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樑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6月6日下午,新任地市級政法委書記培訓示範班在集中學習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後,首次走出教室,把課堂搬到了總書記曾經插隊的地方——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79名學員懷著崇敬的心情尋訪總書記的青春足跡,深切感悟他在青年時代就埋下的為民情懷。

走進梁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走進梁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在總書記生活過的地方駐足觀看

走進梁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聽當年的村民口述歷史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習近平

曾經的迷惘與兩次逃離

1969年1月13日,不滿16歲的少年習近平登上了開往陝西的知青專列。

整個專列上,除了他沒有不哭的。他不哭,是因為下鄉插隊對他來說是一種逃離。逃離北京!如果不走,自己的命還有沒有都不知道了。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早年與劉志丹等創建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1962年,習仲勳因所謂的《劉志丹》小說反黨問題,受到審查、關押、迫害,長達16年之久。年少倔強的習近平不甘受欺負,得罪了造反派,被作為黑幫家屬揪了出來。對方惡狠狠地說,他的罪夠槍斃一百次了。

他先是被抓進派出所,然後被改送少管所。當時少管所床位已滿,要排一個月才能進去。正好他此前在學校報名要求到延安插隊。對方一看,是去延安插隊,基本屬於流放,就讓他去了。

那時,延安還不通火車,知青專列開到銅川后他們又改乘卡車。1月16日,習近平等15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

梁家河當時有60多戶200多口人。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村民們散居在小河兩邊依山而建的窯洞裡。窯洞外滿目都是峭立的黃土地,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不足100平米。

15名知青分成兩組,習近平等6名小夥子分到二隊,他們合住在一個窯洞裡,擠在一個炕上睡。

乾涸的黃土地,貧瘠而陌生的環境,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僅15歲的習近平,感到十分孤獨。生存還是毀滅?他每天都掙扎在這個追問中,精神上十分苦悶。他很快學會了抽菸。

在迷惘和彷徨中,他選擇了再次逃離,這次是逃出梁家河。

3個月後,他請假回北京探親。沒想到北京風聲正緊,因為失去了北京戶口,他被當作“倒流”人口抓了起來,再次被送進派出所,並被強制乾重體力活,在海淀一帶埋下水管道、挖防空洞。

當他再次出現在梁家河時,是5個月之後的事了。他向大隊支書梁玉明表示:紮根農村,紮根一輩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說了!

從此,人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習近平。

幹活從不耍奸

農村的道德評價標準簡單明瞭,能吃苦,幹活不耍奸,人實在,就會得到尊重。

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別人怎麼做,習近平就跟著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主動請教。剛開始,他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一年後,他就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了。

夏天擔麥子,兩大捆100多斤,他能一口氣走完10裡山路。冬季打壩,他捲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裡幹活。

他還學會了自己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儘管針腳不那麼齊整,看起來有模有樣。

那兩年,習近平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從沉默憂鬱的少年成長為吃苦耐勞、踏實穩重的青年。

讀書修身

習近平一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一邊如飢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精神上的營養。他是帶著兩箱書下鄉的。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他就深以為恥,所以求知若渴。

上山放羊,他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他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他常常看書到深夜。煤油燈煙大,為湊近光亮看書,他的臉都被燻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

當時,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在他心中引起很大震動。書中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為了磨鍊意志,甚至睡在釘板床上,扎得渾身是血。

年青的習近平覺得鍛鍊意志就得這麼煉。他們幾個知青乾脆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天、下雪天,他們就出去摸爬滾打,淋雨、搓雪、洗冷水澡。

他到處找書看,包括延川當地的文學報《山花》。通過《山花》,他認識了本地作家路遙,兩人曾徹夜長談。路遙驚歎比自己小4歲的習近平知識面比自己廣得多、志氣高得多。

團結觀

父親習仲勳經常給子女講團結的道理,要求孩子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願不願意,還要考慮別人願不願意,因為人是生活在人群中,什麼事情都以自己為主是不行的。

帶著這樣的“團結觀”,習近平開始將自己融入群眾、融入鄉村。

當時,村裡有個社員不愛參加集體勞動,整日遊手好閒、偷雞摸狗,被列為公社的管制分子。一次,他偷集體的蔥時被抓個正著,按慣例要召開社員大會批鬥他。所謂批鬥,就是社員們輪流罵他。

輪到習近平時,習近平沒有罵他,而是一條一條跟他講道理,要他改正錯誤。對方聽了直點頭。習近平見他點頭,就說:“那你唱個信天游吧。”這句話立刻化解了批鬥會緊張的氣氛。

