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龙船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工艺之美》&《龙在道州》

《道州龙船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工艺之美》&《龙在道州》

《道州龙船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工艺之美》&《龙在道州》

道州龙船的历史渊源

与传统工艺之美

道县,古称道州,雅称“莲城”。被誉为“天下谷源,理学圣地”。道州古代属楚国。荆楚文化将龙船赛的习俗早已融入道县人民的血液。道县境内地表水系发达,河流分布均匀,属于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6条,即潇水、洑水、淹水、泡水、泠水、濂溪河。而龙船正是水乡人民最恰当的表现物。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历史与人文地理环境,发源并承载了道州龙船习俗,使之传承千年。

道州的龙船文化滥觞与万年的稻作文化,吮吸了舜德文化的精髓,浸润了楚韵骚风,融入了理学文化的博大精深。道县龙舟文化起源于宋代,既是纪念屈原,也是纪念周敦颐。道州虽然不是龙舟的发源之地,但它正是荆楚文明,中原文明由北向南传播之要道和承接之地。因此,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上生成的龙舟文化,必然会在道州这片土地上落户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州龙船不仅赛速度,更有精美的制作工艺可观。区别于全国其它地区的龙船,其独特之美在于传统制作工艺之美。龙头雕刻精美,其造型都由“龙生庙、庙生龙”演绎而来,不同颜色,造型的龙头代表不同的社区、村落。龙头分龙、虎、凤、麒麟四大类。然后再按漆色分类,由此又分十三种,即龙头型分为红龙、黄龙、金龙、青龙、乌龙、白龙六种;虎头型分红虎、黄虎、金虎、黑虎、白虎五种;金凤型一种;麒麟型一种。工艺造型上,根据各村族姓祭祀庙宇供奉的神龙(神灵),演变成各类龙、虎、凤、麒麟等造型,代代相传。其中龙嘴有张嘴和抿嘴,其他部位有局部变化。龙与庙宇是相对应的,金色龙头代表的是道江镇东阳坊,因为东阳村有座火神庙;乌黑色龙头代表的是营江阳乐田村,因为阳乐田村有座乌龙庙;黄色龙头代表着东门乡东门村,因为东门村有座黄龙庙;西洲社区有座白龙庙……

道州龙船与外地龙舟造型也不同。船身一直沿用传统造型,龙船身长18——20米,中间宽约1.3——1.5米,抬头翘尾,每条龙船中间设鼔锣一套。尾端装饰彩旗,还配有长5米的“关刀舵”,用来控制方向。船体材料用杉木制作。正常情况下,龙船共配24人,设指挥、鼓手、锣手、舵手各一人,桡手数量不超过20人。

打新龙船时还有架马和倒马的仪式,师傅启动打新龙船的开工仪式即为架马。新龙船做成时,全村举行完工仪式,即为倒马。在外村打的龙头,还有接龙头仪式。新龙做好后还有“乐龙”和“暖龙”仪式。

目前,道县民间有龙船130余艘,划船桡手达3200人,造型之独特,工艺之精美,规模之浩大,在全国绝无仅有,每年吸引国内外观众达20余万人。

“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每当龙船下水之时,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汇聚在潇水、濂溪河两岸,形成万人空巷的盛况。在外打工的年轻后生,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放下手头活,回乡为村里的荣誉而战,为那种狂野和激情而战。在欢呼声、呐喊声撼天动地之时,达到竭尽全力,喊破嗓子的忘我境界。风雨无阻,无所畏惧。勇往向前,奋发拼搏的道州精神由此形成。

道州龙船赛2006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秀美江城,千舟竞渡,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像一幅神奇瑰丽的民俗风情画卷,光彩夺目。

龙在道州

“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 每年端午,赛龙舟是道县的传统习俗。百余龙舟,会师潇水,声声呐喊,穿透道州,喧天锣鼓,震撼湘南,道州城里,万人空巷。不仅道县本地人钟情龙舟,道县周边县区及邻近省份也为道州龙舟所动。

这些平时横卧在各村里祠堂等公共场所的龙舟,在端午节来临前的一段时间,经人工用灰油填补龙身缝隙,再刷上一层金黄的桐油,以防渗水。各“龙王”,顶着“龙袍加身”的荣耀,等待江南的雨季,等待道县潇水河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潇水河的“端午水”说涨就涨,龙闻水声,蠢蠢欲动,该是沉寂了一年的“龙王”大显龙威的时候了。

