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非常強調苦難對人類的正面推動作用

在《西夏咒》裡那個飢餓的年代,雪羽兒為了救老百姓,不惜去偷賑災糧,她不在乎名相,不在乎當賊,不在乎老百姓會不會感恩自己,也不在乎百姓們是否值得被拯救,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行為能不能給世界帶來好處。但是,這麼好的一個人,這麼偉大的一種行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她被抓住之後,代表官府的諞子要打斷她的腿,但在場的老百姓沒有一個人敢為她說一句話。後來,連跟她相依為命的老母親,也被這些老百姓們給吃掉了。但是,不平的命運,巨大的苦難,都沒有讓她墮落,沒有改變她做人的宗旨,反而讓她昇華了。她超越了仇恨,超越了憤怒,也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進入了另一種境界。如果沒有經歷過那麼多的苦難,她就絕不可能擁有這樣的一種生命價值。

所以,宗教文化非常強調苦難對人類的正面推動作用。例如,佛教總是告訴人們,要接受苦難,接受命運帶給自己的一切,不要怨懟,不要墮落,要在苦難中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基督教也是這樣。基督教所有精神的來源,都是耶穌的受難。如果沒有耶穌的受難,就沒有今天的基督教。

—摘自《前言後記》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