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必非要合群

世界杯开赛前,有一条微博很有意思:一张图告诉你怎样快速了解世界杯。

里面的内容就是各种科普,科普之余还带点笑料(比如打篮球易建联不会去踢世界杯)。

这条微博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出现过,稍有心思的朋友都会发现,与其说是科普,倒不如说是一种变相吸睛:

世界杯要来了,你还什么都不懂,合适吗?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不看世界杯,也不感兴趣,怎么办?

做人,不必非要合群

壹.喝啤酒的理由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校外补习认识的,我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看小说。

他很喜欢啤酒,但是他不嗜酒,这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他只把喝酒当作一种调剂品,而并非是一种出于宣泄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喝酒这件事很多人在概念上都觉得大家一起喝在热闹,而一个人喝酒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之为喝闷酒。

我这个同学并不闷,也没有闷事,但就是喜欢一个人喝酒,于是他经常会被人误会:

“你这一个人喝酒有什么意思?大家一起喝啊?”

“唉,你看那个谁谁,经常一个人喝酒,一副总有心事的样子,真矫情!”

类似这样的言论层出不穷,在我们眼里这些话语只是当做调剂对话的笑柄。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挑衅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观念,但骨子里仍旧坚信着某些陈腐的东西会流芳百年。

不认同,便“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多人担心自己会被排挤,于是端起酒杯,用酒精麻痹自己的坚持和观念,一饮而尽之后的笑声,会让在座的很多人都有一种妥协于现实的共鸣感。

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喝啤酒的理由:

我愿意一个人,就这么简单。

做人,不必非要合群

贰.假设我们心有灵犀

假设我们所有人都心有灵犀,不需要为了现在社会的群体性行为买单:

任何人都可以一呼百应,任何交际都没有交际成本。

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没有所谓的合群与否的区别了。

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把必须要合群这件事不当回事:没有人担心自己会被排斥,没有人担心自己会成为其他群体的攻击对象,也没有人害怕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没人伸出援手。

我们心有灵犀,当沟通没有障碍的那一刻,合群这种交际需求就成为了一种需要被载入史册的古老印记。

而后我们揭开假设,直面现实:人与人之间不仅极少存在心有灵犀的状态,更多的时候我们处处设防,生怕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心灵共鸣。

不合群,不等于不接受群体活动,而是选择更为有效率的表现方式:

尊重,但不越界。

合群了,就一定会享受利益么?现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杀熟这个词是对群体利益的一次致命透析:你合群,不见得大家真的认同你,你不合群,也不见得大家就真的排斥你。

尊重,是尊重群体的观念和利益,不越界,就是保持一个基本友好的态度,这样的不合群,反而会让自己处在安全的位置上,去看待那些愿与艺术而高于艺术的“宫心计”。

做人,不必非要合群

叁.自我的活,不自我的过

活,要活的自我,活的自我才能活出个性。

过,过日子始终要和群体有牵扯,不自我的过日子,就是明白群体价值之后,有选择的与群体保持一个彼此能够接受的距离。

让自己开心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独品良醇,好过勉笑强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