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東方六國的舊貴族為何不像反抗項羽一樣反抗劉邦?

看透事實真相


劉邦建立西漢時,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勢力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有點想法和具備一定勢力的,要麼被清洗除掉了,要麼歸順劉邦。

01

楚國貴族首先響應起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面對強大的秦王朝,原有東方六國的貴族勢力,只好玩潛伏,暫時保持低調。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所有有點實力和想法的貴族遺老遺少,如雨後春筍,一股腦兒全部冒了出來,開始了復辟的征程。膽大點的自立為王,膽小的攀龍附驥。剩下的只是那些陶醉在“祖上也曾經闊過”的滿足之中。沒有了想法,也就沒有了對抗。

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秦末起義首先在楚國爆發,最為活躍的也是在楚國。起義不久,陳勝就在佔領的陳郡稱王,號為“張楚”。史記沒有更詳細的記載陳勝的身份,只說替人耕種,但能夠說出“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不太像一般人。是否是貴族後裔不好說,起碼是代表了不甘寂寞的草莽英雄勢力。


陳勝派部將葛嬰進攻東城,遇到楚國後裔襄強,為求得正統,就立他為楚王。等聽說陳勝已經自立為王,就把襄強給殺了。葛嬰回來,就被陳勝殺掉。

另一位首義的發動者吳廣,儘管也是個屯長,但從他給陳勝出的主意,以及對秦朝政治信息掌握和對時局的判斷來看,在信息閉塞、傳播很慢的秦末,這樣的人物,絕不是簡單的基層百姓,一定也是有背景的。他被陳勝封為假王,也就是代理王。在攻打滎陽時,被將軍田臧假託陳勝的名義殺死。

田臧因為滎陽久攻不下就殺了吳廣,陳勝反而提升他為上將。不久在敖倉與秦軍交戰時,田臧戰敗身亡。

陳勝自立為王六個月後,因為戰敗,被其車伕莊賈殺死。將領秦嘉就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

鄱陽湖盜賊當陽君黥布(英布)得知陳勝已死,就率兵攻佔了陳郡,恢復陳為楚都。此時,楚國貴族項梁、項羽起兵,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

項梁就以秦嘉背叛陳勝的名義率軍攻打他,將秦嘉、景駒殺死,控制了他的軍隊。

秦朝還沒有消滅,自己人先幹上了。

項梁死後,項羽就把上將宋義給殺了,自己掌管了叔父項梁的軍隊,義帝熊心也只得接受這個現實。楚國這檔子事,基本就差不多了,該出頭的都出來了。

02

趙、燕、魏貴族起兵反秦

陳勝稱王后不久,就派武臣、張耳、陳餘率領三千人進攻趙地。沿途不斷有人加入,不甘寂寞,也想分一杯羹的人都採取行動了,很快就發展到了數萬人。攻下邯鄲,武臣就自立為趙王,命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

武臣派遣趙國上谷小吏韓廣進攻燕國。一到燕國,燕國的貴族豪傑就勸他自立為燕王,韓廣也就勉強從了。

陳勝派遣將領周市向北進攻,到達魏地,想立魏國貴族寧陵君咎為王。咎當時正在陳勝處,不能去魏。陳勝就想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接受,反覆五次,最終以咎為魏王。

這樣,趙、燕、魏三國也都有了自己的國王,各種勢力也相繼起事,尋找各自的靠山,刷一下存在感。

03

齊國王族混戰

陳勝派遣周市向北進攻,到了狄縣。狄縣人田儋殺死縣令,就自立為齊王。田儋本是齊國王族,秦滅齊之後,田儋就同他的堂弟田榮、田橫遷徙到了狄縣,在當地很有威望,此時,趁機起事,參與反秦的戰爭。

後來,田儋與秦朝大將章邯在臨濟城下交戰,與周市一起被打敗戰死。

田榮初為齊王田儋的相國,田儋死後成為齊王,後來起兵反抗項羽,被殺死。

田橫就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與項羽對抗。由於劉邦趁機進攻項羽都城彭城,項羽撤兵。

楚漢戰爭爆發後,劉邦派遣酈食其遊說田廣、田橫。因為韓信乘機進攻齊國,田橫大怒,就把酈食其烹殺。田廣及將軍田既、田吸等都被韓信殺死,後來田橫自殺,韓信求劉邦封為假齊王。劉邦不得已,很不情願的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分封諸侯王時,由於田廣的對抗,就沒有把他封為齊王。就把田市封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田氏諸王同時還相互殘殺,最後被項羽、韓信分別消滅。

04

韓國貴族

其他各國都有了新國王,就剩下韓國一家。

張良看不下去了,就建議項梁立衡陽君韓成為韓王。張良為韓申徒,帶領一千多人,攻打秦軍佔據的韓地。奪得了幾座城池,但沒有守住。

劉邦到達韓地,張良就投靠了劉邦。在攻打陽城時遇到韓襄王庶孫信,這就是後來的韓王信,被封為將軍。

項梁死後,韓王成投奔楚懷王。項羽分封諸侯王后,諸侯各自回國。項羽以“韓王成無軍功”“張良投奔劉邦”為由,不讓韓王成歸國,帶到彭城,將其廢為侯,之後又將其殺死。

05

項羽分封的其他諸侯王

不僅原來六國都恢復了諸侯王,在消滅秦朝之後,項羽經過楚懷王同意,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

