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皇帝真的能随意任免官员吗?

执着4406303


封建社会的皇帝,也不是能随意任免官员、随意杀人的,个别朝代暴君、昏君除外!

别说任免官员、杀人的公事,就是皇帝的家的私事,立废皇后、太子,还得朝廷讨论同意,搞老婆、娶媳妇的婚姻自主权都没有!

民间传说的皇帝“金口玉牙,说啥是啥”,是大打折扣的!

一.先说任免官员,举个例子,因为《水浒传》而令大家熟知的高俅。


高俅,原为中国文学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东坡的“小史”,类似现今私人秘书的家童,聪明机警,略有文识,诗词歌赋皆通,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会使枪棒,是一个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文艺青年”!

苏东坡外放地方官时,将其推荐给皇亲驸马爷、小王都太尉王诜,因而结识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深得赏识。

徽宗即位后,有意提拔,奈其无科举正途,这是宋朝提拔任用官员的首要条件,皇帝也奈若何;都说皇帝“金口玉牙,说啥是啥”,看吧,任命一个官员也是不行的,也是有制度规定约束的!

于是,宋徽宗发挥其善枪棒的特长,派其到北宋名将五元帅之一刘锜父亲刘仲武的军中,以期获取军功予以提携,这是无科举正途的旁门佐道,“曲线救国”,后位至掌控禁军太尉高官。

小说《水浒传》中,将高俅列为奸臣,大笔墨渲染,但也没有什么实质劣迹。 其实,高俅不在“宋末六贼”之列,只是其善于奉迎徽宗,取得信任,非科举正途而升迁,使人不悦。估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作为屡试不弟的书生,愤愤不平,而将其描写成奸臣,也有点泄私愤吧!

据史载,高俅为官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似蔡京专横跋扈,仅在任太尉时,军事训练搞些非实战的花架子,取宠徽宗而已!

而且,高俅为人,知恩图报,位居高官,手握重权后,对老主人苏东坡、刘仲武家多有关照帮助,提拔重用刘锜,成为名震天下抗金五元帅之一!

二.再说杀人,自秦汉制定法律,犯罪致死刑,从最基层的县政府往上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有执法部门依法律审理,最后报皇帝裁决;决非任皇帝胡来,杀伐无度的!



比如,宋高宗赵构,下了杀岳飞之心,也是要秦桧、万俟咼等审理出个“谋反”罪名斩杀的!


当然,历史上的暴君、昏君,置法度于不顾,滥杀无辜也是有的,但是,少数而已!


z山海

不能。

即使皇帝用人,也要按一定规矩、手续办事。当然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环境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下文中,我们就分析一个具体的个案。我们来看一看赵普是如何狠狠摆了赵匡胤一道~


我们知道,960年的时候,赵匡胤犯上作乱,黄袍加身,结束了后周,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伊始,地方上还有很多人对之表示怀疑,有的人就直接举兵,捍卫周室。所以960到962年期间,赵匡胤大体在和忠于周室的势力打仗。为了凝聚人心,塑造一个和平禅代的公共形象,这些年里,赵匡胤沿用了后周的整个宰相班子。这一方案很用有,地方上的大员一看,前朝的宰相现在还是宰相,就渐渐接受了新的王朝。

到了964年的时候,时局就渐渐稳定下来了。赵匡胤渐渐就觉得,用前朝的宰相很不方便,就打算把他们都换了。于是,有一天就把后周的整个宰相班子,范质、王溥、魏仁浦,全部罢相,安排闲职了。赵匡胤当然不是不要宰相了。我们知道,从黄袍加身到宋初的很多决策,都是赵普出谋划策。所以,两天以后,赵匡胤找来赵普说——朕已经研究决定了,你来做宰相!

