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提起看电影,我没进过3d影视城,不太了解那里的豪华和震撼,倒是和农村露天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多少年过去了,对电影的留恋和怀念依然停留在儿时村头的麦场上,记忆里看电影的那种期待和兴奋一直都还在。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赵振超 | 文

看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一块白布制成的屏幕,一对老喇叭,一个电影机,一根电线从村部拉出来就是一个电影院。

就是这样的设备,足以让人兴奋一整天,尤其是满地玩耍的小孩子。那时,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如果家里有了喜事,比如儿子娶媳妇、女儿嫁人、家里添人口、孩子考上中学、母猪下崽等都要放一场电影表示庆贺。

每逢要放电影前,太阳还老高,村里的干部就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在大喇叭里面呼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晚上吃过饭喂过牲口来看电影,两个片子哦!”那声音里充满有鼓动性,好像是谁要不来看一定会后悔一辈子似的。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知道晚上要演电影,快到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着急着赶回家去,老师也特别理解孩子们的心情,离放学时间还早,有的同学就已经准备好了架势,把一只脚放在书桌外面,等着老师一声令下。

“今天晚上村里演电影,老师就不再布置作业了,早点下课。”话音没落,孩子们抓起书包就朝教室门口冲了出去。庄户人家也有目的提前收了工,做饭也会早了点。

没有门票的电影,位置是自己选的

有的孩子为了占到好位置,就先从家里搬个凳子放在银幕前,选好位置,有的图省事,就顺手搬块石头或砖头放在那里。

要是本村放电影我也会催着母亲快点做饭,胡乱吃上几口,赶紧搬着两个椅子跑去占场儿,要赶在大部队到来之前,给父亲和母亲还有姐姐都要占个好位置。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我也有自己的方法,把两把椅子躺着放,这样能多占出好几个位置,等家人都来了再把凳子加进去。

有的孩子等不及吃做好的热饭,回家就把馒头掰成几块,浇上白开水,倒上酱油和醋,再淋上几滴香油,随着油花在碗里慢慢地散开,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一碗香喷喷的“泡馍馍花”就做好了,狼吞虎咽地吞下去,抱着板凳,拉着弟弟妹妹到大队部门口早早等着。

天还没完全黑,本村的、临村人就开始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地搬着小凳子走向放电影处。那时候路上讨论的不是车子、房子,而是东家常西家短的唠嗑,谁家有难处,大家一起想办法真心实意地帮忙。这个时候也是忙碌了一天人们最休闲和开心的一刻。

电影还没开演,银幕前就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来得稍微晚些的,呼着孩子、叫着爹娘,扒拉开密密麻麻的人群,拿手电筒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家人,坐到早已占好的座位上。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这时候的电影场上,呼唤声、打闹声、说话声、尖叫声、口哨声混杂,惹得附近的狗也吠个不停,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真像是炸开了锅,比赶会还热闹。

年龄稍大的老人,动作迟缓,也不愿意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就顺势坐在电影银幕的背面,人少但乐的自在。还有来得更晚的年轻人,胆子大点的,顺势骑在周围农户家的院墙上,站在柴草垛的顶上,还有爬上路边大树叉上,这些地方视野开阔,就不用老在后面看别人的后脑勺了,但现在想来确实有点不安全。

看电影留下都是满满的回忆

天在沸腾的声音中黑了下来,放映员开始对着银幕调试放映机的方位与高度,一束白光照到银幕上,这时候人群中更加热闹起来,有人把头使劲向上挺,有的把手臂使劲挥舞着,有的站起来使劲往上跳着,做各种造型,遮挡着光束,让银幕上出现自己的身影,激动着、兴奋着,乱作一团,直到电影音乐一响起,人群这才渐渐的安静下来。

一般正片之前会有加映片,多是展示祖国新貌的,从小爱科学的,轻工业新产品,农业丰收的等等。记得那时候播放的电影有反映农村提倡新道德、新风尚的《喜盈门》;有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故事《咱们的牛百岁》;有宣扬正义题材的戏曲《卷席筒》;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墙头记》;也有武打片《少林寺》;还有战争题材《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等。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我最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一些经典的动作还经常模仿,舞枪弄棍地在小伙伴面前展示一下,当然,大多时候是图个热闹,因为电影没演多长时间,小孩子们都依偎大人怀里睡着了。

那个时候,放电影的为了省钱,往往会和邻村的放电影的合租影片,放到一半相互交换,可能开始时间不一样,或者路上耽搁了时间,放电影总是出现空挡。

这时人群中开始骚乱了起来,有的跟邻座的讨论讨论剧情,有的赶紧去厕所方便一下,声音有强到弱,直到新的影片再开始才算真正安静下来,最后银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完”字,人们这才恋恋不舍的散去,背着困地实在睁不开眼睛的孩子,夹着板凳回家了,留下一地的砖头与石头。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那时,农村经常停电,电影往往不能按时演完,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形式的去看电影,如果实在劳累,干脆回家睡觉了,免得耽搁明天的农活。而我们小孩子却盼着这样玩耍的机会,好像是夏天到河里洗澡玩耍,冬天到麦田里找来秸秆生火,顺便烧红薯当夜餐。总之,家人知道今晚看电影的事,不会催着自己回家。伴着星星和月亮,顽皮的天性洒满整个村庄的夜晚。

终于在停电和转场中看完电影,村民享用了一道精神大餐后,各自回家,这个时候村子里才算安静了下来,村庄被夜色笼罩着,进入了宁静。

然而这样的电影毕竟很有限,为了看场电影,几个小伙伴都能跑到7、8里地以外的邻村去看。电影放完都很晚了,农村没有路灯,走夜路是经常的,回来的路上,走着走着都瞌睡地不得了,这时大一点的孩子会主动背着年龄小的走一段夜路。有时候路上要路过成片的坟地,尤其是有风吹过坟地沙沙的响声更吓人,好在大家一起拉着手,屏着呼吸快速通过。

现在农村发展很快,虽然仍会有师傅去村里放电影,但是去看的人很少,更没有以前那股热闹劲了。对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是比较贫乏的,没有电视,能看场露天电影在农村来说已是一顿精神大餐,也是最奢华的乡村文化生活。

没进过这样的电影院,你敢说看过电影吗

乡村的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欢乐和期待,留给我们无限美好回忆。更难忘的是那个生我养我的小乡村,养育了我的生命,赋予了我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教会了我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让我能够在离开故乡的每个日子里,为生命充满阳光而拼搏奋斗。

(图片来自网络)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