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三县,高平石末乡有个“河南村”

一村三县,高平石末乡有个“河南村”

河南话,又称豫语,属汉语中原官话,是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河南话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

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带的晋语-邯新片,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 、鹤壁、安阳的各辖县;

还有一小部分则为通行于豫南地区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分布在信阳的新县、光山县。

一村三县,高平石末乡有个“河南村”

秦庄川村位于高平市石末乡秦庄村西一公里的平川地带,由上川、下川两个小自然村组成,后因归秦庄村管辖,故名秦庄川。全村曾经有300余人,现约有100来人。这个村虽隶属高平,却人人都会说河南话,那么,在满口本地口音的高平境内,秦庄川村为啥盛行说河南话呢?

说到秦庄川,不能不提到一个叫孔老五的人。在民国初年到民国二、三十年中,他从一个乞丐到有30余顷土地,闻名晋、高、陵三县的大地主,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孔老五,排行老五,原住河南汲县。1898年,与其兄孔老四携妻挑子逃荒来到山西,在晋、高、陵一带沿村要饭为生。

孔老五听说高平侯庄赵家老南院是个大财主,地多、房多、生意多,为赵家做事收入优厚,就将种地事交给孔老四管理,自己来到侯庄租种了赵家几十亩地。由于孔老五勤劳吃苦,舍得出力,很快就得到赵家满意。

在侯庄,孔老五又结识了在秦庄川为陈道台经管土地的于天喜师爷。陈道台是广东人,清朝末年是河南彰德府的道台,因逃难来到晋城,后来与侯庄赵家关系亲密。在侯庄住的房是公馆院,所有生活费用全是赵家赠送,赵家还将秦庄川500亩土地送给陈道台。

一村三县,高平石末乡有个“河南村”

图为孔老五在侯庄村的四进公馆院

陈道台常年住在侯庄,秦庄川经营屯田的是道台的师爷于天喜。于天喜也是河南人,与孔老五是老乡。两人认识后,关系逐渐加深。孔老五是农民出身,种田能手,又舍得出力,经常为于天喜谋划,时间长了,孔老五就代于天喜管理起土地,并租种了一部分陈道台在秦庄川的土地,租粮很低。

光绪末年,陈道台返回河南,于天喜没走,管理侯庄、秦庄川两地的房产土地。几年相处,于、孔关系密切,对孔很信任,孔的想法也愈来愈大。陈道台一走,于天喜就将秦庄川370亩土地全部租给孔老五。孔除自己耕种一部分,其余的再分租出去。从此,孔老五由一个普通的佃户变成了一个拥有几百亩土地的财主。

陈道台返回河南不久,看到时局变化,感到回山西已没必要,决定将赵家所送房地产全部退回。而此时,赵家老南院正逢多事之秋。内看,家中多故。外看,时局多变,生意亏空,商号店铺倒闭很甚多。加之连遭天灾人祸,收成不好,租子难收,所收田租除纳粮银,所剩无几,对收回房产土地并无多大兴趣,更何况送出去的东西也不想再收回。孔老五看到这种情况,就想让陈把赵送给他的房产土地转让给自己,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于天喜和陈道台孩子陈麻子说给他爹。陈见这是一桩于陈、赵、孔三全其美的好事,就从中促合,将秦庄川370亩土地,连同青苗卖给了孔老五,同卖给的还有6院近100间房屋(包括侯庄四进公馆院和秦庄川二进院)。说是卖,实是送,一共才给了赵家2500串钱,而且是三年分期还清。

从此,孔氏兄弟把全家人接到侯庄,住进了公馆院。孔老四一家住里院,孔老五一家住中院。孔老五坐阵秦庄川,孔老四坐阵寨沟,亲自经营土地。

一村三县,高平石末乡有个“河南村”

图为孔老五在秦庄川村的二进院

解放前,由于河南发生大灾荒,林县、汲县、辉县一带的人呼朋唤友,拖家带口,陆续逃荒过来,投亲靠友,为孔老五种地以求谋生,在这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河南村”。后与周围村庄和平相处,姻亲往来,互相影响。所以本村人交流时一口河南话,遇有外村人搭话,立马话锋一转,变为本地话了。该村曾一度为三县所管辖,王姓属晋城县鲁村黄路坡村管辖,李姓、程姓属高平县侯庄村管辖,郭姓、任姓、姬姓、曹姓、徐姓属陵川县秦庄村管辖。故流传有“一村三县”之说。

1959年三县合并,归陵川县秦庄村管理,1971年划归高平,随秦庄大队划归高平县石末公社管辖。1979年与秦庄大队分开设秦庄川大队,1984年政社分开,设秦庄川村民委员会,隶属石末乡。久而久之,该村讲河南话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一村三县,高平石末乡有个“河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