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几十颗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为什么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

军武知识

说起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可谓是异常的强烈,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

那为什么几十颗核弹就能毁灭对方,而却要造几百上万颗呢?这由于相互毁灭保证理论的提出。(美国人提出的)


相互毁灭保证:1、先发治人的打击能力 2、二次打击能力。

二次打击能力直接导致了核弹数量的急剧增加。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在经受对方的一轮核饱和攻击之后,仍然能够保存的核攻击能力。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美国人被它的实战威力吓到了,美国人生怕核武器扩散。在联合国提出要求所有国家核武器的研制以及核材料的生产都要接受联合国的监管,以防止核武器的扩散。苏联当然不买账了,要求美国先把自己的核武器销毁在来讨论这件事。后来苏联代表干脆连会都不来开了,联合国的口水战一直打到1949年8月29日苏联引爆了自己第一颗原子弹。

当时的美国拥有235颗核弹。在听到苏联爆炸了核弹后,美国对苏联极度不信任,美国开始加速生产核武器。苏美40年的核对抗正式拉开序幕。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弹道弹道,美国本土完全暴露在苏联的打击之下。

美帝当然是坐不住了,一共生产了700多架b52战略轰炸机,还有陆基弹道导弹,潜艇的潜射弹道导弹。

到了1960年肯尼迪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已经拥有大约27000核弹,苏联却只有他的十分之一。

可怕的美帝。


蓝n博

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在核武诞生之后,接着就有了盾,可谓是矛盾攻防的时代。首先说说这个矛,那就是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在1945年之后,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阵营,在两个领域建造“核武器之矛”,一个是导弹,另一个就是战略轰炸机。

但由于坊间有个段子叫“穷国玩导弹,富国玩飞机

”,这使得早期美国是占据优势的,美国人拥有数量较多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苏联在战略空军方面和美国比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对于苏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本土防卫,而不是去进攻美国本土,再说也够不着呀,美国对苏联进行了战略包围,苏联在海外搞个军事基地都很困难,而美国可以直接把军事基地建在苏联的家门口,直接起飞炸苏联,这让苏联在战略上显得很被动。

因此苏联人也并不是好欺负的,开始大力发展导弹,虽然在导弹方面和美国比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差距,但足够让美国总统睡不着觉了,比如说当年玉米曾经说“苏联人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这让美国人大为吃惊。再加上苏联在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造卫星和宇航员都上天了,美国人就在琢磨,万一哪天苏联人在太空投放核武器该怎么办?因此美苏之间围绕着“核武器之矛”,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在这期间催生了太空探索的技术进步,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直到有一天,美国人和苏联人都认识到,只有矛不行,还得有盾,因为防守总比进攻要省钱啊,矛太多了,但对方也有矛,一旦打起核战争,那就是双方都玩完了,或者实力弱的一方先玩完了。

最后就发展成了“矛盾攻防”的局面,美国人和苏联人不只造导弹和飞机,而且还要造反导弹的导弹,建立国土防空网,但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保持核均势,盾升级了,矛也跟着升级,然后无限制的重复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导弹越来越多,核弹头也越来越多,相应的防空网也越来越严密,这使得进攻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就好比如说有100万战力的输出,但是对方的魔抗有80万,结果就是只能产生20万的伤害,如果对应在核武器制造方面,如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核武器只有百分之20,那么就得多造几倍的数量,以防止出现无单可用的尴尬。最后矛和盾都发展出了一种终极形态,首先在矛的方面,出现了两个终极大杀器,其一就是战略核潜艇,苏联在这方面有部分优势,这个大杀器轻易是找不到的,没准哪天就冒出来给美国发射几枚核导弹。再就是隐形战略轰炸机,这个就是美国人独有的,因为这玩意太金贵,像B-2这类的飞机,一架就得24亿美元,美国人自己也才有21架。苏联人还发展出了核子火车,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整天都有辆装着核弹头的火车四处转悠,想想那个场景就有多可怕。

