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他是吟唱“

他是书写“

他更是高歌“

他就是

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

刘禹锡,字梦得,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朝廷高官,

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便登博学鸿词科,开始正式进入大唐职场。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后来刘禹锡因为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颇受上司器重,于是被举荐入京。入京的刘禹锡迅速走上核心岗位,刚刚而立之年就坐上了监察御史的位置。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为了推动改革,当时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刘禹锡门吏每天都要接收数千封书信,刘禹锡都一一回复,仅仅供给缄封的面糊都要用去差不多一斗面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公元805年的秋天,壮志未酬的刘禹锡,携家带口,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跋涉,终于在是年初冬抵达朗州。而当时的朗州,刚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水浩劫。初来乍到,宿无居所,捱到第二年春天,刘禹锡才在城东招屈亭旁的一处简陋茅舍里,勉强安下了家。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朗州十年艰苦的生活匆匆而过,公元815年,刘禹锡奉召回京。十年困顿,十年蹉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改革派也已过了不惑之年。

回到京城的刘禹锡和友人一起去玄都观里赏花,之后就做了一首充满挑衅意味的大作: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老刘对十年来的投机取巧新贵们的讽刺和轻蔑。倔强的刘禹锡就是这般不屈服,他用他的诗明明白白地告诉众人:

终于在他六十多岁时再次回到京城,执拗的刘禹锡回到京城,二话不说又一次跑到玄都观,而此时玄都观已无桃花,早已物是人非,但刘禹锡还是那个“刺头”刘禹锡,于是他提笔写道: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玄都观的桃花早已了无踪迹,当年种桃道士也不知去向,只有前度被你们打压的刘郎我又回来了。显然,这又是一次对当权者的嘲讽,他还是那个不知圆滑世故、倔强不屈的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的倔强,众人皆知,因此他也承受着由此带来的各种磨难,不过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公元824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按照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待遇是三间厢房,但是当地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知道刘禹锡是被贬谪的外放官员,而且升迁无望,于是以县府没有空房为由,让刘禹锡去城南的一套旧屋中居住。城南的旧房十分偏僻,门前横着一条大江,进出非常不便。没想到刘禹锡不以为意,还为这套“江景房”写下一副对联:

知县听闻不禁大怒,一个犯了错误的谪官还想争什么?于是又派人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搬到城北,面积缩小了一半。新的住处没有了大江、白帆,却有一条小河和许多垂柳,刘禹锡没有计较,并且自得其乐,提笔写下:

这下知县更生气了,非要给刘禹锡点颜色看看。他命人将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外搬到城里居民区破烂不堪的陋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刘禹锡官场一路波折,连好友白居易都忍不住感慨:

但在大唐职场上的刘禹锡,就像是一颗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在线收听 即时互动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刘禹锡: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