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張愛玲的《紅樓夢魘》?

交大女博士

張愛玲摯愛紅樓,她到美國以後,陸續寫下針對《紅樓夢》的考據文字集錦,這是《紅樓夢魘》的由來。

張愛玲是個講究的女性,針對自己的著作名稱,也是如此。她的書名很讓人注目,比如“流言”、“小團圓”、“餘韻”等,自有她的說法。

而以“夢魘”來標題,很顯然張愛玲是想表達自己對曹公著作的痴迷,已達到瘋狂狀態,這“夢魘”一詞,感情豐富又激烈。  

 

這本書分為自序、《紅樓夢》未完、插曲之一、初詳、二詳、三詳、四詳、五詳等八個部分。

《紅樓夢魘》系列文章,不屬於小說,如果歸為散文類,又是其中的例外。因為它通篇給人的感覺很像讀書筆記,但又不講結構章法,似乎是作者一邊寫一邊揣摩,她就是要做一個記錄,作為日後寫文章的材料積累。  

首先,張愛玲研究《紅樓夢》的切入點,是不同版本的紅樓夢,是誰先誰後?先後造成的版本差異是為何出現的?尤其是小說結局部分,不同的結局標誌著什麼?是曹雪芹自身心態的變化,還是不同續書者的人生際遇的變化?

許多人是看了《紅樓夢魘》後,才知道原來《紅樓夢》的續書不止一種,續書人也不止一個,而且曹公自己所寫的結局,也不止一版。

比如,史湘雲的戲份,在有的版本里被增加。張愛玲就分析,是因為讀者喜聞樂見這種有女俠味道的、中性的角色。 

其次,張愛玲研究紅樓,還很注意剖析紅樓的原型角色,後來做過多大程度的修改,以及修改原因。比如,有的人物寫著寫著就靈動了,這種靈動,是隨情節而自然產生的復活,它產生於作者筆下,又不受作者原有的設定。

張愛玲是小說高手,所以她以作家的眼光,很能理解作者在漫長創作過程中,會有處理人物的思路變化。在分析時,她會針對某一個人物,有長達多次的修改分析,極盡詳細。

張愛玲博覽群書,她對古典文學的創作思路和習慣,都很熟悉,也有知識涵養的深度和寬度,上至朝堂政見,下至販夫走卒,她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解。

所以,張愛玲分析紅樓非常得心應手,如果你是熟知《紅樓夢》的讀者,那麼,閱讀《紅樓夢魘》,會讓你無比折服,讀下來,也會一路神清氣爽!


蘭闍讀書

怎麼個“少”、“少”到什麼程度?實話說,張愛玲的這本《紅樓夢魘》我沒看過。張愛玲別的作品我也只是在各種期刊雜誌、網絡上看了讀者的評論文章才有一些碎片印象。張愛玲的作品原文我只讀過一點片段,覺得怎麼那麼絮絮叨叨的沒意思,就不看了。

當然也因為我本人的個性是比較急的,看幾段看不出感覺來就沒有耐心了。

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回答這個問題呢?就為了一點:張愛玲認定了《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所續,而我則基本上認為整個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所寫。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粗淺認識,就連我自己也期待今後在這方面有所更新。

我閱讀後四十回時,感覺敘述文字的句式和語氣,和前八十回的確有很輕微的差別,有另出於第二位撰寫人之手的感覺。然而,與此同時,我也感覺這後四十回,在人物命運和結局上的交代是對的,沒有違背前八十回的精神實質。

另外,關於剛才說的“在句式和語氣上的輕微差別”,除了存在出自於第二位撰寫人的可能,也存在第二種可能,即後四十回仍然是同一個人所寫,只是因為多少年過後,由於心境與前不同而導致筆觸有變化。假設,曹雪芹在外部大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不得不取消原來早就寫好的後四十回、而重新改寫新的後四十回,那麼他的第二次下筆,在語句的速度和節奏上與前八十回有偏離是完全有可能的。


TeaC

看了張愛玲的『紅樓夢魘』,有一點恍惚,彷彿看到一個任性、固執,又充滿才華,赤裸地站在世人眼前,被弧獨潑了一身雨水,卻仍然驕傲地站立著的張愛玲。

『紅樓夢魘』是一本驕傲者所寫的書。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到美國以後寫的一本關於『紅樓夢』的考據集錦。

對『紅樓夢』的考證,為什麼用一個“魘”字?“魘”字的含義是什麼呢?

