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存续275年的清王朝,共历十二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但仍旧免不了被汉化,不知是应了中国“枪打出头鸟”的古训还是有什么风水原因,清朝皇帝中,仅咸丰帝是皇后亲生的嫡子,其余皆为妃嫔庶出。

谈及晚清,除了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出彩程度排第二的当之无愧就是恭亲王奕䜣了。这位绰号“鬼子六”的外交家,为咸同光三朝重臣,创办著名的总理事务衙门(相当于中国外交部的前身),兴办洋务,揭开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帷幕,为晚清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创了先例。相较于他的精明强干,他的四哥咸丰帝奕詝这个皇帝做得怎么看都不咋地——古板守旧,对内解决不了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动乱,对外不擅交际又高傲自大,列强入侵的时候只能仓皇逃窜去热河,借酒浇愁纵欲伤身,最后落得英年早逝的悲剧场面。

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那么,道光皇帝为何要传位给奕詝而非奕䜣呢?

据史书记载,道光皇帝晚年最钟爱聪明能干的六阿哥奕䜣,但是四阿哥奕詝素有贤名,因此对传位的事一直犹豫不决。一年春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考察诸子身手。奕䜣表现最为突出,几乎箭无虚发,收获颇丰。奕詝无法竞争,便依照老师杜授田的授计,一箭不发。道光皇帝问他缘故,他就说“春天才到,正是鸟兽繁育的时节。我不忍心杀生,也不愿意用弓马之长来和弟弟们争高下。”道光高兴地说:“这真是一国之君说的话呀!”并且道光帝临终前又诏见诸子,奕䜣对父皇的垂询对答如流,奕詝却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泪,说“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一片孝心“感天动地“,最终以仁爱和亲情坚定了道光传位的决心。

其实,这个“狩猎考察皇子“的故事已经不新鲜了。在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中,康熙帝也曾下旨诏所有8岁以上的皇子皇孙同往热河围猎,并将蒙古王公赠送给太子胤礽的金如意作为赏物,预备赐给狩猎表现最优秀的阿哥。

电视剧里的情节是这样的:除四阿哥(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因大病初愈,体虚不能射猎外,诸子皆有所获,其中十三阿哥猎获野物最多,十四阿哥次之,八阿哥别出心裁,猎获的都是活物。按理说,十三阿哥表现最出色,应该得到金如意,但诸多王公大臣都说八阿哥仁义,金如意应该赏赐给他。

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正争执不下时,居然杀出一位少年英雄——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他直接给皇爷爷康熙戴了一顶最高的帽子,说康熙一生射杀了许多野兽,是大清第一“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让康熙龙心大悦,也间接强调了“狩猎表现应以猎获野物数量为准”的原则。然后不怕得罪众臣和八阿哥,直言赏物应该给十三阿哥。最后康熙帝龙心大悦,居然直接把金如意赏赐给了弘历。

这里就体现出康熙这样的明君选接班人的帝王心术。他为善只是为了给下一个皇帝更好的改革平台,骨子里还是非常狠的人。选择皇位继承人,考虑的更多是朝野格局、心术、志向的继承,而不是单纯的善良仁义。这就好比一只羊显得善良但它做起森林之王肯定不如一头狮子或老虎称职。八阿哥这样的“仁义”,如果被认可,不等于是明的打其他皇子的脸,指责大家,包括康熙在内都嗜血残暴吗?况且康熙也早看出他的假仁假义,装模作样,此时又锋芒毕露,所以康熙肯定会给他下马威。

再回到道光立储的问题上来。康熙晚年虽吏治腐败,但好歹疆域广阔,休养生息,国力日盛,算是一个好的盛世开端。而道光一朝呢,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廷的国力渐衰,可谓是内忧外患,江河日下。此时更加需要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明君,而不是一个性情仁懦,只知孝道而无才能的庸主。这一点道光皇帝可能不明白吗?

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我们从另一桩悬案说起。

据史书记载,道光皇帝最为宠爱奕詝生母全贵妃,全贵妃“明慧绝时”,加上为道光生了这个儿子,圣眷日隆。道光十三年(1833年),孝慎皇后仙逝,全贵妃晋升皇贵妃,“摄六宫事”,总管内廷里的嫔妃事务。第二年,立为皇后,正位中宫。按理说,奕詝因道光帝前三子均夭折之故“跃居”长子,母亲得宠被立为皇后,这“得天”“独后”的优势,哪位皇子能够企及?眼看就成为不争的皇位继承人,却不料,红颜薄命,全皇后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暴崩”。因何“暴”崩?正史居然不记载,野史说“事多隐秘”,弄不清真相。那么她的“暴崩”,与储位之争有没有内在联系?有一首《清宫词》提供了“破案“线索:

