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白银值多少人民币?

用户66507595622

古代的一两白银折算成人民币的话,究竟是多少钱?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说,不同的折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可以按白银与黄金的比价,然后参照现代的黄金价格得出一两白银的价钱;再比如可以按一两白银对粮食的购买力折算,然后参考今日的粮价估算出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多少钱,这两种折算方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赞成以白银对粮食的购买力来折算。因为货币的价值只能体现为购买力,而粮食的价格相对来说,是最能体现货币价值的,一般不会过于虚高,也不会过于虚低。但是,不同时代的粮食价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白银购买力是不同的。所以,要笼统地说“古代的一两白银值多少人民币”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只能将问题问得更具体一些:究竟是古代的哪一个时期?是唐朝,还是宋朝?是明朝,还是清朝?是唐前期,还是唐后期?是清前期,还是清后期?白银的购买力都不一样。

这里以清康熙朝前期,即17世纪下半叶为例,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为白银与铜钱,银钱的汇率约为1:1000,即1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文钱。市场上大米的价格一般在每石300文~800文之间波动,我们取其中间值,以每石500文钱计算。清代的一石米约等于今天的150斤。而现在商场中一斤普通的大米,大概要卖4块钱。这几个关键数目字弄清楚之后,我们便可以建立一个大体上有效的换算等式:

清代康熙前期的1两银子=1000文钱=2石米=300斤米=1200元


吴钩的钩沉

虽然在古装剧里,用白银购物是十分常见的桥段。但在真实历史世界里,白银成为中国古代的正式法定货币,却是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明王朝彻底停发纸钞,专用白银做征税货币开始。所以聊聊“古代一两白银值多少人民币”?主要就是看1525年以后的时间段。

而放在明朝中后期,虽说白银的购买力也变化过多次,但也有一个参考标准:大米的市场价格。特别是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成化兵子铜斗”,也让现代人可以对明代的度量衡做出客观的换算。一两白银在明朝的购买力,也就可以看得客观。

首先看嘉靖年间刚确立白银货币地位时,以明朝清官海瑞《兴国八议》统计,嘉靖九年时,明朝“民粮(大米)每石折银五钱八分”,到了三十一年后的嘉靖四十年,就变成了“征银七钱八分五厘。明代时的一石大米,相当于今天144斤。如果参考当前一斤大米3元钱的价格的话,嘉靖九年的明朝白银,一两相当于人民币745元左右,而到了嘉靖四十年时,就“跌”到了约550元。

再看明朝万历年间,以《万历会计录》和《宛署杂记》等史料记载,当时一石大米的价格,基本维持在八钱左右。即万历时代的一两白银购买力,长期在540元上下。但到了明末凄风苦雨的崇祯年代,一边是政府严重缺白银,另一边市面上的白银价格,也是严重贬值。以《中国货币史》记载,即使在大城市里,一石大米的价格,最低也在一两一钱白银以上,一两白银的购买力,最高也就是380多元。明朝的谢幕,只看白银波动,就已清楚。


我们爱历史
古代白银作为货币跟今天的比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前两天讲课还跟学生提到,要说清楚这个事情不太容易,基本思路是用古代白银的日用商品的购买力和今天人民币的日用商品的购买力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用清代中期的白银对大米的购买力来进行比较,清代地方志史料中,江南地区的一石大米价格通常在1.7两白银左右,一石等于120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0钱,当时的1两约等于现在的“37克”,注意不是现在的一两等于50克的标准哟。这样可以计算出清代中期1斤米的价格大约是0.014两。

有了上面的米价基准,我们再来和现的大米价格进行对比,现在一般的大米一斤价格在5块钱左右,这样可以得出清代中期白银0.014两约等于现在的人民币5块钱,那么做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知道,清代中期1两白银就约等于现在人民币357元的购买力,1钱白银约等于35.7元人民币,1分白银约等于3.57元。

那么上面的1两白银约等于300多块钱人民币的结论靠谱吗?