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在這十八位諸侯王中,除了劉邦、韓信等一些草莽英雄及章邯等關中三秦王之外,基本都是原來東方六國的貴族勢力。勢力較大的被封為王,實力較小的,就依附各諸侯混飯吃了。

總之,六國的貴族勢力,基本都登場露面了。

經過四年的秦末起義和隨後進行的四年楚漢戰爭,原來東方六國貴族,最終留下來的,都成為了漢朝劉邦所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其餘有想法、有點勢力的,都基本被消滅掉了。

當然了,這些貴族勢力,並非完全是劉邦集團所消滅,但最終受益的無疑是劉邦。

前202年,韓信等異姓諸侯王,共同推舉劉邦為皇帝,漢朝建立。

06

異姓諸侯王的崛起取代了六國貴族勢力

六國貴族是借秦末起義趁勢反彈,要麼自立為王,要麼依附大腿尋找存在感。在推翻秦朝統治之後,形成了十八諸侯王割據的基本格局,各自佔據了自己的地盤,擁有了勢力範圍。

項羽分封以後,各諸侯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項羽自以為勢力最大,對各諸侯發號施令。但各諸侯並沒有把項羽作為天下的公主,很快就開始反叛。首先是齊、趙的叛亂。項羽前往征討,還沒有擺平齊國,劉邦就攻佔了項羽的老巢彭城。

在劉邦得意忘形之時,項羽率領騎兵殺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劉邦拋下老婆孩子逃跑,楚漢戰爭徹底爆發。

在劉邦、項羽對抗的同時,各諸侯王趁機渾水摸魚,搶佔地盤,相互攻伐。經過這場混戰,劉邦不僅消滅了項羽,而且消滅了不歸附的諸侯勢力,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期間,常山王張耳(後為趙王)、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九江王英布(後為淮南王)等四位項羽所封的諸侯王歸附劉邦,其餘都戰死或被消滅。

劉邦為了換取各路重要將領的支持,又封了齊王韓信(後為楚王)、梁王彭越,韓王信、閩越王亡諸四人為王。

除了韓信出身平民之外,彭越更像一個隱士,韓王信是韓國貴族,亡諸是越王勾踐的後人。

這八位異姓諸侯王的崛起,基本上代表了原有六國貴族的主要勢力。其他貴族勢力已經非常微弱,在漢朝建立之初,就沒有足夠的實力,像對抗項羽那樣來對抗劉邦。

再就是,在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原有的六國貴族勢力,多是依附這些諸侯王起事,其影響力大多被這些異姓諸侯王所掩蓋,感覺似乎不是那麼強烈,存在感較低。

總而言之,六國貴族勢力多在秦末起義和楚漢戰爭中被消滅和分化瓦解,剩餘的勢力,在漢朝建立之後,多是依附異姓諸侯王叛亂。因此,他們就不像對抗項羽那樣來對抗劉邦。



豹眼看歷史


大局已定,六國貴族已經摺騰不起來了。

秦朝滅亡時,六國貴族實力還是很強的,不強項羽也不會行分封之法,一次性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包括他自己)

項羽分封后,他就變成了關東六國舊貴族的代理人。而劉邦則是屌絲代言人,沒多少貴族搭理他。不過項羽這個代理人做的很不合格,也很不得人心。就在分封不久後,他就跟六國舊貴族鬧掰了。

首先,他廢了韓王成,吞併韓國。跟整個韓國全鬧掰了。

後來,他又殺了義帝,得罪了不少楚國的舊貴族。

再後來,他挑動各地貴族內鬥,妄圖坐收漁翁之利。比如他挑動齊國內戰。

然而,項羽這一系列動作鬧得太大,他本想落網捕魚,可漁網還沒準備好,齊國的田榮就跟他鬧掰了。

齊楚鬧掰之後,劉邦趁勢進吞三秦,天下諸侯蜂動。大批六國貴族投了劉邦。項羽此時手忙腳亂,才明白自己的分封佈局原來如此不堪一擊。

不過,項羽就是項羽。一個彭城之戰就打得劉邦丟盔棄甲,再度挽回了頹勢。

再之後,楚漢之爭開始拉鋸戰,跟項羽不合的六國舊貴族,比如張良的人就死心塌地跟了劉邦;而瞧不起劉邦的,比如魏國、趙國後裔就繼續跟著項羽對付劉邦。

最後,楚漢戰爭結束,跟著項羽混的六國舊貴族死的死,逃的逃,不再成規模。

取他們而代之的則是屌絲出身的七個西漢異姓王:韓信、英布、彭越、臧荼、吳芮、張耳和盧綰。以及一箇舊貴族出身的韓王信。



劉邦取代項羽當了盟主,他自然就要重複項羽的政策,開始削藩。

經過七年的削藩,最後除了長沙王吳芮因勢小不構成威脅而得以保存外,其餘七個異姓王全部被削滅。

劉邦削滅異姓王后,包括後來的呂后,都是實施了雙管齊下的策略:即一方面將六國貴族遷移到關中,既為充實關中人口,也為了將六國舊貴族在關東的勢力連根拔除;另一方面往關東分封劉姓諸侯王,讓劉姓諸侯王取代六國舊貴族統治關東民眾。

