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傳統經濟學排斥經濟週期,邊緣化明斯基,但被大蕭條、次貸危機打了響亮的耳光,不得已姑且承認,由於無法洞悉其中機理,故解釋漏洞百出。一方面看到房價、股票暴漲,就根據MV=PQ與M2/GDP高得出貨幣超發論;另一方面,當房價、股票暴跌,而M2/GDP仍然高,顯然與貨幣超發論相矛盾。

新宏觀指出了傳統經濟學的謬誤所在,合乎邏輯地解釋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凸顯創新經濟理論的威力。

首先是MV=PQ公式應用存在兩大問題:如何確定貨幣流量?如何確定貨幣流速?

傳統經濟學想當然地認為實體經濟中流通貨幣M為M2,這是因為它符合人們表面上的認知,即個人的存款可以自由地從定期變為活期,提現、或轉賬。

但是,這卻是一大錯覺,因為個體觀察到的事實並非全部,它沒有觀察到,個體的存款可以自由流動背後是銀行完成的,它存在一系列限制條件,即表層信息並不等於底層信息。

事實上,根據會計學可知,在資產負債表中,M2主體為存款,它是銀行的負債,是無法流動的,只有資產才能為銀行支配,而銀行資產中大部分又為貸款,只有可回收的貸款才能流通,回收來的貸款表現為現金或超準,因此,實際流通的是現金與超準。

這裡需要區分的一對概念是存款與儲蓄,即有存款不等於有儲蓄,因為存款可能當月花光,並無儲蓄;存款可能是借貸他人的。

另外,有人誤以為一元錢存款一次可以放出超過一元的貸款,只要不超出上限即可,這是對貨幣乘數的極大誤解。事實上,一元存款一次只能放出一元*(1-法定準備金率)的貸款,多次累積的結果才是一元存款/法定準備金率。所謂的貨幣創造,實際為法準之外的基礎貨幣多次流轉的產物,它並沒有使貨幣增加,而是累積了債務。

如果實際流通的是M2,它的數值遠遠大於基礎貨幣、甚至當年GDP,也就是數量充裕得很,那麼,市場應該出現流動性氾濫,而不應該是股市、債市、期市暴跌、錢荒,美國大蕭條時期1萬家銀行倒閉的慘象也不應該發生。商業銀行又何須望眼欲穿地等待央行降準、再貸款?又何必竭力攬存?這些事實,傳統經濟學無言以對。

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第一經濟首席經濟學家認為,現代央行通過基礎債務控制了商行,商行通過現金流控制了企業、居民、國家,由此建立了銀行對經濟的統治。但是,現金流量表的方法論是微觀的,非閉合的,無法窺得經濟運行的概貌,也就無法解釋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新宏觀將貨幣循環加以閉合,形成了公式體系:

月度GDP=M*(1-S*D)^V;

週期總GDP=M/(S*D);

累積債權=M/D;

流動性危機=M/D》M*(1-S*D)^V;

流動性短週期:月度GDP=M*(1-S*D)^V→0;

債務性長週期:M/D→∞。

其中,M為基礎貨幣,S為儲蓄率,D為法定準備金率,V為月度序數。

通過對比月度公式與費雪公式,可見,月度公式聯繫了儲蓄率、準備金率、基礎貨幣,可以考察GDP、債務水平、資產泡沫、流動性變動,更為適合貨幣經濟。

下圖1為累積基礎貨幣100,法定準備金率15%,儲蓄率40%,月度85的累積情形。

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圖1:累積情形

下圖2為累積基礎貨幣100,法定準備金率15%,儲蓄率40%,月度85的歷次情形。

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圖2:歷次情形

對比圖1與圖2可知,累積存款是遞增的,而歷次超準是遞減的,在左端,超準遠大於累積存款,即銀行支付遊刃有餘,表現為流動性氾濫,於是過剩資本鼓吹資產泡沫,股市、大宗急劇暴漲;在右端,累計存款遠大於超準,即銀行支付捉襟見肘,表現為流動性短缺,於是資產泡沫破裂,股市、大宗急劇暴跌,這就是明斯基時刻。當物價低落,債務消滅後,經濟重啟,金融週期復甦。

由於央行創造基礎債務,商行製造衍生債務,因此導致債務積累,其中,淨負債部門為企業部門與政府部門,表現為中鐵總公司,通用汽車、房地產公司高負債,英美歐日國債與日俱增。

有人認為存在兩種流動性,社會M2流動性與銀行超準流動性,但這樣還是矛盾的,即銀行無錢時,社會上的M2還會流動嗎?

問題是,銀行是怎樣以如此小的超準完成如此龐大的M2流轉的呢?其中奧秘在哪?