後來,這個社員說:“我老漢以後要向北京娃娃學習,可不敢再偷了。”果然,這個大家眼裡的二流子開始轉變,積極參加集體勞動。

事後,支書梁玉明和習近平聊起這件事,習近平說:“他只是犯了一些小錯,完全可以改過來,還是可以團結的人,應該以教育為主。”

尊重人,幫助人,進而團結人,支書梁玉明看中了這個北京娃娃。

走進梁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青年習近平給人的印象是白淨、文氣、平和

八份入團申請,十份入黨申請

在那個年代,“黑幫子弟”的帽子足以壓垮任何一個挺直的脊樑,儘管在梁家河,這頂帽子終於被換成“可教育好的子女”。

成長起來的習近平開始追求上進。他寫入團申請書,一份,兩份……不停地寫著。他堅信自己的父親是好人,自己也是好人。

此刻,他的內心沒有悽苦感或者自卑感,他只是認為黨內、團內好人越多,壞人就會越少。

第八份入團申請書遞上去後,終於獲得了批准。1972年冬,他成為一名共青團員。

1973年8月,梁玉明問習近平:“你想不想入黨?”梁玉明主動當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當他把習近平的入黨申請書上報公社時,受到領導訓斥:“你膽子真大,敢介紹黑五類!”

“上面有政策、有文件,父輩有問題不該影響孩子,關鍵看孩子表現。你不批是你的事,但我不能不對他負責。”梁玉明辯解道。

他回來對習近平說:“你應該要求進步,不要怕人家不批。”

習近平再次拿起筆,一份又一份,一直寫到第十份入黨申請書。

1974年1月10日,公社黨委批准了習近平的入黨申請,接收他為共產黨員。隨後,梁家河大隊推選他擔任黨支部書記,梁玉明轉任大隊革委會主任兼黨支部副書記。

21歲的習近平終於迎來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

建沼氣的技術能手

就在入黨前兩天,習近平看到1974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了四川省大辦沼氣的兩篇報道。沼氣又能做飯、又能點燈、又能做肥料,梁家河群眾要是也能用上沼氣該有多好。春節一過,習近平就借了路費,帶上兩個人前往四川取經。

取經回來,他馬上組織村裡的年輕人開始試驗。經過反覆測量,試驗池最後選在他們知青居住點旁邊,因為這裡的土壤密度相對大一些。

沒有石頭,習近平帶隊去河灘挖石頭;沒有沙子,他們去15裡外的山溝挖,一袋一袋往回背,每天兩趟;沒有石灰,他們向有經驗的師傅討教,四處尋找石灰石,辦起了一個小石灰場……

這時有村民過來說:“好後生,四川暖,延川冷,沼氣過不了秦嶺。”

面對質疑聲,習近平相信事實是最好的答案,建好的池子會說話。

當年7月,一個容量約8立方米的沼氣池建成了。可是輸氣管接好後,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出氣。

習近平反覆檢查,沼氣池水位在上漲,不斷有水泡往上冒,下面一定有氣呀!池壁沒有發現漏水漏氣;拆開輸氣管,管子也沒問題……

是不是導氣管堵了?他找來一根鐵扦子捅了捅,沒反應。他又用力捅了一下,一股糞水噴射出來,“哧哧”的出氣聲緊接著響了起來。

他顧不上洗臉洗手,趕緊重新接好導氣管,打開沼氣灶,輕輕擦燃火柴。“呼”的一聲,期待的一幕出現了:灶臺上躥起約一尺高的火焰,輕盈地舞動著。

成功了!這不僅是延川縣還是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到第二年,梁家河大隊共建成34口沼氣池。延川縣提出全縣實現沼氣化的目標。

1975年8月22日,陝西省沼氣利用推廣現場會在延川召開,年輕的梁家河支書習近平在大會上作經驗介紹。他也因此被評為延安地區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學大寨先進個人。

後來的故事眾所周知。1975年10月7日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的日子,他被組織上推薦到清華大學,結束了7年的知青生活。走的那天,面對全村送行的人,他第一次當眾流淚。他人走了,但把心留在了這裡。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

走進梁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攜夫人彭麗媛回到梁家河,和鄉親們在一起。

走進梁家河,大國領袖的青春是這樣煉成的

如今,梁家河不僅通了電,還用上了互聯網。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一直保留下來,旁邊的牆上覆制的是當年的宣傳畫。

後面的一排窯洞是當年村裡人專門為6位知青建的,青年習近平就住在右數第二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