這兩招具體落實後,天下的大勢基本就定下來了,六國貴族在關東再無影響力,取他們代之的變成了一群劉姓諸侯王。而他們則在關中落戶生根。比如東漢初年名將馬援就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後,他祖籍三晉。但因為劉邦的移民政策,他的祖先就搬到了關中的扶風郡,成了關中大族。


漢文帝繼位後,政策基本不變,統治關東的依然是劉姓諸侯王。最後到了景帝時期,關東地區就徹底改姓劉了。

當然了,劉姓諸侯王取代六國舊貴族和異姓諸侯王在本質上也沒什麼變化。當關東本地勢力與劉姓諸侯王逐漸同化後,就形成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的局面。

總的來說,秦漢之際的混戰,如同一場政治大洗牌。關東貴族由於站錯了隊,在混戰當中死傷慘重,最後被主要以平民出身的西漢異姓諸侯王所取代。當劉邦剿滅了異姓諸侯王后,劉姓諸侯王又取而代之,成為關東新的統治者。

最後,劉姓諸侯王與關東本地勢力同化,反叛朝廷,被漢廷以武力加推恩令的策略逐一的被消滅。取他們而代之的,則是一群后來影響中國幾百年的豪族(士族)群體。


Mer86


在秦末大起後爆發後,以前被秦所滅的東方六國一一復國。六國的舊貴族肯定是希望回到戰國那樣分封而治的時代,不過歷史的發展卻沒有開倒車。那麼,這些舊貴族在歷史大潮中,做了什麼選擇,又何去何從呢?

第一,復活的六國

在秦末大起義中,有不少義軍首領紛紛擁立六國後裔,楚、齊、魏、趙、韓、燕六個國家均復國。其中有五個國家擁舊王室後裔或貴族,包括楚王熊心、趙王趙歇、魏王魏豹、韓王韓成、齊王田市。六國中只有燕王韓廣,不是燕國的王室或貴族。


秦國滅亡後,項羽主持分封事宜,有意打壓這些舊貴族勢力。

楚懷王被項羽趕到江南,架空了;魏王的魏國被項羽獨佔,魏豹改封西魏王;趙王的趙國改封給趙國宰相張耳,趙歇被趕到代國;齊國的地盤改封給齊國將領田都,田市被趕到膠東;燕國的地盤改封給燕國將領臧荼,韓廣被趕到遼東。

項羽的做法,引發六國的強烈不滿,特別是齊國。故而在反項羽的戰爭上,齊國是急先鋒。

第二,齊國田氏的結局

在復活的六國裡,真正靠自己的力量復國的,只有齊國。在齊國復國過程中,齊國宰相田榮功勞最大。

在六國裡,項羽最憚忌齊國,因此他搞了一個分裂齊國的手段。把齊國分割為三個諸侯國,分屬三個王: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而功勞最大的田榮反而沒有分封。此舉令田榮勃然大怒,索性把田市抓起來殺死,又發兵攻打田都與田安,結果田都被趕跑了,田安被殺死了。田榮乾脆自立為齊王,跟項羽對著幹。

後來,田榮在與項羽的戰爭中被殺,弟弟田橫收拾殘兵敗將數萬人,擁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繼續抵抗項羽的西楚兵團。

後來,齊國被韓信所滅。西漢開國後,逃到海島上的田橫不想投降漢室,最終自殺。

第三,楚懷王、魏王、趙王的結局

由於燕國不是舊貴族掌握,這裡我就不說了。

秦滅亡後,項羽把楚懷王趕到江南,扔給他一個“義帝”的稱號。後來項羽與田榮的戰爭爆發,整個中國又開始新一輪的內戰。項羽認為楚懷王的存在是個威脅,儘管楚懷王無權無勢,但在秦滅起義時名義上是各路諸侯的元首,甚至也算是項羽與劉邦的領導。因此,項羽決定斬草除根,派人處死楚懷王。

再來說說魏王魏豹。項羽分封諸侯,把魏豹改封為西魏王。劉邦出關中後,擊破並收降魏豹。然而,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殺得大敗,魏豹見風使舵,叛漢歸楚。後來,劉邦派韓信擊魏,韓信採取聲東擊西之計,大破魏師,並生擒魏豹。

再說說趙王趙歇。趙歇先是被項羽改立為代王,他對這個結果十分不滿。同時對項羽嚴重不滿的軍閥陳餘遂向田榮借兵,幫助趙歇恢復趙國。趙歇因此又成為趙王,他很感激除餘,便封陳餘為代王。出於對項羽的痛恨,趙歇、陳餘曾歸附劉邦,參加對項羽的戰爭。彭城之戰慘敗後,趙、代兩國便脫離劉邦,割據一方。後來,韓信在井陘之戰中大破趙、代兵團,斬殺陳餘,俘虜趙王趙歇。

第四,韓王信的結局

題目問說:“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東方六國的舊貴族為何不像反抗項羽一樣反抗劉邦?”

