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在前方,只是不能平等地分配

就在一个世纪以前,明尼苏达的电子公司一家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整页的广告列举1000多种电力的好处。

厨师可以用冰柜冷藏冰激淋,用电炉烘烤华夫饼了!帽子制造商可以用电打广告了!纸盒制造商可以使用电动熔胶锅和电风扇了!接下来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变化:装饰彩灯、爆米花机卷发器、暖脚器、按摩机、地毯吸尘器、缝纫机还有温奶器都列在表里!广告里说,“电力将我们的家务活一分为二”。新技术带来的永久好处就是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方便,生活更加美好。新技术将促进社会进步,几乎成了硅谷人人都说的口头禅,所以也无怪谷歌CEO Sundar Pichai也这么想了。

等等,让我稍微解释一下(另外,Pichai的故事很值得一看)。Pichai说的最后一句话最让我感同身受:“我经常对这些小玩意儿着迷,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长远来看,科技更像是一个均衡化的强制保证,尤其是在保证信息对称性方面。当然,互联网时代,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戏剧性地生活在这种变化之中。25年前,出版工作的门槛还很高,只能由出版机构来完成。但现在,许多人都能利用网络来出版任何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吧?)

工具只能拥有人类所赋予的力量

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互联网,还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有严格网络管制的国家。Pichai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突出显示的这句话就取自他曾提到的谷歌想要进一步开发印度市场和拓展业务的目标。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谷歌的高管们对技术大多持乐观态度,虽然程度上会有细微差别。但Pichai的观点却在千篇一律的论调中独树一帜:科技绝对是有好处的。从这句话来看,Honan对Pichai的沟通方式的描述似乎还挺合适的:“虽然说的不是很具体,但的确是承认了有好处”。当然你也可以借此坚定地支持科技发展,不过一般来说,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融合是存在实际危险的。

“科技本身无所谓好坏,”《当我们不能再前进时:数字记忆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的作者Abby Rumsey说道,“科技是一种工具,是人类想法的延伸。工具只能拥有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力量。印刷技术实现了社会公平竞争的说法实在是夸大其词。”

比如说,我们来想一想,不是仅靠古腾堡发明出印刷机就能让更多人有机会阅读,还得靠书本本身的制造成本降低(木质纸浆和纸的降价)。同时Rumsey也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像铁路这样的)电力系统的增强也助力于书本的普及。

Rumsey说,“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书本是用布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也就是说,只有书价便宜的地方识字率才会高一些。在美国的一些地方,比如南方,即使书的数量本身很多,但是奴隶却不能合法地拥有或阅读其中的一本。”

科技的转化经常会承担一些来自社会和文化所带来的压力。例如从前形成的手写习惯的丢失,例如(印刷公司的)裁员,例如不平等。“新科技只为那些能负担得起的社会精英提供了方便。”《社会机器:网上生活的构思》的作者Judith Donath如是说。她说,新科技一旦开始流行,就会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是这与新科技对社会公平的作用却不能同日而语。就像与硅谷获得的大量稳定风投相比,那些其他科技项目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却少得可怜,比如在那些保证用水安全、公共交通、裂解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方面。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教授Andrew Russell说,“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将99%的公众注意力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从现有科技转移到新科技身上,这破坏了社会平等,而且首先降低了人们公平竞争的能力。考虑到这些方面,我不敢苟同Pichai的观点。”

Russell也告诉了我一句William Gibson的名言:“未来已在前方,只是不能平等地分配”。Russell说,“我从来没能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历史事件能够证明每个人能够平等地拥有未来。”他还说,“我们该靠着科技进步来缩小贫富差距?鬼才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