向的死衚衕。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將果匣衚衕併入石虎衚衕,為避重名,更名為小石虎衚衕。如今,老百姓熟悉的“果匣衚衕”的舊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東牛角衚衕:5號道路位於太僕寺街南側。東西走向,東起言志衚衕,西至東牛角衚衕,道路全長約35米,現狀寬約3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按其空間指位,命名為“東牛角衚衕”。

牛錄衚衕:6號道路位於西長安街南側。南北走向,北起西長安街,南至北新平胡同,道路全長約75米,現狀寬約18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牛錄衚衕”。

牛錄是滿語,是是清朝八旗制度的一個基本單位。每旗原則上包含二十五個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牛錄也是舊衚衕名。清朝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中寫到,在西長安街路南,金朝遺剎雙塔慶壽寺南面,有南小衚衕曰回子營,夾道曰頭牛錄、二牛錄。

西中胡同:7號道路位於新壁街南側。南北走向,北起新壁街,南至西中胡同,道路全長約35米,現狀寬約5米。

老西中胡同曾位於新壁街和松街衚衕之間,因而在明代已有“中街”之稱。它東起北新華街,西至南翠花街,後來以北新華街為界,分為東西兩段,因此段在西側,稱作西中胡同。

在新的命名方案裡,西中胡同加上了現在的一段。據瞭解,這是由於道路位於西中胡同附近,按其空間指位,便命名為“西中胡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