我前面已經做了解答,東方六國實際上只復活五國,另一個燕國雖然重建,跟原來的燕國沒半點關係。在復活的五國裡,楚、齊、趙、魏四國君主的結局,我都說了,都被消滅了,國家也不存在了。

劉邦消滅項羽後,保存下來的只有韓國。韓王名叫韓信,但此韓信非大家熟悉彼韓信。西漢初是有兩個韓信,為了區別起見,我們把韓王韓信稱為韓王信。韓王信是西漢初期剩下來的七個異姓諸侯之一,他是故韓王后裔。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南侵,韓王信首當其衝。韓王信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一方面緊急向中央政府求援,另一方面派人與冒頓單于談判。劉邦懷疑韓王信有叛反的企圖,派人前往面責,韓王信惶恐不安,權衡利弊後,索性斬殺劉邦派來的使者,打開城門,投降匈奴。後來他多次引南犯漢,在公元前196年南犯時,為漢軍所殺。


君山話史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劉邦全方位崛起的時候,所謂的東方六國的舊貴族,早已經煙消雲滅,他們手中的權力和能夠做的事情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亂世之後的太平盛世下,能夠保存自己現有的權力,不受到損失,就已經是天大的能耐和地大的本事了。

事件回顧

出生於公元前256年的劉邦,實際上和秦始皇的年齡相差不大,只不過秦始皇的壽命比較短,劉邦比較能活罷了。

而在之後的趁亂起義,也是被迫的,因為劉邦根本無法完成皇帝所下派的任務,而完成不了下派任務,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死亡,可惜的是劉邦不走尋常路,他從另一方面看到了生的契機,那就是逆天改命。

劉邦豎起旗幟了,從最開始的一無所有瞬間變成了負債累累,因為豎起旗幟是需要資本的,沒有一定的錢財銀兩,所有的豎起旗幟都是空話,就這樣劉邦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直到遇見了極為優秀的小夥伴。

當然,劉邦起義成功最主要的一點還是依託韓信的力量,畢竟沒有一位優秀的將領和教材的話,一切都是扯淡,可惜的是韓信的發展慢慢不受自己的控制,成了一個長大的白眼狼,並且對自己有了危險。

這一切都是後話,最起碼現在的劉邦過得很好,天下只有項羽能夠與自己爭奪皇位。

不經意之間,鴻門宴已經過去,劉邦也通過諸多計謀,十面楚歌埋伏項羽,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曉得,那就是劉邦重新構建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我們稱之為漢王朝。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東方六國的舊貴族不像之前反抗項羽那樣反抗劉邦,也不像反抗秦王朝那樣反抗劉邦呢?

當我們翻開史書去分析一下,就不難得出:哪有什麼東方六國,在項羽的消磨之下,東方六國早已經化成了灰,分散出諸多的小地主和小富豪,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秦始皇對東方六國尚且有一定的容忍度,可是項羽對於所有的反抗力量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碾壓。

從這個角度來看,項羽更像是給劉邦打下手的一個小弟,替劉邦解決了很多困難和麻煩。

在此之外還有一點,幾乎所有人都會忽視。

我們先講一個小故事,當一個瘦弱的小孩,一直被一個強壯的小孩欺負時,必然會對那個強壯的小孩心生憤恨,而一個大人一腳把那個強壯的小孩踢走,並且對瘦弱的小孩說:從現在開始你跟著我走,再也沒有人欺負你,那麼這個瘦弱的小孩就不會對這個大人有任何反感之心。

通過類比不難發現劉邦就是這個大人,而項羽和之前的秦王朝就是那個強壯的小孩,此時的東方六國、一些貴族或者世家大族,只希望有一個平穩安定的環境來讓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生活下去不再飽受戰亂。

所以綜合這一切為劉邦一統天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當然對於那些始終不聽話的小孩,劉邦和項羽的政策是一樣的,那就是全方位碾壓。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項羽進入關中之後,分封十八路諸侯,結果不到一年,天下大亂,群雄再次陷入紛爭。劉邦垓下之戰擊敗項羽之後,依然先後分封了八位異姓諸侯王,雖然也有叛亂,但是這些諸侯王和東方舊貴族卻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劉邦開創並穩固了延續數百年的漢室江山。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而一直擁有較大影響力的東方六國舊貴族又為何如此安靜呢?

