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興城之首山

首山位於興城市東北2.5公里處,介於興城古城與興城海濱之間。因三峰並立、狀若人首而得名,又名“三首山”。“三首雲冠”是興城八景之一。山勢陡峭,怪石嶙峋,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為遊人所傾慕。首山中峰頂部築有古烽火臺,東南坡有瀑布,名 “三道懸流”。西北麓建有“朝陽宮”道家寺院,掩映在奇松怪石叢中。

印象興城之首山

首山山門

首山海拔329.7米,地勢險要,扼守遼西走廊通道,是屹立古城東北的天然屏障,欲守古城,必扼首山。因此,首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的“寧錦大捷”,首山就是主戰場。其主峰上保存著明朝時修築的烽火臺一座,直徑13米,高7米,雄居山巔,是古代傳報軍情的設施。此臺為明代所建,青磚砌就。登臺遠眺,興城風光盡收眼底。西可鳥瞰古城全貌。東可縱觀大海,使人心曠神怡。山中植被茂密,林木蔥蔥,百鳥爭鳴,谷幽峰秀,是旅遊觀光之勝地,現已被定為國家森林公園。

印象興城之首山

三首雲冠

首山俊美多姿,遠望象一位仰臥著的少女,渾身都充滿了秀氣。每當輕雲落靄繚繞雲峰時,就會出現“三首雲冠”佳景。雲霧漫漫似白紗飄飄然然,若有若無,峰巒時隱時現,分外妖嬈,就象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古人曾給她起個響亮的名字——“三首雲冠”,並定為興城八景之首。“三首雲冠”、“三首懸流”、“朝霞賞春”,古時列入興城八景,“美人臥睡”、“雄師望城”天然成趣。站在遠處觀望,逸興閣、望海亭、半斜亭、噴泉、望海塔,亭臺樓閣與山門甬道、奇松、怪石相交輝映,亭、臺、樓、閣分佈有致。攀山者可穿青松、步石巖、登墩臺、看日出、觀滄海、能一覽“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的瑰麗景色。登了峰頂,俯瞰西坡,怪石嶙峋,早年依坡就勢栽植的青松翠柏已蔚然成林。遠看那非常鮮明的五角星形的青松林帶,像嵌掛在山間的綠色的偌大的翡翠,拔萃於綠叢之中,擢秀於青峰之上,真乃:“松拋山面重重翠,雲峰青插碧雲天。”在首山的山門上,刻有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題寫的一副楹聯:“一山鎖霧披堅甲,三冠連雲隱幽情。”其中的“一山”指首山。鎖霧,煙雲籠罩。三冠,即“三首雲冠”,舊時興城八景之一。

印象興城之首山

首山亭臺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首山烽火臺雄踞於首山主峰峰頂,是明朝守衛遼東軍隊為防衛蒙古、後金等外敵入侵而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印象興城之首山

首山風光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首山三個山峰上都設有烽火臺,。南北兩峰的烽火臺早已毀於戰亂,主峰烽火臺雖得以保存,但由於年久失修,多處出現坍塌。我們現在看到的烽火臺是2000年由興城市四家村企業集團出資復建的。

印象興城之首山

烽火臺

首山烽火臺為實心建築,臺高8.5米,直徑13.9米,外牆為花崗岩條石和青磚砌築而成,上有女兒牆(垛口)。烽火臺頂端原有供士兵瞭哨的尖頂鋪房,憑藉軟梯上下。遇有緊急情況,晝放狼煙,夜放烽火以傳遞軍情。

近幾年,在首山東北坡相繼發現明代軍壘、營房、蓄水池、馬圈等遺址,加上烽火臺,構成裡一個完整的古代軍事通訊防禦體系。在明朝政權與蒙古兀良哈部、後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無數次戰役中,烽火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印象興城之首山

三峰春色

現在,烽火臺已成為興城首山上的一處重要景觀,2016年春節前,興城市政府又沿烽火臺外圍輪廓裝飾了彩燈,也將人們也能看見烽火臺的雄姿。

印象興城之首山

首山山門

首山山門及廣場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院設計,於2013年5月動工興建。2014年7月竣工。總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廣場和停車場兩部分。山門牌坊採用四柱三間廡殿式高架仿古結構,嵌以深藍色琉璃瓦頂,白色的方形四柱,與首山、樹林的自然本色非常和諧。

印象興城之首山

首山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