我们得再来做个验证,正好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越南后黎朝出使清朝的使臣黎贵惇在中国购买了大批书籍,途经桂林时被清朝官员发现,没收了随行所带的书籍,因为清朝不准书籍外销,但为了安抚越南人,把没收的书都按原价赔付给越南使团。

当时的赔偿清单里面记录了《封神演义》(银八分)、《山海经》(银一钱),也就是说《封神演义》在当时折算成人民币要卖28.56元,《山海经》折算成人民币要35.7元。

最后,我们看看这两部书现在的价格,去京东搜一下这两部书最新的版本的价格就知道了我们推算的清代中期白银和人民币的比价靠不靠谱了,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封神演义》定价是24块钱,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的《山海经》定价42块钱,这和之前计算的清代这两部书的价钱基本上一致《封神演义》银八分,28.56元和《山海经》(银一钱,35.7元)。这个结果表明,我们推算的清代中期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350元的估计是相当靠谱的。

只爱潘多拉

您好,在古代银子和铜钱,都是现在人民币一样,是用来最为物品交易的重要媒介。

就以清朝为例一两银子为36克,但是官银和各地方银号所铸银锭都是不足重的,一般在30克左右。由此可见官府对于民间的盘剥有多厉害,官府有多贪心。

至于30克银子,怎么用人民币来转换,确实难倒我了。现在不是各个朝代的银子, 就说人民币10年前的100元和现在的100元,所以换置的物品都是完全不相同的。

要不我们就用猪肉来算把,这个是大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产品,在古代猪肉也是一样。

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

3000(文)/20(文)=150斤(猪肉)

在清朝好像是猪肉是非常奢侈的生活,好多百姓一辈子加起来都吃不到150斤猪肉。

现在150斤猪肉,大家算算多少钱?

算了不算猪肉了,我去网上找几张古代的银元宝的图片,看看和他们现在的银子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

清,四川永顺祥双排戳十两银锭

民国,山西“晋省 ”五十两银锭(重:1889克)

猪肉聊完了,我在聊聊房子吧(还是说清朝)

清朝时期和我们现在买房子不同,我们买房子都是以每平方米计价,而清朝时是以每间计价。乾隆年间,在京城内比较不错的地段,四间瓦房70两银子,四间房子大概有七八十平米吧,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约一平方。如果不在京城内买房,价格应该会更低一些。

房子有了,肉也吃上了,我们在继续聊聊权利

清朝时期,官衔是可以买的,一个四品的官衔,需要1500两上下。四品官员的俸禄是105两。一品官员到九品官员的俸禄不等,从180两到30两,根据官员的职位大小划分。皇亲国戚的俸禄就要多一些,亲王有一万两,郡王有5000两,贝勒有2500两。

呵呵,以上答案参考网络,仅供娱乐参考,我个人认为这个很难有具体金额数据详细答案。


关注古泉学府,和我一起探讨、交流钱币收藏小知识和小乐趣!如果错误请大师指导!


古泉学府

首先,在明朝以前,社会虽然不停的在发展,但是,在重农抑商的社会,商品经济仍然不是很发达,上币黄金,下币铜钱,能够维持社会的运转,物物交换从来都没有消失。例如:汉代是铜钱和黄金作为主要流通货币,不用银子;唐代也是以铜钱作为货币,偶尔出现的银钱都是赏赐,取乐用的。解放前,西南有的少数民族还在用贝币。宋朝开始出现白银作为等价交换物,只限于对辽,西夏国外,国内用的还是铜钱,与辽国,西夏接壤的地方还在用铁钱。元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的纸币制度,后来都发滥了。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正式确定白银为货币。

其次,两作为重量单位历朝是不一样的。隋朝以前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换算关系没有变,但是重量多次变动,直到唐代至清代基本稳定在:一斤等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一两等于50克。

最后我们来算价值,一般多是按照一两银子能买到多少斤重粮食,再用粮食的价值算现在值多少钱。或者用一两银子的重量直接乘以现在的银价。银子不做货币,只作一般商品的话,体现不出它的购买力,也不好估值。当银子作为硬通货时,银子的价值和物价在波动不好计算,如果有战争或者灾难就更不好算。只能是一个大概。基本上银子的价值是:宋朝>明朝>清朝。清朝由于对外贸易,银子从国外流入量较多,银子价值较明朝下降很大。一两银子大约值人民币300元左右(这是个谁也算不准的数字,职能粗略的算一个时期的概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