形似而神不似

雖然看起來,項羽和劉邦都是一戰而定天下隨後開始分封。項羽是鉅鹿之戰後進入關中,隨後分封十八路諸侯;而劉邦則是垓下一戰消滅西楚霸王項羽,隨後稱帝建漢。但是在稱帝的同時他仍然先後分封了八位異姓諸侯王。但是仔細分析他們稱霸或者稱帝的前後狀況,其實兩者還是有較大的不同。

  • 項羽是霸主,而劉邦是帝王:這不是單純的稱呼不同,而是他們實力的真實體現。項羽在鉅鹿之戰後率領諸侯聯軍進入關中,雖然實力雄厚,主持天下分封,號稱西楚霸王。但是本質上,我們可以把他看做楚國主力率領諸侯聯軍合縱攻秦成功。項羽手中的軍隊雖然號稱精銳,但是無論軍隊數量、實力和控制地盤等等都不能說佔據絕對優勢。他的主導權更多的是靠鉅鹿之戰帶來的“威”和山東六國舊貴族的支持罷了。而劉邦在垓下之戰後,我們可以把他看做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弱化版,因為劉邦的迅速崛起與他佔據關中併成功繼承了秦國或者秦朝的“遺產”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有人把劉邦的漢軍稱之為“復活的秦軍”。所以劉邦在垓下之後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秦國率領部分諸侯聯軍對其餘山東六國進行的征服。因此劉邦能夠稱帝並主持分封就因為他完全是憑手中已經掌握的實力稱帝,或者至少是秦國統一前面對山東六國立於不敗之地。

  • 再看兩人在決定天下的關鍵一戰的實力對比:鉅鹿之戰我們或許只記住了項羽的破釜沉舟和蓋世武勇,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其實項羽當時的兵力並不多,而且我們可以從史書中看到當時諸侯各國的援軍卻非常多,這些軍隊後來加入項羽的部隊才使項羽組織起龐大的諸侯聯軍,但是這些人後來要麼迴歸各自的母國,要麼就成為了一方諸侯。項羽的真正實力其實沒有絕對優勢,這從後來他與齊國的戰爭中就可以看出,而且當時反秦的另一支較強軍隊——劉邦的漢軍,根本不是項羽能夠直接控制的。反觀劉邦在垓下之戰中雖然也有英布、彭越這樣的實力派諸侯助戰,但是最關鍵的助力還是當時的齊王韓信(後來的楚王和淮陰侯),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韓信率領不是齊軍也不是楚軍,而是貨真價實的漢軍。也就是說這支部隊真正的背後老闆是劉邦本人,所以戰後劉邦馬上就解除了韓信的兵權,重新控制了這支軍隊,而韓信根本沒有能力反抗。由此可知,劉邦本人率領的漢軍加上韓信率領的漢軍足以碾壓其他諸侯。

實力已大不如前

山東六國舊貴族勢力雖然歷經戰國數百年經營根深蒂固,但是架不住在短短几十年時間了裡歷經多次打擊和洗牌,實質上已經實力大不如前。

  • 第一次打擊:從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這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勢力遭遇了一次巨大打擊,他們不得不臣服與強大的秦國和秦軍。

  • 第二次洗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除了著名的書同文、車同軌和焚書坑儒等政策外,還有一個強迫遷移六國舊貴族勢力十二萬戶到咸陽居住。這就是秦始皇為打擊盤踞山東六國多年的舊貴族勢力的一次洗牌。

  • 第二次打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山東六國舊貴族勢力開始蠢蠢欲動。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為這些舊貴族勢力提供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各地豪強紛紛開始舉起反秦大旗,但是秦朝在滅亡之前,曾經一度有希望撲滅這些舊貴族勢力的起義,因為在鉅鹿之戰前,秦朝的局勢已經開始好轉,秦軍在章邯的率領下又一次對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勢力進行了一番打擊,只不過後來楚國的舊貴族中出了個項羽,秦朝才土崩瓦解。

  • 第二次洗牌:這一次的洗牌就是項羽進行的分封。雖然項羽出身楚國舊貴族,但是他的分封中缺乏戰略眼光,他根據個人好惡對山東六國舊貴族實力又進行了一次洗牌,其中一部分舊貴族勢力又在此次洗牌中被削弱。

  • 第三次打擊:楚漢戰爭中的焦點雖然是項羽和劉邦的交鋒。但是不要忘記了,十八路諸侯和山東舊貴族勢力幾乎都捲入了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戰爭,而且劉邦還派遣韓信作為偏師開闢第二戰場,將魏、趙、齊等國都打擊了一遍,韓信的這支軍隊也再一次沉重打擊了山東舊貴族勢力。

到劉邦建立漢朝的公元前202年,山東舊貴族勢力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歷經多次打擊和清洗,實際上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他們要面對的是繼承了秦國“遺產”而且絕對實力要強大許多的劉邦的漢軍。

劉邦的策略更為靈活有效

因為劉邦已經擁有了較強的實力,而山東六國舊貴族的實力也已大不如前,因此這些舊貴族們當然要消停不少。但是劉邦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人物,他並沒有掉以輕心,相反他和他繼承者們一直高度重視如何控制山東六國以及打壓和控制山東六國舊貴族勢力。

  • 穩步推進“削藩”:雖然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已經不少是出生草莽了,但是不可否認他們背後依然有山東六國舊貴族的影子。而且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存在也的確讓劉邦寢食難安,所以劉邦登基不久就開始逐步開展“削藩”。這些消滅異姓諸侯王的行動實質上又對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勢力進行了一番打擊。

