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部队里面老乡这么少?为了这一点我们奋斗了几千年

讲到中国军队近代以来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时,往往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效完善的征兵体制。经常也会有一些人问,部队里的士兵为何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每年征兵结束后还要大老远的分配到不同部队,各省之间招兵不就行了吗!其实这个真不行,大家知道部队是要共同去执行任务,如果各唱各调、各吹各号,显然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部队里面老乡这么少?为了这一点我们奋斗了几千年

征兵需要的强制力和募兵需要的社会信任,都依附于社会秩序,所以在中央政权还不够强大的古代和近代,权力集中力度不够,组织能力低下,皇权不下乡,底层社会秩序很大程度是地方豪强控制的,国家征兵必须借助他们的力量,所以必须有当地豪强参与才能迅速征兵。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各地的风俗习惯方言也不相同,老百姓对外界很缺乏了解,如果国家派人想绕过地方世家豪族征兵,就根本没人搭理!

三国时期,曹操起家的部队就是他回自己老家招募的,部队很多将领就是自家人,曹姓、夏侯姓都是如此。明治维新后,日军也把某地征召的兵员编入同一个联队,甚至一个师团从军官到士兵都来自一个地方。

根源是从16世纪开始的。当时招募军队的办法是任命一个贵族或者雇佣兵头子做上校,然后让这个上校去自己的家乡招募人,招满一个团的人就算组建一个团,这样士兵自然就都来自同一个地方。

为什么部队里面老乡这么少?为了这一点我们奋斗了几千年

不仅是日本,很多国家都是如此,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缅因州20团,就是由著名的北方军将领,缅因州20团团长张伯伦组建的,他自己本身就是缅因大学的教授,战后还担任过几届缅因州州长,像这种社会地位极高的乡贤才能募集到足够的兵员。英国有英军苏格兰团、格洛斯特郡团等等这些部队名字都是这么来的,这个格洛斯特郡团名气比较大,是一支王牌部队,参加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历经数百次战役战斗,战斗力颇强,该团在1951年临津江战役被中国志愿军以优势兵力团灭。当然现在很多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征招的士兵都编进一支部队,不过部队的名称保留了下来。

打破乡土观念这种社会秩序,要么有社会结构完全不同的现代社会,要么有其他强有力的秩序构建。在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军阀,向来是难以调和的矛盾。民国时国民革命军除具有名义上统一的统帅外,实则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层出不穷,即便是规模十分弱小的民国海军都有着闽、粤、北洋、东北等派系。

这样的军队并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都非常淡薄,其团体的组织和凝聚力,更多地依靠乡土关系进行维系,自然就不要提什么团结作战了,所以国军打仗总会出现需要支援的时候,友军岿然不动的情况。这首“孟良崮上虎贲垮, 千里驰援有天霞。 不是见死不相救, 奈何共军有高达”的打油诗,就是网友们嘲讽国军毫无组织性,根本算不上一支合格的近代军队。

为什么部队里面老乡这么少?为了这一点我们奋斗了几千年

民国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完全消灭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的军阀既有军队,还控制着一方的财税物资,有枪有粮为啥还听中央的指手画脚,日益膨胀的野心也使得军阀之间,地方和中央之间陷入长期内斗内耗。

相比之下,真正打破这种地域军制的还要算工农红军,从建军开始就打破传统的秩序,建立尽可能统一的、标准化的现代军队,有强大的中央统一指挥和强有力的共同理想信念,并拥有相对完整的后勤体系和成熟完善的征兵体系,军队不再是个人谋取权力的工具。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所以中国军队为什么会发生巨变,从落后挨打被迫割地赔款,到军阀会战处处任人欺凌,我们承受了太多军力不如人的磨难,今天这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民军队必将带着民族复兴的目标继续着他们未竟的责任与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