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骄傲自大+吝啬小气=自取灭亡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人,即便本领再大,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论语」:骄傲自大+吝啬小气=自取灭亡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第七》

骄傲的人好比凸起的山包,是存不住水的,而虚心的人好比凹地,四面的水很容易流入。对于一个骄傲的人,有谁会愿意向他传授点知识或经验呢?这样一来,骄傲的人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长此以往,没人会愿意与他接触,他的人缘也会很差。可见,这样的人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没人愿意帮助他,那么他还会顺利地发展和提高吗?举一个最实际的例子,在各种推荐和测评中,骄傲的人往往得票最低。

天主教的七宗罪:暴食、贪婪、骄傲、懒惰、淫欲、嫉妒、愤怒,是七宗罪。

您犯了哪项呢?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相对而言,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还会招致不良后果。

比如自满亡国的故事 :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3支箭,嘱其复仇。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3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在此强大的推动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论语」:骄傲自大+吝啬小气=自取灭亡

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这个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骄傲,一旦骄傲,若不收拾,将会祸端骤起,不利于己。 综上所述,“谦受益,满招损。”

圣经早已确之凿凿地明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道德经》: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

所谓“大盈若缺,大智若愚。”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白的东西反而有污点。整天穿金戴银的人恐怕不一定真有钱;柔弱的人不一定胆小;糊涂的人不一定真傻。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因为低谷容易充满,而高岭容易失去。只有汇小溪、纳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湖泊。这才是《道德经》中“虚怀若谷”的真缔!

老子有曰:“上德若谷”。这一恰当的比喻蕴含着深意奥义:最高尚的道德犹如川谷,上仗大山之气象,下涌潺潺之流水,兼具刚与柔、重与轻之两脉。故而有川谷,才有山水,才有天下,才有情操与襟怀。

一个人,即便本领再大,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