在盾的方面,最终极的形态就是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该计划不了了之,但目前的反导系统,虽然已经大大提升了防卫能力,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100的防住核弹。其实说到这里,答案也很明确了,之所以造更多的核弹,主要是为了突破盾,再就是让对方在短时间内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就像密集阵系统一样,以数量取胜。如果只是单纯的造几十颗核弹,万一失效了或者被拦截了,那就是个巨大的悲剧了。因此核战争的逻辑就在于彻底毁灭对方,而不是选择性的毁灭对方,因为只要战术性的核打击,不能有效摧毁对方的核反击能力。

举个例子说,如果苏联人想彻底毁灭美国,难道要只攻击地图上标注的目标吗?当然不是了,因为苏联人如何百分之100的确定在这些标注目标之外没有目标?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根据“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的逻辑,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战略核打击,是最行之有效的,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将数千枚核弹头一股脑的倾斜在对方国土上,这也是最佳的方案,否则等对方回过神来,就算自己还剩下几十枚核弹,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果能理解了“水淹七军”的逻辑,再理解这个也不是件难事了。


图维坦

有关核弹的威力被亏大了,几十枚核弹不可能摧毁对手,一枚核弹也就是毁灭一座城市,对于一些超大城市不止一枚的,美苏都是世界大国,面积,人口都相当大,几十枚核弹并不能达到摧毁性的效果。而且要真正让对方摧毁,不仅仅是城市,还包括各类重要的目标,它们绝对数量并不低,再考虑到作战等,所需的核弹数量非常巨大。

双方所谓数万枚的核弹,只是综合统计,具体一点,最多也只4万多枚,其中主要为许多战术核武器,它们的当量也就是一千吨以上,整个的百万吨级以上的大当量核弹头也就是各有几千枚的样子,这个数量早已足够人类毁灭多少次了,但是在军备竞赛的理念下,双方都乐于拥有更多。

核武器的价值在于呆在发射架上,它是一种威慑力量,说白了,就是一个形象,拥有者需要经过手中拥有的核弹数量与质量向对手展示自已的实力,证明自已不是可以欺负的,美苏的核竞赛本质上就是获得对对手的心理优势,也因此双方更关注如何扩充自已的核武库数量。在当时的背景下,双方都希望建立更大的优势,以避免对手动手,以备战的方式避免战争。

双方竞赛的结果就是势均力敌,谁也没办法取得理想的优势地位,那么最终只能尽可能避免一战了。这种局面在60年代最为紧张,到了80年代,双方都意识到如此比拼之下,双方都没有好处,也因此才开始核裁军谈判,双方共同让步,以减轻各自的压力。这才上有美俄的核裁军谈判等等。


讲武堂

我是军事妹子,冷战时期美苏狂造核武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核平衡、确保相互摧毁。

很多人奇怪,用核弹攻击一个国家,只需要几十枚上百枚核弹覆盖目标全部城市就行了,为何美苏要耗费巨资制造上万枚核武器呢?像中国这样,制造数百枚核弹,省时省力多好。其实美苏也是不得已为之。

图为俄罗斯核导弹


核武器威力强大这点不假,但前提是能够在目标上空爆炸,如果核武器在飞行过程中甚至在陆地上就被摧毁了,那还有什么用?当时美苏就是处于这种考虑才不断扩大核武库,两国都是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权利的,如果其中一方先发制人,用全部核武器瞬间将另一国军事基地、核武库毁灭,那么怎么办?



中国核武库比较小,有效、可靠才是真理

所以,要不断扩大核武库,让核打击手段多样化,空中带着核弹的轰炸机、地上发射井里的洲际导弹、海里的导弹核潜艇,三位一体核打击,你就算上万枚核弹打过来,总不能百分百把我遍布全球的核武器一网打尽吧?只要能确保我的漏网之鱼,可能是一艘导弹核潜艇、可能是一架满载核弹的远程轰炸机还能发动致命打击,这就是上万枚核武器的存在意义了。


图为美苏签订缩减核武库协议,双双喜笑颜开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美苏一方不断增加核武器,另一方为了确保幸存核武器仍能形成核反击,只好扩大自己核武库,接着另一方由于相同考虑也增加……就是这么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导致美苏核竞赛。其实双方也都明白,这场耗费巨大国力的竞赛是没有啥意义的,甚至说是一种浪费,到形势所逼没办法。所以到了冷战末期,美苏就缩减核武器数量一拍即合,愉快的坐到谈判桌前扯皮。

