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放在“被告席”上

前不久,路過菜場門前時,聽到孩子的大哭聲,循聲望去,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仰著臉,拽著一位60開外的阿婆的衣服,哭得哇啦哇啦地。阿婆在向旁邊的人大聲地解釋,原來是小男孩要去買小店裡的小玩具,阿婆認為那種玩具都是劣質、沒意義的東西,孩子買了玩兩下就不會再玩,家裡已經有好多這樣的玩具,很浪費錢。如果是吃的,自己都願意買給孩子吃,這種浪費錢的東西就不想買。

阿婆的話引來一片贊同聲,紛紛指責這個孩子不懂事,支持阿婆要好好管教,好好做規矩。有的人甚至說, 這種小孩就是欠揍。只見那孩子緊拽著老人的衣服,越哭越大聲。阿婆一邊試圖推開小孩,一邊繼續對眾人訴說:“不買玩具,他就這個樣子,道理講不通的。”

别把孩子放在“被告席”上

那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又是跺腳又是拉扯。旁邊一位老伯指著孩子,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朋友,哭是沒有用的,哭也不能買給你。”老伯的話也贏得一片贊同聲,“是啊!不能因為哭就給他買。”“小孩子哭鬧,不能讓他得逞,以後越來越難管!”“動不動就耍無賴,這種小孩太不像話了。”

聽得實在太揪心,忍不住要做些什麼,停止這場‘審判’!於是我走到阿婆身邊,湊近她說:“阿婆跟孩子好好講吧,這麼多人說他多難受,小孩有自尊心的。”阿婆轉向我:“你是不知道,他不聽我的呀,一定要買,不買就吵,你看你看,他還要打我呢。”我忽然意識到阿婆自己的無助使得她很難去體諒孩子的無助。

我故意問玩具店在哪裡,阿婆愣了一下,手指了指我身後。我說“小朋友是想回家吧,他在把你往那兒拉呢。”阿婆狐疑地問孩子:“回去了,好伐?”小孩不再繼續哭,抽泣著拽著老人往家走,儘管阿婆還是邊走邊跟旁邊圍觀的人應酬幾句,但是審判至少不會再繼續。

一個無助的孩子面對一群義正詞嚴的大人,好似在接受一場審判。眾人是判官,孩子是被告,而孩子的家人往往充當著原告兼證人的角色,先申訴再一遍遍向判官們證明這孩子有多麼不對,多麼不好。而自己帶這個孩子是多麼用心,多麼辛苦,多麼不容易。為什麼老人家會忍心把自己最愛的寶貝推上“被告席”,讓眾人來審判呢?

很可能老人自己從小就是在評判中長大的,大多數成人都是在評判中長大,自我從來沒有得到過認可。現在連孩子也不聽自己的話,那種不被認可又一次被激發出來。所以老人要尋求眾人的支持,來讓自己獲得認可。

本來,這是一個孩子與大人的常見衝突。孩子想買新玩具,因為好奇,阿婆不想浪費錢買劣質玩具。一個是孩子的想法,一個是大人的想法,兩個人都沒有錯。擔心玩具太多孩子不珍惜,擔心品質不好的玩具對孩子有害,阿婆根據自己的這些考量,決定買或不買,都沒有任何問題。孩子無非哭鬧一番,老人家搞得定,不買也就結束了。老人如果拗不過孩子,最後買了,無非也就是一個沒有建構好規則的問題,還有機會慢慢地改變。

可是,孩子被這樣推上“被告席”,就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孩子並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來指責他?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不好,他是不被眾人接受的,最最糟糕的是,自己的親人,也認為他不好,把他推出去。承受著這份孤獨和恐懼的孩子,還有什麼力量去活出自己呢?

不知道這位小男孩將如何記憶這場眾人的審判,也不知道阿婆是否會有機會面對自己的無助。只能默默祈禱孩子的身邊還有足夠強大的親人,能時常給他安全的懷抱。

楊逸,翼展風迎(菩提樹屋)家庭教育發展中心創始人,“PPM繪本親子教養模式”理論創立者。

别把孩子放在“被告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