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忠”、“孝”、“悌”、“信”是什么?这解释已经很清楚了

  • 点击右上角【关注】微课知识共享头条号,私信回复“微课”
    ,赠送您国学课堂全网精品微课(定期更新)~

古言“忠”、“孝”、“悌”、“信”是什么?这解释已经很清楚了

什么是“忠”?

“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古言“忠”、“孝”、“悌”、“信”是什么?这解释已经很清楚了

什么是“孝”?

“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于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

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古言“忠”、“孝”、“悌”、“信”是什么?这解释已经很清楚了

什么是“悌”?

“悌”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是儒家的伦理范畴,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悌”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是十分重视“孝悌”的,将它看做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中说“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古言“忠”、“孝”、“悌”、“信”是什么?这解释已经很清楚了

什么是“信”?

“信”,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将“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也。”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 END ——

  • 欢迎关注【微课知识共享】头条号,一起升级知识系统~欢迎大家交流探讨!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