新宏觀本文具體分析銀行的幾類情形:

一、商業銀行行內週轉。

1、消費

設商業銀行居民為商業銀行的淨債權,企業為商業銀行的淨債務,居民儲蓄直接消費貸款的存貨,那麼,企業就能去債務、商業銀行縮表,整個社會去槓桿,債務危機化解。

比如,企業淨債務10萬億,商行只有0.5萬億的超準,那麼,商業銀行可將儲戶的消費分解,分批次完成,即每消費0.5萬億支付給企業,企業全部用來還貸款,然後再次消費0.5萬億,20次方可完成。這就是現實中表現的個人存款消費,它之所以顯得自由,就在於消費額度小於商業銀行的最大超準,但如果全部儲戶同時消費,那必然會出現額度限制。

2、借貸消費

即儲戶A不消費,由商業銀行借貸給儲戶B消費,比如按揭貸款買房,支付方式同樣是多次完成,這樣企業的淨債務被消除,淨債務轉移給儲戶B。如果儲戶B持續借貸,那麼必然會發生次貸危機。

由於買房是大宗長期支出,一般需要借貸,故M2與房價正相關,因為M2恰為房產的需求方,房產數量恰為房產的供給方,兩者之比當然為房價。這裡的價格決定實質是一定期間內,用於儲蓄的累積超準比上該期間累積房產供給數量。

3、非匹配消費

即消費的並非是貸款戶的存貨,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原有儲戶的債權消失了,新的儲戶來了,貸款戶名稱沒變,但原有貸款極有可能變成壞賬,因為它的存貨無法賣出了。

4、炒股

炒股投資於一級市場,相當於將儲蓄購買了股權,企業拿到IPO後還貸款,企業債務化解,它同樣也是多批次進行。

炒股投資與二級市場,這相當於儲戶A與儲戶B之間打麻將,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只是負債端內部的變化,總額並不變。需要防止的只是瞬間交易量高過商行超準,但這可以通過交易額度來限制。

5、炒房

炒房投資於樓市一級市場,相當於買了房地產公司的存貨,那麼,房地產公司的債務化解。

炒房投資於樓市二級市場,它同樣是儲戶A與儲戶B之間打麻將,形同炒股。

6、借新還舊

商業銀行對貸款戶的審核為信用度,即還款能力,但貸款戶要保持這一能力並不難,它只需要借新還舊就能規避。商業銀行對此也心知肚明,因為銀行可以避免壞賬率陡漲。

由於淨儲蓄的存在,企業與國家部門的淨債務不可避免,它們成為事實上的累積債務承擔者,如果通過限產保價、消滅庫存來實現所謂市場出清,而債權並沒有相應消除,那麼,一旦這些債權湧出,勢必引發擠兌。

由於累積本息越來越高,而超準所支持的流動性越來越低,因此借新還舊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旦銀行拒絕借新,於是規模性的債務危機爆發,經濟陷入蕭條。

借新還舊在貨幣層面形同龐氏融資,但它在實物層面因為能產生實物利潤,因此,它還是有貢獻的,之所以處此困局,原因在於央行發行的債務貨幣與淨儲蓄帶來的衍生債務,出路並不是消滅這些生產力,而是變革貨幣銀行制度。

明斯基時刻與金融週期

二、商業銀行行外週轉。

1、轉賬

它包括理財、購買基金、資產管理、餘額寶支付等。

由於轉賬至行外,導致貨幣循環的非閉合,商業銀行的支付風險即刻暴露,於是它必然要追蹤貨幣流向哪裡?然後再向其拆借,這就是銀行間借貸,需要支付利息,監測指標為shibor。

為了避免這一窘況的發生,央行要求資產管理方不能脫離商業銀行,即無資金池、第三方託管,實質為商業銀行託管,以及券商銀行在商業銀行開戶,餘額寶歸於銀行體系內管理。

2、提現

提現也讓多批次週轉的手法失靈,其實質為M2要求瞬時一次性流通,比如在春節,人們習慣於大額提現,此刻,商業銀行不得已要求央行特別降准以應付局面,同時,商業銀行為了避免行外週轉而陷入困境,紛紛加大了攬存力度。

另外,M2已經超過了當年GDP,這就是說,M2一年流通速度小於1,M1也不過2,這顯然與現實不符,因為人們每月都能領到工資,一年高達12次。

這就說明了實際流通的不是M2、M1,而是超準與M0。

這些累積的M2實際表達的是過去貨幣投入的成本,它在中國形成了過百億人民幣的企業債務,在美國形成了45萬億美元的股權,在日本形成了一千萬億日元的國債,它們要求一次性流轉、變現,但實際貨幣流通量——超準與MO卻與之相差甚遠,於是現金流斷了,股市、債市、期市、樓市崩了,明斯基時刻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