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鶴山,廣東省江門市代管縣級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與南海區、順德區隔江相望,北與高明區相臨;南與蓬江區、新會區相近;西與開平市、新興縣接壤,325國道、江鶴、佛開高速公路與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

鶴山於清雍正十年(1732)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建國後曾與高明縣合稱高鶴縣,1982年恢復鶴山縣建制。1993年11月撤縣設市,下轄10個鎮,22個社區委員會,137個村民委員會,10個三峽庫區移民村。

鶴山市獲得“全國80個小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榮獲“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衛生城市”等稱號。

  • 中文名稱

  • 鶴山市

  • 外文名稱

  • Heshan City

  • 行政區類別

  • 縣級市

  • 所屬地區

  • 廣東·江門

  • 下轄地區

  • 雅瑤鎮、龍口鎮、古勞鎮等

  • 政府駐地

  • 沙坪街道

  • 電話區號

  • 0750

  • 郵政區碼

  • 529700

  • 地理位置

  • 廣東省中南部

  • 人 口

  • 50萬

  • 方 言

  • 粵語,客家語

  • 氣候條件

  •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鶴頂亭、大凹關帝廟、畫閣留芳

  • 車牌代碼

  • 粵J

  • 市 花

  • 禾雀花

  • 行政代碼

  • 440784

歷史沿革

秦以前,鶴山地屬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3郡,鶴山地屬南海郡。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海郡劃分為番禺、四會、博羅、中宿、龍川、揭陽6縣,今鶴山地屬哪縣?道光《鶴山縣誌》稱“鶴山兩漢為四會縣地”,此說源於康熙《新會縣誌》引《元和郡圖志》,因鶴山置縣前大部分屬新會縣,故沿用此說。但北宋《輿地廣記》稱“新會縣,漢番禺地”,據此,鶴山亦當屬番禺了。

三國吳國黃武元年(222年),在今新會縣境立平夷縣,今鶴山地屬平夷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夷改稱新夷縣,屬廣州郡。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立新會郡,轄6縣,今鶴山地分屬封平、盆允兩縣。

宋、齊、梁、陳沿舊不變。

隋,屬新會、義寧兩縣,隸於南海郡。唐,改隸於廣州。五代、南漢隸於興王府。宋屬新會、新興兩縣,隸屬廣州及新州。

元沿前制,明隸屬廣州府及肇慶府。

清順治六年(1649年)至建縣前,鶴山分屬新會、開平兩縣。

雍正十年(1732年)從新會劃出古勞、新化、遵名三個都及開平的雙橋都全部,古博都的部分地方,新置鶴山縣,在今之大官田築城為治所。因城北有小山形如鶴,縣以山名,稱鶴山縣,治所稱鶴城,隸屬於肇慶府。自後,縣境不變。

民國成立,廢府、州、廳,設道。民國2年(1913年)縣城遷至沙坪。

民國3年,鶴山縣屬粵海道。

民國9年(1920年),廢道制,鶴山縣屬廣東省中區委員公署。

民國17年(1928年)屬中區善後委員會。

民國18年(1929年)屬西北綏靖公署。

民國25年(1936年)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4年(1945年)屬西江南路行署。

民國35年(1946年)至新中國成立前,直屬省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鶴山縣隸屬粵中專區。1952年5月與高明合署辦公,至1954年兩縣恢復建制。1956年,鶴山縣隸屬佛山專區。

1958年11月16日,鶴山縣與高明縣合併,稱高鶴縣,仍屬佛山專區。1959年改隸江門專區,1961年10月改隸肇慶專區。1963年6月,又劃歸佛山專區。

1981年12月16日,恢復鶴山、高明兩縣建制,鶴山隸屬佛山地區。

1983年6月1日,試行以市帶縣,鶴山縣隸屬江門市。

1993年撤縣建縣級市。

1996年,鶴山市面積1108.3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12個鎮:沙坪鎮、龍口鎮、古勞鎮、雅瑤鎮、桃源鎮、共和鎮、鶴城鎮、址山鎮、雲鄉鎮、宅梧鎮、雙合鎮、合成鎮。市政府駐沙坪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鶴山市總人口405779人,其中:沙坪鎮143888人,龍口鎮35888人,雅瑤鎮35236人,古勞鎮32148人,桃源鎮24333人,鶴城鎮29649人,共和鎮23929人,址山鎮26541人,宅梧鎮32354人,雲鄉鎮4315人,雙合鎮9798人,合成鎮7700人。

2002年,鶴山市轄沙坪、雅瑤、共和、桃源、址山、雲鄉、鶴城、宅梧、雙合、龍口、古勞11個鎮。

2007年,撤銷沙坪鎮,設立沙坪街道。4月19日,沙坪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末,鶴山市總面積1082.85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0個鎮:沙坪街道、龍口鎮、雅瑤鎮、古勞鎮、桃源鎮、鶴城鎮、共和鎮、址山鎮、宅梧鎮、雲鄉鎮、雙合鎮。共有25個居委會、112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沙坪街道前進路。

2011年,廣東省民政廳《關於同意鶴山市調整部分鎮級行政區劃的批覆》(粵民區[2011]9號):經省政府同意,鶴山市撤銷雲鄉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址山鎮。調整後,鶴山市轄1個街道、9個鎮。

旅遊

鶴山擁有北湖賓館、疊翠山莊、華安閣酒店及福林酒店等星級酒店,並開發了大雁山風景區、馬山、仙鶴湖、古勞水鄉等旅遊景點和東坡亭、鐵夫畫閣等旅遊度假勝地和人文景觀。

蟹眼泉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蟹眼泉

蟹眼泉位於江肇公路雅瑤鎮的陳山與石湖路段之間。因兩泉眼狀蟹眼而得名。一泉眼噴水量約為399公斤/小時,水溫保持在20℃至25℃之間。此泉古已有之,1933年在其旁立一石碑,正面陰刻其名,背側雕有花瓶圖案及竹節紋飾。鶴山市政府斥資18萬元,予以修擴,以泉為軸,闢地800平方米,外架石橋,建仿古牌坊,三面壘砌石牆,內砌假山、石階,再加綠化美化,而內右方有熱心人士捐資8萬元,建六角石亭一座。

鶴頂亭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鶴頂亭

鶴頂亭為鶴邑名勝,位於舊縣城內鶴山之巔,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知縣劉繼倡導所建,現亭是1998年重建。劉繼撰《鶴頂亭記》敘其建亭宗旨,意謂鶴為仙禽,外形俊美,品性高潔,願後世登亭者顧名思義,以鶴自勉,懋著循跡,勿作貪官汙吏,其立意至佳。

大凹關帝廟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鶴山境內曾有20餘座關帝廟,保存尚好的只有共和大凹村的一座。它是清光緒丙申年(公元1896年)由當地紳民集資在舊廟基礎上重建,並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修葺過的。廟宇包括主座、左右青雲巷及左右廂房,面積357平方米。其營造法式與佛山祖廟相仿,體現清代後期嶺南廟宇的建築特點。這座小小的關帝廟彙集著建築、雕塑、書法、楹聯、圖書等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1994年,市人民政府把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畫閣留芳

鐵夫畫閣位於鶴山市雅瑤鎮陳山村,它是為紀念著名愛國畫家李鐵夫先生而於1983年興建的。李鐵夫先生是一位富於正義感而有節操骨氣的愛國者,早年投身革命,曾先後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並親自擔任同盟會紐約分會書記達六年之久。孫中山先生曾撰文稱他為"東南亞巨擎",他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