赵普心里当然是兴高采烈啦,但表面上,他没有这样。他说——慢!他跟赵匡胤指出了一个问题。

以前任命官员,和现在一样,口说无凭,还需要一个委任状。就是说,朝廷要下发一个正式文书,兹委任谁谁谁,做什么什么官。这个委任状,以前就叫告身。这个告身很有趣,是以皇帝的口吻下达的,所以具体内容是“朕如何如何”,但是要有关部门签字才能生效,尤其宰相签字必不可少

于是问题就来了:两天前,赵匡胤罢免了所有的宰相……要任命新的宰相,需要宰相签字……现在没有宰相在位,就没有人可以签字,就不可以任命宰相了……那就更没有宰相了……

赵匡胤一想,这有什么难的!我是皇帝,我签个字,还不行么?赵普说,不行,“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这是说,这件事是有关办事机构来办的,不是皇帝可以做的。其中的原委,我们看到委任状的格式就知道了:

从右往左,右边大字基本就在讲,我们研究决定了,你来做这个官;左边的小字,就是具体经办的有司,经办官员要一一签字,这个委任状才有效。具体有哪些官员呢?以盛唐的标准来讲:

侍中具官封臣 名
黄门侍郎具官封臣 名
给事中具官封 名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
年月日
可 御画

除了最后皇帝御画一个“可”字,其他需要中书门下的官员签署才行。

可以想象,赵普就指给赵匡胤一看:你看,这些都要有司签字,你是皇帝也没用,这不是你签的!

这一下,赵匡胤就慌了。自己新皇帝上任,不了解状况,一不小心把宰相全撤了,现在出了纰漏,怎么办呢?大家就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这皇帝赵光义,是开封府尹,同时还是同平章事。这同平章事的全称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然主要是表示尊荣,但毕竟名义上是中书门下的长官,就是宰相,就他来签字吧。

这样一来,赵普的委任状有人签字了,他就成了宰相。


这看上去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赵匡胤把前朝的人撤了,把自己的心腹弄成了宰相。赵普如愿做成了宰相。赵光义还顺带刷下存在感,表示自己很重要。但其实,从头到尾,这是赵普的一个阴谋!

为什么呢?

简单说:就像现在,表格上可以用很多格子,但也不是都要填的!没有要填的话,空着就可以了。这个告身,虽然有宰相签字一栏,但不表示一定要有宰相签字!没有人担任宰相,在上面写个“使”或者“阙”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毕竟,这格式从唐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了五代,职官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表格上存在的首长要员,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不任命了。比如,后来司马光的拜相告身,虽然是元丰以后的制度,但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如下所引,任命司马光做宰相,需要中书令、中书侍郎签署,但这两个位置上没有官员,空着就好了。根本就不是个事!

29. 中书 令 使
  30. 中书侍郎 阙
  31. 尚书兵部郎中、知制诰 臣宋敏求 宣奉行
  32. 奉
  33. 敕如右,牒到奉行
  34. 熙宁二年八月 日

到了这里,整件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赵普这人心机得很。他通过这个事件,他告诉赵匡胤:

你不要觉得你是皇帝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文书行政,有自己的规则,这些你都不懂。但我是专家,你要多问问我哟!


在野武將

皇权,并不是坐上那个位子,就可以真正掌控的。权力,都是争取过来的,当皇帝在所有人共认的权力规则中争取到大批人支持,他才拥有真正的皇权。

每个王朝开国皇帝,靠着强大的军政或是用人能力一步步成功,队伍不断壮大,其中虽然存在一个个小集团,但是他们的利益完全系于皇帝一身,因此,开国皇帝可以随意更改规则、制定规则,改革也相对容易。

对于继任皇帝,有一句话最好概括他们的权力争取,这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中的权力争取,最好的例子是汉朝的文帝和武帝,文帝手腕高超老练,步步为营,在以藩王入主未央宫的路上,几乎没有差错,如春风润物细无声般,牢牢的掌控了汉庭大权。武帝,却有一番波折。

汉武帝少年继位,却是年轻气盛,刚上台就想驳斥大汉几十年的国策。本来他刚上台,支持他的势力就只有外戚王田二族等少数利益集团,汉朝最大的列侯集团和军方将领还处于观望状态,毕竟他们都不了解这位新皇帝的能力,就没有为他的能力折服向他效忠。那么汉武帝刚上台的改革,就被黄老政治集团扼杀了,他也差点被废。经历了他就成长了,在后面执政期间,他以打匈奴为契机,提拔一大批将领,安插忠于自己的人在军中,牢牢的掌控汉朝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同时在汉匈对战的数次胜利中提升了威望,任免官员也无人敢反对。在心腹占领重要职位后实行国内改革,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等都成功实行。