  • 分封同姓諸侯王加強控制:出身草莽的劉邦,儘管沒有多少出色的親屬能夠作為獨當一面的諸侯王,但是劉邦依舊把兄弟、兒子甚至同宗的兄弟都分封出去,鎮守山東六國,防止舊貴族勢力死灰復燃。這可以從當初他分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的歷史記載中就看出。因此在漢朝初期這些同姓諸侯王也的確起到了壓制舊貴族勢力,穩定漢室江山的作用。

  • 繼承人執政政策穩定有延續性:雖然漢初仍然有一些內部動亂,但是自從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之後,西漢內部大的戰事基本沒有,直到漢景帝初年的七國之亂,但也很快平定。劉邦之後的繼承人基本都延續“黃老無為”和“休養生息”的國策,因此國內局勢開始趨於穩定,而安定和平的生活對於當時飽受戰亂的人們來說誘惑力要大的多,因此山東六國舊貴族更加難以發動群眾,這對山東六國的舊貴族勢力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 而且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到漢武帝的遷徙豪強到茂陵,西漢王朝一直非常重視利用強迫遷徙豪強的方式來抑制和打擊豪強勢力,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山東六國舊貴族勢力的遺存,在穩定的社會大局下,這些舊貴族勢力被逐步分化瓦解,最終失去與中央政權抗衡的實力。


圍爐品茗人


關東六國,在秦昭襄王末年之時,已經衰敗不堪。在短短的幾十年,關東六國被屠了兩波:一波是被秦國,一波是被項羽和韓信。

秦國滅六國,六國王室貴族,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等到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時,關東六國的王室貴族,幾乎所剩無幾,只有少數的一些人流落民間。

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之後,關東六國興起了復國運動,一時間各地出現了許多王。但是,這些大都是被部下擁立的,除了楚王,很多都不是正宗的六國王室,很多都是武將被擁立的。

這些被擁立的王,最初的目的就是藉助六國之名來反秦的。他們各自劃地而治,並不團結,甚至眼睜睜看著陳勝、吳廣被章邯擊敗都不支援。

當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主力決戰時,他們都作壁上觀,等到項羽滅了章邯主力,他們又紛紛投到項羽一方。項羽不久之後,就殺了自己立的楚懷王。不滿項羽武力壓迫的各王,又開始了搖擺不定,部分轉投劉邦一方。

之後,楚漢之爭,被擁立的各王,或被韓信擒獲,或被殺,如秋風中的落葉一般零落。

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對於尚存的六國舊貴族,採用了安撫的辦法,賜他們姓劉,給他們封地。其實,這是一種很有政治頭腦的懷柔政策,六國舊貴族,漸漸忘了自己的故國,安心地開始做大漢子民。


平凡人讀史記


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東方六國舊貴族已經被高官厚祿"收買"而作了漢臣。他們沒法反抗,也聚合不成力量,怎麼反抗。


劉邦佔關中為根據地,建都洛陽又遷長安。實際上就是秦國的繼.。這樣,六國才有六國之說。

楚國,被劉姓化了,沒有姓項的了。劉姓是不可以反抗自己的恩人的。

齊國,是兒子劉肥的,原來的田姓,田橫自殺了,後人無主,沒頭兒誰敢出頭?

韓國,早就從地圖上抺平了,韓王信叛國被殺,不會留後人的。

趙國,先武臣,後趙歇,再了張耳父子,早就把趙國貴族給淡化消滅了


魏國,就不說,魏王的妃子成了劉邦的美人,一幸之後,成了大漢天子,魏國後人是大漢舅家,有舅舅反對外甥的沒得?沒有吧。

燕國,秦末換外姓,不再姓姬。韓廣自立,之後是臧荼,之後是盧綰,後三個不與貴族沾邊。燕國沒有貴族了。後來是劉,呂……

由此可見,人都沒得,反抗什麼?漢高祖劉邦在當時,至少沒有殘酷壓迫全漢朝民眾,也就沒人出來反抗劉邦。再說,這些貴族(如果有的話),也只是"撿漏",劫取果實的膽小鬼。


劉一千五


歷史上有很多被稱為英雄的人物,他們大多有著十分仁義的性格,這樣他們才能被後人稱作是仁義之士,這其中項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年少時期的項羽有著過人的力氣,人們都任認為他是一個十分有才能的武將,但是項羽卻有一個十分致命的缺點,就是過於輕敵,這也正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他以為自己能夠成功地統一天下,並且沒有人敢和自己爭霸,他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劉邦放回營地,使得他有了喘息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

劉邦此前其實並不受人們的敬重,因為此前劉邦在人們眼中只是一個十分普通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是一個“市井小人”,比如說劉邦此前欠了很多自己的鄉親們的錢,但是直到他重歸故里的時候,也沒有提起過這件事情,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其實並沒有十分任意的性格,但是最終卻是他統一了國家,憑藉自己手下優秀的人才將項羽徹底擊敗,使得項羽最終再見江邊自刎而死。