“魘”字的意思就是夢中遇到可怕的事情而呻吟或驚叫,或覺得有什麼壓住不能動彈。又叫“夢魘”。俗稱“鬼壓床”。老話中常稱這種現象叫“魘住了”。

這裡,張愛玲也是說“紅樓夢”像鬼一樣,把作者壓住了。表達了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痴迷、上癮到瘋狂狀態,含義激烈而富有感情。

“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張愛玲有十年的時間,兜兜轉轉於『紅樓夢』這部文學鉅著的迷宮之中,在後世諸人的添添改改之中,感受曹雪芹的氣息,找尋曹雪芹真正的手筆,並以她驚豔的才華,編織這部『紅樓夢魘』。我想,僅僅在這一點上,張愛玲就和曹雪芹一樣,用長達十年的時間,面對展現在她面前的“紅樓素材”,細細解剖,條分縷析。


記得很多年前讀『紅樓夢』,常常驚詫於作者把控全卷的能力,後來才知道,原來作者本來就是從簪纓之家破敗下來的子弟,“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恨見他樓塌了。”

有人說祖上是多麼富貴的世家子弟,一言一行,形象氣質,真的看不出來,我覺得最多是吸食鴉片破盡祖產的土地主。但賈寶玉則不同,即使他後來淪落到當街乞討要飯,骨子裡依然鐘鼎玉食出身的名門貴族。

就如張愛玲,後來蒼涼到孑然一身、生活困苦、身體日差,但從她的十年“紅樓夢魘”迷考據,依然看出她是出生於簪纓世家的遲暮美人,依然看出她幼年時就浸染透了紅樓大家的氣質。

想當年,年僅八九歲的張家小姐懷抱一卷線裝版的『紅樓夢』,伏於閨房窗臺之下,沉溺黛玉的葬花詩句。也許那時候,她稚嫩的面孔在讀到後四十回時,就微微皺眉:“後來怎麼不好看了?”

困頓中的張愛玲晚年時定居洛杉磯,因不慎將載有自己一篇關於『紅樓夢』的遺失,寫信給『明報月刊』,希望將載有這篇文章的『明報月刊』寄一份自己。彼時她為生活所累,但她在信中,字裡行間,仍然不卑不亢、彬彬有禮, 甚至附上一美元的購資。這說明她在骨子裡還是驕傲的,而且這種驕傲並沒有被窮困生活擊敗。這樣高貴的氣質,才是對『紅樓夢魘』最好的詮釋吧!


解答:何治軍


網事圈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張愛玲的名字絕對是響亮的。她的小說也絕對是令人稱道的。但我知道她的名字的時候,是因為她不幸的婚姻——與胡蘭成的失敗的婚姻開始的。每當看她的作品的時候,無不慨嘆她的不幸和驚歎於她的才情。

《紅樓夢魘》是1977年8月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書名源於“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作者在自序中稱《紅樓夢》和《金瓶梅》是我一切的泉源,尤其是《紅樓夢》。這是張愛玲唯一的一部學術專著,這裡有她與眾不同的見解,談及當代紅學大家周汝昌,胡適未談及的,比如,張說,史湘雲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是有故事原型的人物。作者“十年一覺迷考據”,說明下了多大的工夫!付出多少的辛苦!查過多少資料!態度是多麼的嚴謹!

所以,我認為《紅樓夢魘》是張愛玲一部傾注心血的作品,也是她心中最愛之一吧?!