我是军事妹子,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吧😄


军事新观察

首先,没有任何数据,文献表明只需要五十枚或者是九十九颗核弹就可以摧毁美苏这样领土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家。以美苏核武库内比较常见的一百万吨当量级核弹为例,其能直接摧毁的范围也就只有360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两颗以上的一百万吨级当量核弹才能将华盛顿,莫斯科这样的城市夷为平地。而且,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1500多个城市和军事设施都需要用这种当量一百万吨级的核弹才能毁灭,更别说是城市和军事设施更多的其他北约成员国。

并且,当时美苏核弹都有核地雷、背包、火箭筒等武器用来凑数。所以说,即使是两大阵营核弹总数量超过四万枚的八十年代,从核弹的平均爆炸当量和总爆炸当量来看,美苏也是并不具备让对方重新从猴子进化的能力的。以至于斧头镰刀倒下的最后一天,苏联和美国仍在计划如何在不增加新编制的情况下部署更多的核弹。据计算,想用战略武器彻底摧毁美国起码需要五千颗当量五千万吨的超级氢弹,想摧毁领土两倍于美国的苏联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甚至是该数据的两到三倍。

然而,在当时美苏高当量核武库中平均三颗中才有一颗百万当量级,平均二十颗才有一颗千万吨当量级,也就是说美苏的千数级核武库实际离真正意义的互相摧毁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不仅是问题描述的非常不恰当,且后续的解释也十分模糊。无论是柏林剑拔弩张的街头还是风云突变的加勒比海,还是八十年代的巅峰对抗和今日的缓慢增升,美苏(俄)两个大国在核弹的生产和单核弹头威力与大小的平衡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将来也将是一样如此。


利刃军事

美苏造出几千颗核弹,是一种无奈的疯狂,也是一种理性的疯狂。这要从核武器的诞生讲起,所以本回答废话较多,深表歉意。

从宇宙的尺度来看,人类是脆弱的尘埃,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能将其毁灭。太阳燃烧的力道变大、贸然闯入的小行星、突然冒出的超级病毒,都能轻易地抹去这个物种。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在人类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没有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毁灭的。也就是说,假如有位狂人以毁灭人类为己任,即使他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源,也几乎不可能达成愿望——战争总有活着的一方,生化危机病毒并不存在,不管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人类的个体可以被干掉,但这个物种依旧坚挺

至少在1945年7月15日之前,这种情况基本属实。

1945年7月15日,美国新墨西哥州大漠深处的一声炮响,为人类带来了自我毁灭的希望。这个大炮仗,被我们称为原子弹

原子弹和之后出现的氢弹都属于核武器。这种武器依靠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其它武器难以匹敌的杀伤。美国拥有原子弹后发生的事情我们耳熟能详,广岛和长崎成为了第一和第二个被核武器攻击的城市。万幸,也是仅有的两个。在1945年之后的四年里,美国是地球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即使从人类短短的文明史的尺度来看,四年也是个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人类仅仅算是看到了自我毁灭的曙光。第一颗原子弹的当量约为2.2万吨梯恩梯,它的出现在数字上也就相当于地球多了2.2万吨的TNT炸药,用来修几条山路可能都不够。四年里,美国也就制造了约230颗原子弹,而且在二战结束后从来没用它们攻击过任何一个国家。但是,量变带来质变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多的刀剑也无法灭绝人类,但核武器完成这一使命的质变是完全可期且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人类期待这种质变吗?