或許很多人都十分奇怪,劉邦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統一郭嘉之時,別的殘餘的家族和勢力為什麼不站出來反抗他的統治呢?難道是因為當時這些殘餘勢力沒有能力來反抗劉邦嗎?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雖然當時劉邦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勁旅,但是其實他手下的將士的戰鬥力並不是十分強盛的,而且經過與項羽的戰鬥,他的軍隊實力已經大大損耗,所以當時殘餘的敵人如果反抗他的統治的話,可能劉邦會處於一個十分被動的位置。

但是劉邦卻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他知道此時必須順著這些殘餘勢力的想法做事,比如說這些人並不是完全想要反抗自己的統治,他們在當時都是十分有名的家族,他們的家族勢力很大,他們害怕劉邦的統治使得自己家族的實力減損,所以劉邦抓住了這一點,他當時並沒有為難這些人,而是適當的給他們一些自己的土地,仍然讓他們有自己的地盤,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很多的麻煩。各個家族和其他的勢力見到這樣的情況,紛紛歸順劉邦,這使得劉邦能夠有精力解決其他的問題。

此外,劉邦在當上皇帝之後,深知前朝覆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皇帝過於壓榨百姓,對於百姓們的要求過於苛刻,而此前自己所面對的國家局勢還不是十分的樂觀,所以當時劉邦儘自己最大的可能減少百姓們的賦稅,使得百姓們有能力養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人們沒有反抗劉邦統治的重要原因。

另外此前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反抗項羽很大程度是因為有人帶頭,於是眾人見其他人奮起反抗,所以他們紛紛起兵反抗,但是後來劉邦統一國家之後,權力巨大的殘餘勢力已經幾乎被全部消滅。這使得劉邦的統治最終能夠穩定。


虎頭山小妖


事實上真正的原東方六國的舊貴族,早就被消滅乾淨了,劉邦時期存在的東方六國,早就不是戰國時期的東方六國了。

從戰國晚期,到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歷經四次大的政治變革,逐漸消滅了東方六國的貴族與異姓王,分封了劉氏的同姓王,到劉邦去世前,東方六國還在,但已經都是劉氏同姓王存在了。



第一次重大政治變革是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裡,依次滅亡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六國王族或被殺死,或被流放,六國卿大夫貴族大部被強行遷到咸陽居住。

比如韓王安被秦國俘虜後殺死,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郡,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房縣, 楚王負芻被秦始皇廢為庶人,齊王建被活活餓死,燕王喜和魏王假應該是被投入監獄而死。



秦始皇統一後,建立了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皇帝指派,原六國貴族都失去了生存的基礎,要不被遷到咸陽監視居住,要不流落民間,像西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就是原韓國的貴族,流落在民間。

第二次重大政治變革是反秦戰爭。

秦始皇去世後,陳勝吳廣揭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然後如星星之火般燎原了整個大秦帝國,在起義的過程中,六國不斷復僻,但此時復僻的六國與戰國時期的六國,除了國名一樣,其他的有很大的不一樣了。



陳勝本就是一農民,但建立政權後,自稱張楚王,後來楚國的貴族景駒被擁立為楚王,但景駒被同樣是楚國貴族的項梁所殺,項羽又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這是楚國的情況。

而趙國復僻稱王的人是武臣,原來就是陳勝手下的一個將軍,出身不詳,估計連貴族都不是,農民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他攻打趙地並拿下了趙地,就自立為王,武臣的自立,標誌著只要是有勢力的將軍都可以稱王,而武臣與六國貴族沒有絲毫的關係。



接下來複僻的燕國也是如此,燕王韓廣是武臣手下的將軍,被武臣派出到燕地,韓廣平定了燕地之後,依葫蘆畫瓢,自立為燕王,這個韓廣原來是戰國晚期趙國的一個小官吏,與原六國貴族也是沒有關係。

六國中只有齊國的田榮,魏國的魏咎和韓國的韓王成是原六國王室後裔。



第三次重大政治變革是楚漢戰爭。

秦國滅亡後,項羽為天下第一功臣,自恃功勞巨大,分封了天下十八路諸侯王,這些被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中,大多不是原六國貴族,而是反秦義軍的首領。

項羽本人是原楚國貴族出身,原六國王室或貴族出身的諸侯王也有,比如魏王豹、韓王成、趙王歇再加齊地的三個諸侯王田市、田都、田安是原六國王室後裔。



再比如漢王劉邦是農民和小官吏出身,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是秦國將領出身,秦將都是靠軍功打出來的,常山王張耳是平民出身,九江王英布是囚徒出身,燕王臧荼估計也是農民出身,是原來韓廣的部下。

接下來在楚漢戰爭中,大部分諸侯王被劉邦邦消滅,劉邦出漢中時,消滅了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光是韓信一個人就滅掉了代國、魏國、趙國、齊國,原來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大多被忘掉,或被殺,或被俘虜,權力重新進行分配。



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迫於形勢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分別是: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齊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長沙王吳芮。這七個異姓王已經沒有一個王是原六國貴族了,原來六國貴族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國中都被消滅殆盡了。

第四次重大政治變革是劉邦消滅異姓王。

劉邦在建立西漢王朝後,原來的六國貴族及王族基本上在歷次戰爭中被消滅了,取而代之是新的七個異姓王,這些異姓王都是靠跟著劉邦打天下,才得到的王位,與六國貴族早已沒有關係。



但劉邦也沒閒著,以各種藉口,先後消滅了六個異姓王,僅長沙王吳芮因為低調倖免於難,真到了劉邦稱帝之後,早就沒有東方六國的舊貴族了,又談何反抗呢?