如意多因少小怜,蚁杯鸩毒兆当筵;

温成贵宠伤盘水,天语亲褒有孝全。

第一句就一语道破天机——全皇后因“鸩毒“案而崩。”鸩毒“案的案情怎样?没有”卷宗“,又是一本糊涂账。如果我们大胆地把”鸩毒“案与储位之争联系起来,似乎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大阴谋,全皇后就是大阴谋的制造者。

全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是否能够如愿承继大统,她并没有把握。奕詝温文尔雅,性格有些内向;奕䜣性格开朗,干练有主见;奕詝长相一般,腿还有点跛(骑马摔成骨折,很遗憾),这是为君主的大忌;奕昕果毅英发,一表人才,他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年轻貌美,也愈发受宠。总之,因为六阿哥奕䜣是很明显的比自己的儿子出色,道光也确实更喜欢他,这使她无法忍受。奕䜣无疑是她儿子即位路上的最大障碍,甚至可以说,若不是因她的皇宠,与其他皇子比较,奕詝也并不出色。为了儿子……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闪现。她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清除包括奕䜣在内的一切“障碍“,为亲生儿子铺平通往太和殿宝座的道路。人对于权力的追求到了疯狂的地步,往往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全皇后开始实施她的”毒“计了。

有史料说:“宣宗(道光)爱恭王(奕䜣),欲立之。孝全后欲鸩杀诸子。”有一天,皇后设筵招待诸皇子。她在鱼中暗投剧毒,对奕詝千叮万嘱,万万不可吃鱼。奕詝明白母亲的用意,但要他眼睁睁看着朝夕相处的骨肉兄弟们都中毒惨死,他无论如何也下不了狠心,”文宗(奕詝)殊友爱,阴告诸弟勿食此鱼。“全皇后的毒计没有得逞,反而东窗事发。太后震怒,立即搬出家法要道光将”毒妇“赐死,道光不敢抗命不遵,只好照办。全皇后”投缳“而死。(《宾退随笔》,《庸言》第2卷第5号记载,《奕昕慈禧政争记》记载)

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道光皇帝与全皇后非常恩爱,感情笃深。纵有万般不是,亲赐爱妻自缢而死,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痛定思痛,他决意从此不再另立皇后,他要把大位传给奕詝,以告慰孝全(“孝全”为死后的谥号)皇后在天之灵。

说白了,奕詝这个皇帝位置是他的母后拼了命换来的,而他的父皇道光帝出于对皇后之爱也出于他的大义灭亲,也不得不给他这个天大的面子。照《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的话说:“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嫔妃之子而立文宗,以其为孝全所出,且于诸子中年龄较长。”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全皇后用这样极端的方式为儿子换来了皇位,这对奕䜣是不公平的,道光帝心里比谁都清楚。他钟爱奕䜣,很想把皇位传给他,几度犹豫、徘徊,但是一想到深爱的全皇后因此而死,他就义无反顾,因为奕詝已经承受了丧母之痛,他不能让他再受委屈。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年2月),道光帝“龙驭上宾”,永远地离开了他残破的江山和爱子爱妃们,而他留下的传位遗诏中,“立皇四子奕詝为储君,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一匣两谕,这在清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反映了道光帝内心的矛盾和对于奕䜣的歉疚,他是想一次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对奕䜣的补偿。但是,无论如何,登上皇位的是奕詝,奕䜣在储位之争中无可奈何地失败了。

咸丰帝上位真相,大清悲剧的开始,由此导致慈禧窃柄弄权长40余年

道光帝立奕詝而不立奕䜣,是目光短浅,过于感性的选择。这无疑是大清帝国的悲剧,可以在奕䜣与奕詝后来的表现上明显看出。奕䜣在清末有“贤王”之称,才具敏慧,勤于国事。不比奕詝,本就体弱多病,做了皇帝后不久,就因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变得消极颓废,沉湎酒色不能自拔,最终因酒色戕身,只活了31岁就短命而死,把一片破败不堪的江山丢给了他6岁的儿子载淳,安排顾命八大臣又将奕䜣排除在政治权利中心之外,最终导致权力无法制衡,徒然为野心勃勃的慈禧制造了窃柄弄权的机会。因此,道光皇帝的误立奕詝是导致晚清历史走向积弱腐败的重大原因。如果他所立的是奕䜣,此后的情势当不至如此,起码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么一个识浅守旧的妇人一手握定中国的命运长达四十余年之久。

帝王才情的优劣足以对国运和历史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根据执政的表现看,道光帝本就平庸,只知俭省而不知开拓创新,跟康雍乾三位帝王的文治武功更是无法同日而语,他本目光短浅,怎能把握好大清国的未来?一切看似人为,说白了都是命运的安排。毕竟,历史已经成为事实,谁都无法改写或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