未来的高中生看完了历史书上的“核武器发展史”一章,一定会产生一个疑惑:那个时代的人类为什么要造出他们远远无法承受的数量的核武器?想要解答这个问题,他还得学“国际关系史”这一章。

命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它给了演员道具之后,也不忘悄悄搭好了舞台,这里要上演一种前所未有的戏剧化的危险的偶然。几乎在人类点亮核武器这支科技树的同时,历史的进度恰巧转换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美苏冷战。

相信你也能猜到,打破美国核武器垄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美苏的核竞赛正式开赛。在核武器数量上,苏联奋起直追,美国毫不懈怠。在6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弹头数量达到了顶峰,大约为32000颗。苏联则在70年代末期从数量上超越了美国,并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的近40000颗。(注:数据来自互联网,可能存在误差)

“多少颗核弹能够毁灭人类”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但我相信,美苏的核弹加在一起,足矣

围绕这些核弹制定的“使用计划”的疯狂程度更令人瞠目结舌。天空中24小时飞着载有核弹头的轰炸机,大洋深处四处游弋着具有发射能力的潜艇,山中布满了隐秘的导弹发射井。两国都用尽一切手段保证自己在经历过对方的一轮核打击之后仍具有报复能力。“核公文包”、“石碑系统”、“周长系统”等计划层出不穷。极致的疯狂出现在苏联计划的“死亡之手”还击系统上。简单来说,这个系统把人类的命运交给了计算机,如果计算机检测到苏联本土受到攻击,能够自动发出还击指令,无需人工控制。幸好,这一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因为连苏联军方也承认,“这实在是太疯狂了。”


可以肯定,美国和苏联都没有用核武器毁灭人类的打算,甚至没有打算毁灭对方。但现实却出现了足以毁灭人类的疯狂。想要理解这种疯狂,就要理解冷战。

在人类历史上,分歧与对抗是家常便饭,誓不两立的分歧与你死我活的对抗也时常出现。美苏冷战无非也就是意识形态分歧和两大阵营的对抗。但是,冷战的特殊在于,人类第一次被近乎完整的分成了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领导者拥有碾压性的强大实力。换句话说,冷战中出现了极为规整的阵营划分和极为突出的两极对抗。在这种情况下,

美苏彼此的否定是绝对的,猜疑是无休的,恐惧是无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核竞赛的疯狂是一种“理性的疯狂”

毫无疑问,美苏核竞赛首先源于不安全感。它们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而发展核武器,但这又同时增添了对方的不安全感,从而使核竞赛加剧,最终导致自己的处境更加不安全。有一个术语可以形容这种情况,叫做“

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看似疯狂,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导致的平衡

我们来设想这么几种情形:

  • 美国和苏联都不发展核武器,那么它们都是安全的,假定这时候两国安全值都是10
  • 美国发展核武器,苏联不发展,那这时候美国安全值为15,苏联安全值是-5。反过来也一样。
  • 美国和苏联都发展核武器,两国的安全值都是5

如果你是其中一方,

你不知道对方会不会选择发展核武器,你会怎么选?

你一定选发展核武器。因为不论对方怎么选,你选发展的安全值都比不发展要高。对方选发展,你选发展(5)>不发展(-5);对方选不发展,你选发展(15)>不发展(10)。

理性吧?也疯狂吧?

理性导致了疯狂,疯狂导致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疯狂导致了和平

美苏为什么只是“冷战”而没有“热战”?因为不敢。核打击的代价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这就叫“威慑”。上面提到的“两国都用尽一切手段保证自己在经历过对方的一轮核打击之后仍具有报复能力”就是最大的威慑,也叫“相互保证摧毁”。同归于尽的后果让美苏维持了恐怖的平衡。两国也正是为了保持这种能与对方同归于尽的能力,陷入了无休止的核竞赛。

我这么努力,不是为了毁灭你,而是让自己有能力和你一起毁灭。


1991年,这一切随着苏联的解体烟消云散。疯狂褪去,只留下成千上万的核弹头和一卷卷秘密档案。冷静后的人类们开始试图控制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这又是下一个故事了。

但疯狂是偶然还是注定?我不知道。

为了维护安全而丧失了安全,因为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而维持了和平,现实就是这么荒诞。

但我知道,力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的尊严所在。获得有意识的自我毁灭的能力实质上赋予了人类尊严。但只有为避免毁灭做出的努力才使人类的尊严高贵。



正视听者

首先几十颗核弹是毁灭不了对方的。造几千颗核弹,目的不是为了首次攻击,而是为了保证受到核攻击后具备核反击的能力,进而确保自己的核威慑能力,使对方不敢主动发起核攻击。