因此,皇帝能不能随意任免官员,就看捆绑在他身边的利益集团有多大能量了。这样也就不能不提某些少数民族政权了。

少数民族政权最大特色就是先族群后阶级。当一个族群知道自己面对另一个庞大族群,又想再压榨庞大族群时,这个族群就必须牢牢的跟在领袖后面,而领袖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也会有意区分两个民族,甚至以不公平对待培养两者之间的仇视,使得他的本族不得不紧跟他,在必要时刻为他提供青壮和粮食。

本身就有一个人口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族群支持,这样的皇帝几乎坐上皇位就拥有了巨大权力,在随意安排心腹于朝廷重位,一言堂就成了。甚至最后达到了皇道合一(政教合一)的地步,把天下大义名分都占据了。所以清朝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谏臣,谁敢说自己对皇帝错啊?其他恶劣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罄竹难书。


神晤

汉家王朝皇权是没那么膨胀的

今天的人对于古代皇帝,总认为是权力无边无际的。皇帝动动嘴,大臣跑断腿,君让臣死,臣不得不得不死。

但实际上,在汉族封建王朝中君主的权力是没有那么疯狂的。当然也不排除几个了例外,像是秦皇汉武这种雄主,天生自带唯我独尊的个性,杀伐独断,但也不会有大家想像的那么任性。

想杀谁就杀谁,那不成暴君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能随意杀人,即便是无人能制止他,古代的史官也会独立地记录下来。嬴政怎么着都得顾及下自己身后的名声)

古代臣子的政治理念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直言敢谏为荣,用今天的话来讲叫做“政治正确”。

并且古代对于皇帝和政府都设有监察机构,专门对二者的言行和施政方针进行监督。早在秦代就开始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皇帝言行。

到唐代升级为御史台,有了独立的司法权力,宋代御史台更是可以直接弹劾丞相,而到了明代,御史台改称都察院,明代都察院御史更是敢骂天骂地骂皇帝。

而且在明代不只是都察院御史敢骂皇帝,恨不得是个人都敢骂天子,以示自己为国直言的忠贞气节。

明万历时期的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在万历十七年写的一本《酒色财气四箴疏》,专门抨击万历皇帝怠政,不干活,懒,好色,嗜酒,贪财,总之把万历说的是一无是处。

万历皇帝虽然为此大为光火,但最后也只是将雒于仁削官为民,也没拿他怎么着。

毕竟万历皇帝面对挨骂,早就习惯了。

在明代骂骂皇帝都是小儿科,而在一些关乎立场的问题上,臣子更是绝不会和皇帝妥协的。

还是以万历为例,万历生前最喜欢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想立其为太子。但是按照汉家的规矩和明代的法律,储君需立长子。不过万历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所以一直迟迟不立太子。

而大臣们都是支持皇长子朱常洛的,于是大臣们和皇帝爆发了明代著名的“挣国本”事件。

这件事僵持了十多年,历经几代首辅大臣,最后终以万历的妥协,大臣的胜利而完结。

可见,在汉族王朝中,皇帝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天天挨骂的万历)

之所以现代人对于皇权的认知出现偏差,其实主要受到满清的影响。

因为满清是有在关外的满洲人建立的“征服王朝”,作为一个异族政权,有一些民族压迫是肯定的。

如果以明朝作对比的话,起码在明代言论是自由的,大臣可以公开指责皇帝。但在清代这是不可想像的。但凡你说错一句话,犯了皇帝的忌讳,你全家的人头就都没了。

清朝皇权专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清代臣子俨然成为满洲皇帝的家奴,对于皇权的制约能力荡然无存。

(乾隆皇帝:只允许你夸我)


千佛山车神

在我们固有的认识当中,皇权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它让所有人羡慕,也让所有人恐惧,更让所有人追求,然而现实中,皇权真的无所不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你们仔细想想便能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个交换的世界,所有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从来就没有什么至高无上的东西存在,就如同没有永动机一样,所以先贤们总结了一句最聪明的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再加上一句:包括皇帝在内!



