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句千古名言,却造就了两个不一样的命运

此二人讲过同一句千古名言,一人身首异处,一人登上皇位,但他们相隔了一千多年,此二人分别是吴起和赵光义。

同样的一句千古名言,却造就了两个不一样的命运

一、吴起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效忠过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魏国时吴起效忠过魏文侯和魏武侯,并为魏国带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魏武卒。有一次魏武侯浮泛舟黄河顺流而下,在水流之中,回头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应说:“在德不在险”,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吴起指出之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魏武侯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拍手叫好。因此,吴起在魏国越来越红,后来吴起遭小人嫉妒,在魏武侯面前挑拨离间,说吴起的坏话,然而魏武侯也渐渐地疏远了吴起。眼看在魏国是待不下去了,只好选择跳槽到楚国。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得知吴起很有才华,便立马重用了吴起,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又给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也就是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变得很强大,但吴起因此得罪了很多贵族,也为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

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吴起中箭后逃到楚悼王尸体边,将身上的箭拔出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并且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被杀死之后,尸体却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太惨了,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一句千古名言,却造就了两个不一样的命运

二、相隔了一千多年,宋朝的赵光义对宋太祖赵匡胤也说过同样的一句话,但赵光义最后却当了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是兄弟,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也对弟弟赵光义很好,久而久之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甚至快要威胁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地位。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仍以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但开封周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赵匡胤出于多方面的原因顾虑,就有了迁都的想法,赵匡胤就找文武百官来商量,商量来商量去的,但一直没有定论。赵匡胤迁都的意志一直都很坚定的,但是赵光义不同意,此人便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彻底打消了赵匡胤迁都的想法,而这一句千古名言政正是当年吴起回应魏武侯说的那句: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离奇去世之后,晋王赵光义即位当了皇帝,称为宋太宗。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的晚上,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一起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同样的一句千古名言,却造就了两个不一样的命运

此二人同样说过:“在德不在险”这句千古名言,吴起的命运却身首异处,死的惨目忍睹。而赵光义的命运却是成为帝王。同样的一句话造就了两个不一样的命运。如果他俩人若相遇会不会唱:“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