五月初一,龙舟要下水了。五月的阳光下,锣鼓的节奏里,龙舟高昂着龙头,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堪比巍峨高山。村民前呼后拥,护送龙舟气宇轩昂地入了潇水。鼓点起,锣声随,号子响,桨入水,舟如飞。一只龙舟一线天,百只龙舟一片天,潇水,这条没有航标的河流,龙舟铺天盖地以西洲为依托横陈。喧天锣鼓声,道州威武汉子震天铄地的呐喊声,岸上如潮的观众的呼应引爆了道州古城,沸腾了潇水、濂溪。五月的道州潇水,是有航标的,道州的龙舟就是潇水最显著的航标。潇水百舸争流,那是道州人力争上游,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的体现。道州汉子的呐喊,短促、有力、干脆,似闷雷,给人无穷的震撼,无限力量。道州汉子那身肌肉,结实、闪烁着阳光的味道,一身肌肉彰显“道州蛮子”天不怕地不怕的鲜明个性。千百年来,“道州蛮子”与龙舟为伍,在潇水的风浪里搏击,成就了道州龙舟。

道州四面山围,南蛮之域,封建统治阶级贬官流放之地。“县有蛮夷曰道”,南蛮之域道州人,敢闯敢干霸得蛮,浑身力量牛气冲天。平地健步如飞,上山如履平地,下水如鱼畅游。划龙舟这一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水上运动让道州人找到了无限乐趣,从而融进了道州人的血液。潇水龙舟盛,迁客骚人,南极潇湘,观道州龙舟,心灵无不为之所撼。

道州人与龙舟结不解之缘,从内心热爱这项水上运动,非叶公好龙。道县蛮子体力充沛,情感浓烈,把龙船竞渡演绎得激情澎湃,震天撼地,封建统治者怕这一习俗愈演愈烈,难以控制,怕出乱子,于是,多次干预道州龙船竞渡。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三次传旨,不准湖南、四川一带人民“为龙舟戏”。据《道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州官韩事祁革道州百姓40艘龙舟,用铁链锁住,用于重修“水南浮桥”。他年,有州官以维护治安为由,禁潇水竞渡。县城东阳坊将其“九龙二虎”11艘龙船悄然移至城北大塘竞技,并留下“潇江端午静悄悄,人海谁知在北郊。梦里州官浑不觉,九龙二虎动高潮”的诗句。道州龙船从未因各种原因停滞,千百年来得以传承,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清光绪三年修《道州志》记载:“(道州)五月端午,城市龙舟竞渡于东西洲,鼓声喧震,观者如堵。”道州之龙,从来情牵潇水,而潇水,始终为道州之龙敞开胸怀。就像一段婚姻,只要是真心相爱,便会冲破层层樊篱,相厮相守。

道县龙船祭圣贤,纪念屈原,也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心承孔孟,道启程朱”,周敦颐是孔孟后一人。周敦颐开理学先河,是湖湘文化先驱,周敦颐是世界级的哲学家。他著《通书》创《太极图》写《爱莲说》,为人、为事、为官皆为上品,为后世称道。周敦颐是道县本土人,诞生于1017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午时,正是端午节这一天。因此,道县龙舟下水,一定是在午时之后。道县龙舟纪念屈原和周敦颐两位先贤,潇水河畔建有周敦颐理学广场,西洲廉文化公园。湖湘之源,锣鼓声里思屈原之爱国情怀,呐喊的号子里,五月莲花正绽放。

端午,道县“风药”风靡一方。“风药”实为各种袪风去湿中草药的统称。道州人用端午水熬煮“风药”洗澡,能驱除体内各种湿毒,达到强身健体,养颜美容之效。于是,端午期间,道州的大街小巷设满了中草药摊点。“河中锣鼓急,市民采药忙”成了道县街头一大奇观。此外,道州人用粽子庆祝丰收喜悦,并把香气盈盈的粽子投入河中,喂饱河里的鱼,让鱼别食屈原的身子。道州粽子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别出心裁,因为道县是“水稻之源”,农业发达。

一年一度端午至,龙舟竞渡又开始。道县城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数十万人齐聚道州,观道州龙舟风采,品道县风味,揽道县风情。“龙船赛”搭台,经济文化唱戏,道州以龙舟为媒,展示道县形象,推动经济发展。潇水一年比一年清,龙舟一年比一年多,潇水足够宽阔,能容得下道县的龙舟。道州城一年比一年热闹,道州人足够热情,让每个人流连忘返。2018年,中央电视台直播道州龙船赛,道州龙船将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新道州形象。

《道州龙船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工艺之美》&《龙在道州》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道州发布

撰稿:谢万波

初审:盘 林

复审:尹 健

《道州龙船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工艺之美》&《龙在道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