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換成“大合唱” 嘉興海鹽搶乘長三角一體化“快車”

美麗鄉村休閒旅遊推介會、“上海—海鹽”高質量產業集聚發展論壇、滬浙核電產業共享區推介會、嘉興海鹽在滬醫療界鄉賢懇談會……隨著海鹽接軌上海活動月棋至中盤,一個個活動如同入夏的鼓點,一幅熱火朝天的宏大圖卷正迅速展開。

年初,海鹽將“接軌大上海”作為五大發展主線之首,著眼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和大灣區經濟圈,全面推進政策機制、交通設施、產業發展、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寬領域、深層次的接軌與合作。按照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要求,海鹽接軌上海演繹的“雙城記”換幕成“大合唱”,搶乘長三角一體化“快車”。

高能級平臺激發產業新活力

“滬浙核電產業共享區”,正是海鹽縣接軌上海打造的高能級產業平臺。

據介紹,該產業平臺由海鹽縣與上海市核電辦共同推進,已成功列入浙江省大灣區行動綱要百大產業項目庫、嘉興市接軌上海首批重點產業合作平臺,併成功舉辦了“滬浙核電產業共享區”推介會。

在核電小鎮群利大廈,上海晨曉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的技術員正在組裝一批紅外探測立柱,該產品將被送入核電基地,用於核設施實物保護、入侵報警。值得一提的是,晨曉科技正是海鹽縣通過滬浙核電產業共享區推介會成功引進的上海核電關聯企業。

“海鹽縣除了得天獨厚的核電資源外,還擁有良好的地理、政策、環境等諸多優勢,與上海的‘協同效應’也逐漸凸顯。”公司負責人李增奎介紹說,後期計劃在海鹽規劃建造1.5萬平方米的廠房,作為核電與核設施實物保護系統、通信系統新產品的研發、生產中心。

據海鹽縣核應急辦主任孫李峰介紹,通過接軌上海,海鹽縣將重點關注浙滬兩地核電產業鏈一體化中的互補點、合作點,目標在核電設備自主化創新、核電設備國產化合作方面有新的突破,打響“海鹽核電品牌”。

除了滬浙核電產業共享區,海鹽縣借梯登高,與上海各類開放創新平臺簽訂了多個合作協議,雙方合力打造的產業平臺即將呈現百花齊放之勢:海鹽經濟開發區與康橋實業集團簽約共建海鹽(康橋)科技創業園,與浦東信息化發展研究諮詢中心共建智能裝備產業園;百步鎮與上海青浦區練塘經濟開發區正探索建立百步練塘產業共享合作園區;武原新區與川沙精工園建立合作關係,計劃推進海鹽川沙精工園建設。

借力上海平臺能級,海鹽縣加快構築高質量招引外資“能量矩陣”。今年1至4月,海鹽縣已新批外資企業12家,合同外資17752萬美元,實到外資8800萬美元,同比增長13.87%;共簽約外資項目12個,總投資達15.9億美元。

科創大走廊集聚發展新要素

《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催生一個環杭州灣北翼的創新共同體。面對科創大走廊,海鹽正加快創新要素集聚步伐。

今年1月,海鹽縣舉行首屆創客節,上海科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首個市外分中心——海鹽分中心在嘉興科技城正式揭牌,樓友會·海鹽眾創空間與海鹽科技大市場同步啟動。海鹽縣通過接軌上海,正積極把全域打造成科技創新孵化高地。

去年12月17日,“上海大學—海鹽緊固件產業創新平臺”簽約儀式在海鹽舉行,“鐵海鹽”迎來創新之翼的加持。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金東寒認為,共建平臺將進一步提升海鹽緊固件產業的科技含量,增強海鹽緊固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海鹽緊固件產業由大變強,促進更多的合作潛力轉化為互利共贏的實際成果。

據統計,海鹽縣去年與上海各大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合作活動,全年達成產學研協議48項,簽約金額達3399萬元。目前,接軌上海帶來的創新資源已對海鹽產業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國檢”材料環境可靠性檢測與評價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已與秦山核電、四川核動力院、蘇州熱工院、天津大學、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展開了業務合作,成為行業內一股令人矚目的新生力量。

長三角一體化開創共融新局面

從民生角度看接軌上海,醫療、交通、教育、旅遊等領域一個個令人欣喜的變革正勾勒出長三角一體化的共融新局面:華東師大8名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海鹽縣4所樣本學校、13所特色項目建設學校開展了常態性的合作,“高校外援”已成為海鹽縣教育現代化推進的強大“智力庫”;海鹽與上海實現公交卡互通共用,積極對接滬甬跨海鐵路等項目,全方位的“同城交通”網絡正在形成;與攜程旅遊網簽訂了海鹽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推廣戰略合作協議,深化都市生態農業對接,重點關注鄉村旅遊,客源互補、產品服務互補的文旅產業發展正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