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母亲面前容易情绪失控?

小社工的肾移植生活

儿童的前额叶和连接边缘系统的神经回路尚未发育成熟。前额叶控制大部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神经元,一直要到开始成年才完全成熟。而且在儿童身上,皮质与边缘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才刚开始发育。

这就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幼龄孩子容易陷入情绪风暴中,做出冲动的攻击性行为或者逃避。这些都直接源于古脑和情绪脑的运行方式。

小红和小明都是三岁,两个人在同一间屋子里玩耍。小红正在看他最喜欢的书,小明则从玩具箱里找出一匹漂亮的红色小马,他马上骑上马,开心的大喊大叫。小红立刻扔下手中的书跑向小明,推搡他,把他推到在地。一场争斗开始了,小明非常愤怒,哭喊着猛打小红。

对于三岁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很常见。高声表达自己的快乐,也同样高声表达自己的渴望和愤怒。做到理性、冷静的应对所遇之事,是需要成熟的心智的,孩子将在学习中逐渐成熟。

小红无法克制想要骑马的欲望,他不会对自己说,我让小明先玩,我耐心等待轮到我的时候。而小明也无法控制他对小红的愤怒,反而去回击他。他不会对自己说,我知道他也想玩这匹马,我会告诉他,我心中的想法,但我不会去打他。如果大人等她们安静下来后,能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刚才不该那么做,孩子或许能够听进去。不过此时此刻,小红想要骑上那匹马的渴望,以及小明的愤怒,完全压过任何理性。即使当时屋子里有大人在,也难以避免小红的跌倒,他们的反应实在是太快了。

我们是芝麻育儿,专注于0-8岁孩子家庭在健康、养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问题,关注我们就有答案!

芝麻育儿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崔春玉:

每个人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孩子也一样。一般来说,孩子在家庭中,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不论是高兴还是忧伤,兴奋还是苦闷,都会随时随地地表现出来。

孩子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很直接,不高兴是发脾气,有高兴的事情首当其冲的是针对母亲,因为他们认为与母亲的关系最亲密,在母亲面前不设防。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就形成了最初的社会联结――依恋,是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婴儿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愿望,而此时母亲总会温柔的安慰,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扮演着给予接收的角色。给予孩子成长需要的精神上和物质上需求,无条件接收孩子各种情绪和情感。这在孩子的稚弱的认知中就会形成一种定势,母亲是他(她)成长中最坚强的依靠。高兴的事情与母亲分享,在别处受到委屈和挫折,会因为母亲的一个无心之举瞬间爆发出来。

不良情绪只有及时发泄出来才能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即使有再大的委屈也不敢发泄。家庭是孩子避风的港湾,母亲是孩子始终的依靠,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只有在最亲密的人面前才会有心理不设防,给孩子宽容的空间,做孩子强大的依靠。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孩子跟别人在一起,懂事乖巧,可是在妈妈的面前却百般胡闹,常常乱发脾气。

妈妈们非常纳闷,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孩子在寻求你的爱与肯定。

心理学家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分三种类型:

●一是安全型依恋: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儿童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二是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儿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链接,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三是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叫做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赖。少数,因而属于这类依恋类型。



母亲的离开与归来,对于幼小的孩子每一次都可能是一种冲击,孩子要通过试探你的底线来确定自己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就会有信心去尝试各种事物。

孩子哭了,闹了,撒泼打滚了,母亲都能够接纳她的情绪,做孩子的情绪回收站,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放,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如果孩子在你面对情绪失控,我们就以母性的宽大胸怀去接纳他,这才是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妞妈育儿记

孩子在母亲面前,会更加肆意地表达自己。可能白天奶奶姥姥看着很乖,一看到妈妈,就开始各种折腾甚至哭闹,情绪不稳定。这是为什么呢,妈妈又怎么处理呢?

1.孩子想寻求妈妈的关注,想确认下妈妈是否依旧那么爱他,妈妈先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这样情况出现,可能很多时候是有和妈妈分离的经历。这个时候,可能会通过哭闹来寻求妈妈的关注和爱,确认下是不是妈妈依旧爱着自己。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在妈妈这里,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顾及更少,所以更倾向发泄自己的情绪。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妈妈耐心地对待孩子,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比如抱抱,牵手之类的。先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慢慢放松下来,就不会再那么无理取闹了。

2.妈妈可以多和孩子做游戏,做到高质量陪伴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了,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妈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从而达到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信手拈来,不用刻意准备什么,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游戏中不断的笑声就说明孩子在收到爱的信息。

比如123谁也不许笑,这种眼神对视的游戏,特别容易建立情感连接。比如和几个玩偶一起过家家,再或者妈妈和孩子角色互换,妈妈夸张地表达孩子的一些情绪,孩子会看到自己的样子在妈妈身上出现,是非常好玩的。

在这些笑声里,孩子会释放分离的恐惧和不安,接受到妈妈全心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充满安全感,相信妈妈是爱他的,就不会总找麻烦哭闹着。



图片来自网络


妈妈心灵课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母亲是孩子第一客体,一般来说,母亲与孩子在早期的抚养中是承担最重要的角色。为什么会容易失控,这还要看具体母子的依恋关系如何,幼时是否及时满足孩子?是否及时体验到孩子的情绪?是否给孩子包容的环境?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是承担了转化孩子不能承受的情绪的功能,还是把自己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


惠澜心理

别说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因为他们跟父母的感情是最亲密的,中间没有防备的心里。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所以在父母面前时他们更容易宣泄情感。跟外人最大的不同是,父母打他一巴掌他可能哭了,但不会还手;外人就不一样,外人打他一巴掌,不但不哭,他可能还你两巴掌。


小蚂蚁推倒大象

个人觉得母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母亲面前会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包括低迷的情绪或者暴躁的脾气,透过直接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担心母亲会记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