東方六國舊貴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反秦起義的戰爭中、楚漢戰爭中已經被消滅殆盡了,到了劉邦統一後,他所消滅的異姓王已經是新六國貴族了。



劉邦在消滅了異姓王之後,分封了同姓王,天下再無六國貴族之說。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從秦末天下大亂到楚漢爭霸,六國貴族們重新活躍了起來。可在劉邦建立西漢後,昔日的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們似乎很快就低調了。人們不禁在想為什麼這些貴族們不像之前反抗項羽還有更早之前聯起手來反抗大秦那樣去反抗劉邦和他建立的漢朝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項羽所領導的楚國就是六國(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中的一個。所以標題中的東方六國舊貴族應該減去楚國。

接著,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乾脆直截了當的去看,項羽和劉邦都對這些舊貴族們幹了些什麼?昔日六國貴族們抓住時機起兵反抗秦朝的時候,他們中的任何一支力量都無力單獨推翻秦朝,只能相互抱團。自從鉅鹿之戰以及楚懷王熊心死後,項羽不僅讓各路諸侯歸附於他,也使項羽成為楚國的實際領導者。但各國歸附項羽並不是心甘情願,實在是項羽勢大。當然也可以說他們都是些牆頭草,風往那邊吹他們就往哪邊倒。當項羽得勢時他們歸附項羽,當劉邦得勢時他們歸附劉邦。

而項羽在成為天下共主後對各國的分封非但沒有讓他們對項羽領情,反而激起他們與項羽的矛盾。這是為何呢?因為項羽名義上是給這些貴族們分封復國,實際上項羽為了確保自身的利益,變相的削弱了他們。我們可以直接看看項羽是怎麼對他們分封的。

魏國在分封的時候拆分為西魏和殷國,還讓趙國的司馬卬成為殷王。而趙國則拆分成了常山國和代國。燕國在授封的同時也拆分出燕與遼東,並且在項羽的意思下讓韓廣成為遼東王,而韓廣的手下藏荼則成為燕王。後來藏荼又消滅了韓廣合併了遼東。在有就是韓國,由於項羽排斥韓王,不許他就國,並改立楚國將領鄭昌為韓王,而且還拆分出河南,並讓申陽成為河南王。至於齊國,則被拆分為臨淄、濟北、膠東三地。而這其中項羽的分封不公也印發了諸侯們的不滿。

一個新的問題來了,劉邦在得了天下後,雖然也有分封,但也不失時機的對他們進行打壓,為什麼他們不反抗呢?這實在是六國貴族們沒有實力反抗了。在楚漢爭霸這段歷史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劉邦與項羽的野心不大一樣,劉邦是本著像秦一樣統一天下去的。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同時也抓住時機滅掉了各國。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出關後的當年,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昂要麼投降要麼被滅。隨後又滅魏破代、並在東進過程中消滅趙國與齊國。到劉邦消滅項羽後,東方六國的貴族已經被消滅殆盡。即使還有殘存的,也都無力興起大風大浪,並且隨著時光的推逝漸漸老去。

而劉邦在立國後的分封,其實是給自己兒子和有功勳卓著的能臣進行的分封,分封的同時又不失時機的尋找藉口剷除了異姓王(這其中有齊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人,這些人中有的選擇反叛但卻皆被劉邦剿滅)。不僅如此,劉邦還特別監視六國貴族們的後代,將六國的中的規模較大的宗族和名家等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使他們時時刻刻的受到劉邦的遏制,這也避免了劉邦重蹈項羽的覆轍。

這一點在《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便有提及:

夫諸侯初起時,非其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行。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貴族,宗疆,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疆本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另外,在治國上,劉邦又勵精圖治,豁免徭役安撫百姓使廣大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人心漸漸歸漢。換句話說,即使六國貴族們想要反抗劉邦,也沒有實力了。

順便,楚漢爭霸時期的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六國了。秦末出現的東方六國的貴族們大多與王室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他們大多都是各國的舊勳。從秦末天下大亂開始,打著各種各樣旗號擁有各種各樣宣稱的人基本都登場了。而此時的東方六國與戰國時期的六國相比,與其說是國,不如說是割據一方的軍閥。

到了這裡,我們也都可以清楚的隨著秦末以來六國貴族們的勢力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削弱,六國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都站出來反秦是因為他們打出的旗號都是抱著復國的夢想。隨著秦朝的覆滅和項羽的做大他們又順勢歸附項羽。再後來的楚漢爭霸戰事重開,連年的征戰又讓各國本就不算雄厚的財力和人力見底,面對如日中天的劉邦,他們已經無力對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