皇帝是被赋予了高于社会其他所有人的权力,但是这个权力却受到各种制约,也就是说,权力也是有游戏规则的,可不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么对于官员的任免上,皇帝到底有多大的权限呢?


我们抛去那些历史上无权的,昏聩的和一切限制民事行为人的皇帝,单说这有权的,他就有好几类官员是无法任免的!

一、皇帝接触不到的!我们国家的政治规模从商周起就很大了,到了秦汉,更是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就说百里之县,也早有数百上千个,先别说县里面那些官,乡里面那些三老,游徼什么的,就单说这些县令,想记住名字都不容易,你如何任免?有些人说县令都是皇帝亲自考封的,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大多都是形式,任谁也不可能有这精力去记住他们!既然你都接触不到这些官员,你怎么随意任免?这些任免的权力运作,你必须交给制度,你只能在制度上抓一些关键点的权来控制这些你根本无法控制的权,才能最终控制人事任免,但这种控制也是大致上的,没有精准度。


二、皇帝能接触到的!皇帝一般能接触到的官员基本都是中央政府的。这里面分为三类人。第一类人,就是能把持军权或政府高级权力的大臣。这类人必须都是皇帝信任的人,多数都是外戚担任,因为毕竟是家天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关键权力你不可能交给外人,对不?所以这些官员无非是这个亲戚不当,那个亲戚当,皇帝能选择的范围很有限。

这第二类人是人才之臣。我们常说的什么肱骨之臣。国家有很多事,只有他们能去完成,或者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只有他们能够胜任,或者一些偏远地方的守将,只有他们能够镇抚!你像这类人,你缺了他们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这就是为什么各朝要在制度上加强监察的原因,你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你只能制约,如果随意任免,倒霉的是皇帝自己。



第三类人就是京里的普通办事人员。这些人处理日常并不紧要但也有人处理的事情,虽然换了谁都行,但是这批人对皇帝来说太过不疼不痒,他只要没惹到皇帝,皇帝也一般没心情换他们玩,毕竟,一般朝务,给谁干不是干啊!




综上,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任免官员,社会如同物理规律一般,也有自己运行的规则,皇帝只能按照此规则办事,超出规则做事,必然要受到惩罚,我想聪明的皇帝是不会随意任性的,而那些任性的皇帝基本都是再给自己掘墓罢了。



史书上冬眠的蛇

从始皇帝开始,直至清末,皇帝名义上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也没有实权就另说。从理论上来说,皇帝金口一开,言出法随,任免官员杀杀人都是小意思。

可理论毕竟不是现实,在现实中,没权的皇帝不用说了,有权的皇帝也分两种,一是昏暴无能之君,二是除了前者的其他实权皇帝。

先说后者。

封建社会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统一的权力争锋,那就是皇权好相权,秦汉时期,相权极大,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皇权威胁极大。

这让汉武帝感到担忧,于是他通过创立中外朝制度等方法来削弱相权,他换丞相换的也非常勤,然而相权大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甚至是一个朝代就解决。

相权是大臣的代表,它统帅群臣与皇权分庭抗礼。而皇帝任命丞相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一个人治理不了那么大的国家,所以很多国家事务其实都是丞相开府和大臣们商议决定,皇帝一般不会也很难过问,其中,就包括了官员的任免。

官员任免都是由丞相事先拟定,然后交由皇帝,除了某些强势霸道的皇帝(如汉武帝),一般推翻不了丞相的想法。所以皇帝没法子随便动,要动,就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还有杀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虽然只是说说而已,但皇帝也不能想杀就杀,即便没有法律制约,可还有史官的笔杆子呢,杀太多惹恼了群臣,保准史书上给你黑一把。

相权实在太大,所以一代代皇帝都致力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大家与皇族坐天下,皇帝的位置很尴尬,说无权比傀儡好点,说有权却处处受到掣肘。到了隋唐时期不一样了,世家大族被打压,皇帝实行三省六部制,增加相的人数来分割相权,但门下省依然对皇帝诏书有封驳权,可拒绝副署令之无效。