你們怎麼認為呢?


林清傑2

我之前也寫過關於紅樓夢的文章,張愛玲的這本書還沒有讀過,不敢妄加評論。從二三十年代到現在有多少有識之士研究紅樓夢,光研究出的作者就有六十多,當然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根據。我讀紅樓夢不偏向於任何觀點,因為紅樓夢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者,有倫理的、哲學的、詩詞歌賦的、琴棋書畫的、陰陽五行的、佛的、道的、建築的、中醫的、養生的、天文地理的、是一部百科全書,這麼多的學科於一身也很難說是一人所為。我認為它必竟是一部很有閱讀價值的一部小說,讀它可以增加國學知識,這些國學知識通過小說形式再現也非常之巧妙。


超然智者

張愛玲民國時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大多優柔,風雅,不拘流派自成一家。旅美之後,因文化差異而更鐘情於國學。紅樓夢魘單從名字來看,就已令人著魔!

紅指女子女性女流之泛稱,而樓又不是普通女流之所居,更何況夢之幽靜柔美與不可捉摸。最妙之處在於魘字!啊,美貌如花方可稱魘,更不要說是在夢中!你想吧!你能想多美,人家的真容美到不可想象!

真是詩情畫意,引人入迷!至於書中內容,不外乎時人對原作的研究心得,各家之言。開到了這裡,文字好象變得格外可親!

從其書價值耒看,也較一般,無大影響。不過對熱愛仂者的時人耒說本書亦可一該,從亓豐禽作者的涉獵面,更招人喜愛


教十一



提到張愛玲,都說她是小說家,寫盡了人家的男女歡情,但很少有人看她的《紅樓夢魘》。看《紅樓夢魘》有兩個必需條件,首先是張愛玲的粉絲,喜歡愛玲的文章,第二是對《紅樓夢》感興趣,而且瞭解,最好有一定研究。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紅樓夢魘》是愛玲寫的學術著作之一,所談的是有關《紅樓夢》的成書與版本問題,所以看《紅樓夢魘》,得先熟讀《紅樓夢》,否則會不知所云,對內容難以理解。

《紅樓夢魘》所闡述的學術觀點自成一體,不同與一般紅學界的觀點,打破了以往人們對《紅樓夢》的認知。愛玲耗費十年心血,才有此大作,正如她自序中所言:

十年一覺迷考據,

贏得紅樓夢魘名!

這也是愛玲的真知灼見和偉大之處。


夢幻情情212

謝題主之邀。張愛玲的紅樓夢魘沒有拜讀過,故也不知。據介紹為張愛玲以十年之功研究紅樓夢之考據、心得。照此說來,其心之痴不可謂不專,其情之真不可謂不深。情柔似水,心細如綿,情感執著的人,方可耗十年的時間,去研究紅樓夢。若不是極為喜愛,又怎能如此堅持和做到?紅樓夢是一部文學鉅著,可這部鉅著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文學閱讀和欣賞。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善良,擯棄醜惡;從中可以體味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的賈府如何由盛而衰的哲學思考;可以從中品出做什麼樣的人的選擇;可以在對人性的剖析中而生出一定程度上的領悟。。。從而,豐富和精彩我們美麗的人生。



溯路


原成76481293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整理的關於自己對於紅樓夢的一些研究,包括紅樓夢究竟有多少作者,紅樓夢究竟有多少個版本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實話來說,紅樓夢魘應該算是一本散文集,但這本散文集在張愛玲所有的散文集中都是比較特殊的。一般的散文集都會有一個明顯的邏輯順序,但紅樓夢魘沒有,相當的隨心,好像是想到哪寫到哪裡。與其說這本書說一本散文集,我更願意把它叫做一本研究筆記,因為結構實在是太亂。

當然,這本書秉承了張愛玲一貫的文風,那就是文筆非常膩,可能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時候比較的難以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