说简单点就是:你不要打我,因为你一下子打不死我,所以我具备反击的能力,而我反击的时候你也活不了。所以大家谁都不敢先动手,因为先动手后自己也得死。

那怎样确保有核反击的能力呢,就得有数量优势。美苏都是领土大国,核武器藏在领土的什么地方你很难知道,而且有些核武器还是火车、汽车、飞机、核潜艇运载的,是移动的,更难发现,这就是领土大国的好处,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不用去调查武器藏在哪了,几颗导弹全城市轰炸就够用了。

我们假设苏联有10颗核武器,而美国有100颗,那美国可能会选择冒险,因为根据美国的情报能力,能八九不离十的判断出这10颗核武器藏在哪,那美国用100颗核武器可以攻击重点可能区域,也许能消灭掉8颗核武器,剩下2颗即使能打到美国也能承受。

但假设苏联也有100颗核武器,那苏联藏匿核武器的可能区域就大了,即使美国情报能力判断出了这100颗核武器的可能藏匿区域,美国的100颗核武器也不够用,因为美国必须核轰炸所有可能藏匿区域,如果美国还是用100颗核武器消灭掉了苏联8颗核武器,那苏联剩下的92颗美国可承受不起,这就要求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得增加,确保能够消灭苏联100颗核武器的98颗。

因此,苏联要确保核武器数量不能低于美国,反过来美国也怕苏联发起首次核攻击,所以美国核武器数量也不能低于苏联。

但因为苏联技术上比美国差点,所以在数量上就比美国多点,但两国都保证了受到首次核攻击后的反击能力,而且这种反击能力也是可以毁灭对方的。


上丞工作室

这个问题我想我有最专业的回答,因为这个方面我曾经和国内多位冷战学者进行过探讨,最后总结出的答案只有1个,也是得到美苏很多官方文件确定的答案,那就是确保获取核作战的主动权,也就是核突击的主动权。

首先纠正一个观点:核武器很难用于实战,核武器只能威慑。这个观点在冷战是大错特错的,核武器不是一个威慑品,他已经应用于实战,而且不是1次,是两次!对于冷战时期的大国来说,再用一次又何妨?

作为两个超级大国,而且是在全球拥有霸权地位的超级大国,是一定不愿意在全球的战略上处于劣势的。冷战的对抗涉及的可不是什么技术的对抗和军事的对抗那么简单,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较量,你落后不仅仅是说你技术落后,还会被渲染成你的道路,你的制度不能代表世界前进的方向,意味着全球霸权地位的此消彼长。

核平衡是世界战略平衡,也是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取得基本和平局面的基础,如果单独一个国家的核力量过分强大,那么世界的核平衡也就不复存在,也就意味着弱势一方的阵营要处于强势一方的核讹诈和威慑之下。核武器在冷战时期可不是威慑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随时可能投入作战的武器,要知道当时连炮弹、地雷、火箭弹、防空导弹、反舰导弹都是有些带核弹头的,在苏联的军事战役法则中,核武器不仅是用的,而且是从一开始就要用的。

那个时候,核弹发射的景象并不是不可能的梦境。

对美国执行核突击的能力,这是苏联孜孜以求的能力,何谓核突击,意味着要对对方实现核缴械。何谓第一波次的核突击,着第一波次影响大了,他要准确的命中对手的行政机构、通信中枢、空军基地、核弹基地、核武器阵地、海军基地以及核弹发射井,把能看见的,与对方核能力挂钩的东西,都要确保在第一波次就摧毁掉,这样才能确保敌人的二次反击规模不会很大,甚至是零星的,即便是二次反击能力最强的核潜艇,也需要用本方的核潜艇予以日常性的跟踪,冷战中美苏双方都把攻击核潜艇部署在对方海军基地附近,时刻等候出港的对方战略核潜艇,以完成跟踪任务,一旦战争忽然爆发,就要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战略核潜艇。

