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女将以及十二寡妇征西,有没有真实历史原型?

宋徽宗走后没有几天,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初八,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兵临东京。

杨门女将以及十二寡妇征西,有没有真实历史原型?

完颜宗望

内心极度恐惧的宋徽宗赵佶,一路狂奔到了安徽亳州,接着又惊魂未定地躲到了更靠南的江苏镇江。就像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宋徽宗遥望着京师,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管他身后洪水滔天,此刻我只想静静。

被错综复杂的形势裹挟着推到大宋政治军事前台的宋钦宗赵桓,这时候又惊又喜。惊的是,金军兵临城下,江山社稷风雨飘摇;喜的是,春秋正盛的宋徽宗逃跑,自己居然一夜之间黄袍加身。心情复杂的宋钦宗,能够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知恩图报,加封李纲为尚书右丞(国务院副总理)。并且,责成李纲负责整个东京汴梁的防务工作。文人出身的李纲,除了加固城防,稳定军心之外,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热切盼望着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叫种(chong,二声)师道。

杨门女将以及十二寡妇征西,有没有真实历史原型?

种师道

西军

种师道,山西人,长期带领大宋常备正规军,战斗在西北对抗西夏和西羌的作战一线。他一手栽培的部队“西军”,是当时所有勤王队伍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西军的全称是“西北禁军”,是当时大宋全境三支常备禁军之一。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北宋时期的兵制。

北宋自赵匡胤立国,长期以来,在宏观治国方略上,重文而轻武;在微观军事部署上,重中央而轻地方。当年的赵匡胤,为了防止地方军头作乱,从而重蹈晚唐藩镇割据的覆辙,索性把地方州府军队的精壮,全部收归中央所有,由朝廷统一编制训练,而称为“禁军”;禁军抽调之后,地方州府上剩下的老弱病残,统统被划归为“厢军”。厢军名义上是地方军队,实际上由于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缺粮少饷,后来慢慢沦落为种草养花,杀猪喂牛的杂务兵;在更加边远的乡镇,则存在着“乡兵”。乡兵也就是民兵,兵力虽然不少,但却并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乡兵本身也并没有脱离生产劳作,基本上是放下刀枪就是锄头,脱下军装就是本本分分的农民。

总而言之,北宋的部队,厢军和乡兵都是打酱油为主,只有禁军才称得上是正规军,而且是常备的职业正规军。

《水浒传》中动不动就讲“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实际上禁军数量的顶峰也确实有八十万之多,只是这么多的禁军,绝对不会全部布置在东京汴梁。北宋末年的禁军按照地域,分成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和中央禁军。河北禁军主要防备北方的辽国契丹人,西北禁军主要防备西夏党项人,中央禁军主要拱卫京师而归朝廷直属,是禁军中的机动部队。

在三大禁军之中,当时实力最强的就是“西北禁军”。西军长期驻守在西北军事一线,兵源中既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这样混编的一支部队,战斗作风极其强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堪称一流。西军中的大部分士兵,世代作为大宋的职业军人,因此有着与生俱来的国家荣誉感,在作战中勇冠三军,视死如归。比如《杨家将》中的“十二寡妇征西”,其实也不完全是虚构。真实历史中的“西军”,年轻士兵们经常常年外出打仗,有时候会成建制地为国捐躯。而剩下的小寡妇们,在自己的男人们战死之后,一则需要为男人们守节,二则寡妇门经常聚居在一起生活,形成一种女人们互帮互助的全新的家庭生活。

杨门女将以及十二寡妇征西,有没有真实历史原型?

西军中最为有名的三支部队——评书演义中的“杨家将”,杨府佘老太君娘家的“折家军”以及我们马上就要提到的种师道的“种家军”。

大宋帝国风雨飘摇之际,种师道率领西军万里勤王,杀回东京。

杨门女将以及十二寡妇征西,有没有真实历史原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