宋代进一步分割相权,但宋朝祖制不杀言臣,两宋也就宋高宗杀了一个,其余都是贬,搞得文官都以骂皇帝为荣。

到明朝,丞相一职被废除,劳模朱元璋大权独揽,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官员任命也要插手,但他也定下不杀言官的祖训,所以明朝言官骂皇帝比宋朝还狠,

以被廷杖为荣

此后的明朝皇帝没有朱元璋的精力,权力又分了出去,不是内阁就是宦官,反而比丞相还可怕。

接下来清朝登场,历史教材提到皇权加强,总要说一举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巅峰,这个巅峰持续了很多年。在皇权的绝对压制下,臣子不是人,是奴,奴才的官那不是想给就给、想夺就夺,人也是想杀就杀。

虽然清朝皇权强大,但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皇帝也不是见人就杀的,因为滥杀必然引起人心浮动,严重的国家都不安稳。

这也是之前的皇帝们接受那些制约原因,毕竟相权再强,皇帝是有办法绕过去的,如唐朝,皇帝使用手诏即可不交付门下省审核而直接传递尚书省执行。

同理,对于那些残暴之君,他们显然不相信滥杀会有什么问题,对这些制度什么的一点都不尊重,最后也没几个落得好下场。


平沙趣说历史

过去,皇帝是言出法随,口含天宪。所以,理论上皇帝可杀任何人,任免官员。

某些时代,其他力量对皇权有所牵制,比如东晋,那是世家政权,皇帝基本无权。

唐代讲究三省六部制约,门下省对皇帝诏书有封驳权,拒绝副署令之无效。

宋代讲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上书言事者(两宋只宋高宗杀陈东一人)。甚至宋徽宗的女人李师师被官员嫖了,宋徽宗也只能找个借口贬官而已。

就算皇权已经极为加强的明代,文臣风骨依旧,争先恐后上书指责皇帝过失,以被廷杖为荣。

但是,这些制约只有在皇帝愿意遵守的情况下才有效。比如皇帝使用手诏方式,可不交付门下省审核而直接传递尚书省执行。

清代,皇权达到极致,台鉴御史都是找大臣的麻烦,谁敢质疑皇帝命令?更不要说六科給事中敢封驳皇帝诏书了。


张勇達州

谢 @灵石蕴珠宝 邀。

封建的专制皇权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以对暴力的独占为基础的。皇帝为了确保自身掌控皇权,当然要把人事任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皇帝这个职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比如:

“朕想修个宫殿玩儿玩儿。”

“不成,劳民伤财,不能建。”

“朕偏要建!”

“(拍着大腿,仰天长啸)先帝啊,我们愧对你的嘱托啊!”

“成成成,不建不建,那朕今儿出宫玩儿玩儿,成不?”

“不成,皇上应以江山社稷为重,今日还有那么多奏折没看,不能玩。”

“朕今天偏要出去玩!”

“(拍着大腿,仰天长啸)先帝啊,我们愧对你的嘱托啊!”

“喊我爹也没用,我去定了!”

“皇上!你今日要敢出宫门一步,老臣我就一头撞死在你面前!”

“........”

遇到这样的场景,就看当皇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如果很要脸面,又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可能就会从了大臣;如果是朱元璋、朱棣那样豁出名声,不管不顾的主,胆敢违背我的意愿,别说你撞死在我面前了,即使你撞死了,我诛完你九族,我也要出去玩儿!

所以说,题主所问的问题,皇帝是否能任意任免官员,这是要看人的,主要分三种情况:

  • 碰见个性十足,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根本就不管你什么律法、制度,老子就是律法,老子就是制度,你的入仕升迁一切都老子说了算。

  • 碰见个要些脸面,稍微正常些的皇帝,一般会说:着吏部商议,官升三级,赐双眼花翎之类,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老子说了算,但老子仁厚治天下,没那么霸道,给你们主管官员的吏部个面子,让你们商议下。