你只知道二次核反击能力很重要,但是你可知道争取第一次核打击权力的能力多么重要吗?没有一定的核缴械能力,你敢与发动第一次核打击吗?如果你不敢,而对手敢,你能接受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的扩大核武库成为了最廉价,也是最容易的获取核突击能力以及核优势的办法,你多生产一枚核导弹,对方就必须对等生产多枚导弹,确保战时将其摧毁在发射井内,为了争取这第一波次突击的能力,双方极为卖力,毕竟都是超级大国,谁愿意丧失核突击的主动权呢?丧失了核突击主动权,不就等于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不就使得本方阵营处于战略劣势吗?这是双方的超级大国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只能扩充核武库。

不过随着冷战的进展,扩充核武库不再有效,于是双方又进入了对等裁剪核武器的时期,这才进入了新的阶段。

冷战早已远去,但愿不会重现,核阴影永远不要出现。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冷战时美苏为何要造那么多核弹?

冷战时,美苏各生产万枚左右核弹。有人说,可以毁灭对方多次,引起了广泛的误解。

首先毁灭指的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这么多核弹同时爆炸可以引发核冬天,有辐射的尘埃长时间遮挡阳光,降雨辐射导致农作物不能吃。但是没人能够证实。实际上并不可信。威慑不足够大。

另一种就是直接打击。如果针对大小城镇聚居区,也需要几千颗。按说双方也早就够了,为何还要继续生产呢?

这是因为冷战核竞赛包括三样:核炸弹、轰炸机、截击机。只要我的截击机够多够好,就能抵消你的轰炸机与核炸弹。你的核炸弹没能投放到我的国土,至少没有投放到人口聚居区,那么伤害并不大。只要我的轰炸机突防能力更强,你截击机抵消的数目就很少。

这样,双方要计算被对方抵消之后的轰炸机与核炸弹,仍然还要够用于对方人口聚居区,这样对核弹数量的需求就不断增长了。也就是说,是双方合力把这个需求数量推高的。

除了数量推高,双方还升突防与截击模式,从而发展出高速突防与截击,比如图160与米格25。



还有美国的隐身突防与截击的B2、F22。

当然,赫鲁晓夫提出火箭投送是对的,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拦截。只不过固体洲际导弹还没规模化,苏联就解体了。而这条路线成了主流。借助工程能力,用山中隧道解决导弹的安全性,可以要是避免海军竞赛,保卫国家的安全。

但美国并未放弃拦截计划,反导已经到了很多国家的家门口。为了生存权,大家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银杏智库

当年美国和前苏联军备竞赛,两国造了很多核武器,一个是为了自身的战略需求,一个是为了满足国内的军工利益集团,还有一点也是自身战略需求。

美国那几千颗核弹头瞄准的不止有前苏联,还有别的国家,比如中国……我记得美国有公开大约50年前的核打击计划,北京有好几枚的份量,而且不止北京在内。总得来说美国是按自己需求来的。

说说军工利益集团。在前苏联的国内,军工利益集团是很大的一股力量,在政治局内都长期有一个席位。而军工集团的利益是创造足够的投资、订单和就业,还要保证部队有足够的员额,不然军官岗位数量有限也没升官的空间,也是一个政治任务。主张裁常规军备的领导人往往也会被军工集团和军队联合起来搞下去。

图: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60年代中,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权力基本平衡,勃列日涅夫为了扩大权力,利用自己与军方关系好的基础拉拢军队和军工集团,以获取其支持。所以从60年代中期开始,前苏联不止核武器,连国防建设的目标不再是保卫自己,而是满足利益集团,这是没头的。

图:明显前苏联的核弹头超过美国,尤其是在80年代后前苏联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增速高,保有量超过实际需求。

核武器实际上也是非常昂贵的,一发洲际导弹动不动几千万上亿美元,一个弹头也经常上千万,维持保养成本也非常高昂,光是抗超压的发射井就烧钱无数。

更关键的是,搞一堆核武器其实没什么真正用处,好好日子不过,打核大战?谁敢真的用?俄国有核武器也阻挡不了车臣战争、乌克兰战争、格鲁吉亚战争、叙利亚战争……这些都是用常规武器去打的。我国核导弹部队的规模是在扩张,但总数仍然很低,这是非常理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