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門女將以及十二寡婦徵西,有沒有真實歷史原型?

宋徽宗走後沒有幾天,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正月初八,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兵臨東京。

楊門女將以及十二寡婦徵西,有沒有真實歷史原型?

完顏宗望

內心極度恐懼的宋徽宗趙佶,一路狂奔到了安徽亳州,接著又驚魂未定地躲到了更靠南的江蘇鎮江。就像當年的唐玄宗一樣,宋徽宗遙望著京師,觀察著兒子的一舉一動。

管他身後洪水滔天,此刻我只想靜靜。

被錯綜複雜的形勢裹挾著推到大宋政治軍事前臺的宋欽宗趙桓,這時候又驚又喜。驚的是,金軍兵臨城下,江山社稷風雨飄搖;喜的是,春秋正盛的宋徽宗逃跑,自己居然一夜之間黃袍加身。心情複雜的宋欽宗,能夠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知恩圖報,加封李綱為尚書右丞(國務院副總理)。並且,責成李綱負責整個東京汴梁的防務工作。文人出身的李綱,除了加固城防,穩定軍心之外,他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他熱切盼望著一個人的到來。

這個人,叫種(chong,二聲)師道。

楊門女將以及十二寡婦徵西,有沒有真實歷史原型?

种師道

西軍

种師道,山西人,長期帶領大宋常備正規軍,戰鬥在西北對抗西夏和西羌的作戰一線。他一手栽培的部隊“西軍”,是當時所有勤王隊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

西軍的全稱是“西北禁軍”,是當時大宋全境三支常備禁軍之一。

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北宋時期的兵制。

北宋自趙匡胤立國,長期以來,在宏觀治國方略上,重文而輕武;在微觀軍事部署上,重中央而輕地方。當年的趙匡胤,為了防止地方軍頭作亂,從而重蹈晚唐藩鎮割據的覆轍,索性把地方州府軍隊的精壯,全部收歸中央所有,由朝廷統一編制訓練,而稱為“禁軍”;禁軍抽調之後,地方州府上剩下的老弱病殘,統統被劃歸為“廂軍”。廂軍名義上是地方軍隊,實際上由於國家重視程度不夠,缺糧少餉,後來慢慢淪落為種草養花,殺豬喂牛的雜務兵;在更加邊遠的鄉鎮,則存在著“鄉兵”。鄉兵也就是民兵,兵力雖然不少,但卻並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而鄉兵本身也並沒有脫離生產勞作,基本上是放下刀槍就是鋤頭,脫下軍裝就是本本分分的農民。

總而言之,北宋的部隊,廂軍和鄉兵都是打醬油為主,只有禁軍才稱得上是正規軍,而且是常備的職業正規軍。

《水滸傳》中動不動就講“八十萬禁軍總教頭”,實際上禁軍數量的頂峰也確實有八十萬之多,只是這麼多的禁軍,絕對不會全部佈置在東京汴梁。北宋末年的禁軍按照地域,分成了河北禁軍,西北禁軍和中央禁軍。河北禁軍主要防備北方的遼國契丹人,西北禁軍主要防備西夏党項人,中央禁軍主要拱衛京師而歸朝廷直屬,是禁軍中的機動部隊。

在三大禁軍之中,當時實力最強的就是“西北禁軍”。西軍長期駐守在西北軍事一線,兵源中既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這樣混編的一支部隊,戰鬥作風極其強悍,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堪稱一流。西軍中的大部分士兵,世代作為大宋的職業軍人,因此有著與生俱來的國家榮譽感,在作戰中勇冠三軍,視死如歸。比如《楊家將》中的“十二寡婦徵西”,其實也不完全是虛構。真實歷史中的“西軍”,年輕士兵們經常常年外出打仗,有時候會成建制地為國捐軀。而剩下的小寡婦們,在自己的男人們戰死之後,一則需要為男人們守節,二則寡婦門經常聚居在一起生活,形成一種女人們互幫互助的全新的家庭生活。

楊門女將以及十二寡婦徵西,有沒有真實歷史原型?

西軍中最為有名的三支部隊——評書演義中的“楊家將”,楊府佘老太君孃家的“折家軍”以及我們馬上就要提到的种師道的“種家軍”。

大宋帝國風雨飄搖之際,种師道率領西軍萬里勤王,殺回東京。

楊門女將以及十二寡婦徵西,有沒有真實歷史原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