  • 碰见个年幼弱小或有脑子不正常的皇帝:我不管了,你们大臣们商议吧,我先去玩儿一局吃鸡,你们商议出个结果去给我说下就行。

所谓的律法对皇权的威胁,只是皇帝的宠幸(我非常欣赏你、非常重用你,你才敢拿律法来顶撞我)或者不干预(你们随便任免吧,不要影响老子吃喝玩乐就行),而权力的核心来源本质上依然是皇权。

大概就是这些。


不定期出没于历史问答,喜欢请加关注,谢了。


蹲村口的李大爷

老话题了。

国家的管理分三个环节,皇帝管理百官管理百姓。只要一环随心所欲,国家便随心所欲的没有了。只要一环有意见,国家便开始地动山摇。请尊重皇帝的智商,也尊重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的智商。

明朝朱元璋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锦衣卫,又是皇帝受害综合症,终于光明正大弄掉了丞相胡惟庸。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专制拉开序幕,皇权的地位至此不被撼动。

明朝是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分水岭,明朝之前,有百官之首丞相,皇帝发个诏书,没有丞相点头盖章,诏书上的命令便过不去。明朝以后,朱元璋千辛万苦废掉丞相,相权收归皇权,皇帝成了独裁者。之后的清朝,对独裁的保护,相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照此说来,明朝之前有丞相那会儿,皇帝受丞相制约,便不能随意任免官员。明朝之后,明清两朝皇帝站到了独裁的位置上,就有随意任免官员的权利喽?

当然不是,其实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有任免官员的权利,只是不能加随意二字。随意就是看皇帝心情,看皇帝好恶。一个看心情的国家,谁敢呆?治国又不是过家家。

有钱可以任性,有权则不然。中国自古有个潜规则叫走后门,这便是随意任免下属的一种方式。此影响对社会风气的败坏,老四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耳闻吧。坊间传言那些,花钱好办事,我上头有人等,单单发生一两次,社会上便会形成一些非常恶劣的三观。如果统治者看心情治国,寒窗苦读有什么用,努力工作有什么用。假如,你上班的公司老板是个不问青红皂白、随意任免下属的人,你会继续干下去吗?辞职是轻的,没抽他不错了。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随意任免官员的例子,卖官鬻爵、外戚、宦官,这几种便是某些皇帝随性治国的最大产物。好多封建王朝衰落也都是基于此。但,这都是与治国理论相悖的用人方式。科举作为中国选才的制度实行千年,倘若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科举完全没有存在的理由。

最后回答一下小标题,皇权和律法谁大?

每代王朝更迭,都会有新制度新律法产生。秦朝的《秦律》、隋朝的《开皇律》、唐朝的《永徽律》,明朝的《大明律》,这些律法,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安定,吸取前朝经验,维护统治者的正统地位。所以,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的。律法一旦制定,即便皇帝也得遵守。但律法的发起人是皇帝,所以按照这种关系看,皇权凌驾于律法之上。天子敬天地,诸侯敬社稷,(社稷可以理解为国土的意思)由此说,普天之下皇帝是最大的。


老四有颗后槽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咱的,封建帝王当然是言出法随,想干嘛就干嘛,又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随意任命大小官员?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为了皇位家天下,哪个不是争的头破血流尸骸遍地,为啥,不就是为那份随心嘛

可惜,皇帝命令也得有人执行啊,天下那么大,总不能自个儿去种地砌墙吧……皇帝真的那么随心所欲么?

其实,他也只是团队话事人罢了

既然在圈中,那就得受这份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好我好,大家都守规矩,才是硬道理,否则山大王也当不长久

就人才制度来说,汉之前世袭,大汉举孝廉,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隋唐之后科举考……分利慢行是趋势,皇帝大臣都得遵守。王安石,那么厉害,从知县到宰相也走了30年


当然,皇帝毕竟是皇帝,总有一些特权的,有一词叫简在帝心,入了帝王法眼,机会总会多一些,升官总会快一些,比如卫青,从奴仆到封侯,二十来岁,就成了大将;比如李卫,从买来的从五品闲职,到一品总督,一共也就十年时间……


再者,家天下中的家,帝王家事,除了立储立后,大臣也是管不到的,太监首领,锦衣卫黏杆处什么的,这就是皇帝一言决之,群臣虽诟病,但也没办法

创业中的帝王,那另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