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諸城模式案例

乡村振兴的诸城模式案例

鄉村振興的諸城模式案例

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出自諸城、濰坊,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諸城有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諸城市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富民強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創新,相繼創造了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社區化等一系列享譽全省全國的經驗做法,奠定了“諸城模式”形成的基礎。

(1)諸城市改革歷程

1984 年到1987 年,圍繞解決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過程中如何引領農民走向市場這一問題,率先推行商品經濟大合唱,推動農村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以畜牧業、加工業、創匯產業為重點,推行商品經濟基地化、合同化,進激活了農村商品經濟,促進了農、工、商、貿協調發展,形成了多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

從1987 年到1992 年,圍繞破解商品經濟繁榮後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著力推進貿工農一體化,有效解決農副產品產銷脫節矛盾,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新型經濟運行機制,搭建起“小生產”“大市場”對接的橋樑。1990 年,山東省農村工作座談會對諸城貿工農一體化予以肯定和推廣。

黨的十四大之後,圍繞拉長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帶動更多農民走向市場,率先提出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999 年,全國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在諸城召開。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發端於諸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全國起到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從1992 年開始,圍繞增強工業經濟活力、培強做大龍頭企業,探索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四擴一調”改革,“四擴”即擴大股本總額、轉讓銀行貸款擴股、量化新增資產擴股、吸引社會法人資金擴股;“一調”即調整股權結構,擴大股本總量,激發了企業活力,也為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工業基礎。1994 年,諸城市被確定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市)”。1996 年3 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率國家九部委到諸城考察,對改革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黨的十五大將“採取改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寫入報告。

從2007年開始,圍繞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實施“多村一社區”的社區化發展模式,全面推進農村社區化發展,整體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打破原有村莊界限,創新推行了“五四三二”工作模式,建立起以社區為平臺的綜治維穩工作機制、網格化監管服務機制、多元化化解矛盾機制和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形成了科學有效的社區治理體制。2008 年5 月8 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諸城視察,對諸城市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並寄予殷切期望。同年12 月,國家民政部在諸城市召開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經驗交流會議推廣了諸城經驗。2012 年,被中央綜治委確定為全國九個社會管理整體創新典型培育地區之一。

2017 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4.69 億元,是1987 年撤縣建市之初的78.5 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2 億元,是1987年的140.2 倍;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70 元,分別是1987年的40 倍、31 倍。2017 年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第26 位。

(2)“諸城模式”的內涵及特徵。

“諸城模式”是諸城改革開放以來推動農業振興、發展縣域經濟、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創新實踐的概括,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服務為引領,涉及農業和工業、城市及鄉村、政府與市場等多個領域改革發展經驗的統稱。其主要特徵:

——創新是“諸城模式”的關鍵。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重要階段,諸城市都以“敢為天下先”的智慧膽識,爭做改革探路者。

——融合是“諸城模式”的導向。不管農業、工業還是社會管理領域的創新,都緊盯融合發展大格局,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要求是完全相符的。

——統籌是“諸城模式”的手段。諸城市的系列改革不是分割獨立的,而是一個梯次漸進、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這種從農業入手、以產權突破、將社會治理創新作為保障,農業、工業、社會治理梯次展開、系統推進的改革做法,體現了統籌的理念和思維。

——聚焦是“諸城模式”的根本。諸城改革不是單一的就事論事,而是始終著眼縣域經濟發展大局,聚焦關鍵核心,把握問題本質,牽穩抓實“牛鼻子”。每次改革都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飛躍。聚焦農民增收、產業興旺,推行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和農業產業化,讓廣大農民直接從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多收益。每次改革都聚焦政府與市場關係這個關鍵,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充分發揮政府作用,體現了政府在推進改革、引領發展中的大作為。

(3)“諸城模式”對鄉村振興的啟示

“諸城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的要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持續不斷改革創新。立足實際,統籌謀劃,選準突破口,大膽創新,吸收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彙集眾智,推陳出新,豐富濰坊鄉村振興實踐。

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牢牢抓住產業振興不放鬆。把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放在農民增收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發展。注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農村農民融合、農業內部產業融合、城鄉融合,靠融合提高農業效益,帶動農民增收。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經營方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搭建和利用好社區平臺。完善社區規劃,提升檔次標準,拓展服務內容,培育區域特色,使其成為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重要支點。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做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宜居、宜業、宜遊“三宜一體”,社區、園區、景區“三區同建”。

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不懈地推進融合發展。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動人口、土地和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按照“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融合發展”思路,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構建層次清晰、佈局合理、功能協調、多重互補的產城融合城鎮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農村農民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採摘籬園、休閒農莊等農業“新六產”,打造市民旅遊休閒地、農民創業就業地、社會資本投資地。

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高度重視人才建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推進人才振興的要求,著力構建農村“育才、引才、留才、用才”良好環境。靠產業承載人才,堅持產城融合,有計劃地規劃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園區,搭建吸納人才的舞臺。靠政策吸引人才。出臺鼓勵城市人才、城市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見,引導更多的工商資本、人才參與鄉村振興。靠培養拓展人才。加強專業技能人才培訓。靠環境留住人才,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全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把生態環境打造成為鄉村振興吸聚人才的重要“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