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為什麼不敢挖,也沒有被盜?

用戶63893354446

歷史上對盜掘秦始皇陵的嘗試

無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民間故事裡,都對秦始皇陵有很多猜測性質的描述,這種帶有浪漫主義的描述,肯定會吸引無孔不入的盜墓賊。至於是否成功?考古學家發現了兩個很有意思的考古材料:

1.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曾發現有兩個盜洞,一個在陵的東北角,直徑大約90公分,深9米;一個在陵的西側,直徑90公分左右,深14米。但是這兩個盜洞都離陵的中心點遠,相距200米左右,無法進入陵墓的地宮。

秦始皇陵碑

秦始皇陵封土

2.考古學者對秦始皇陵的封土進行過科技考古研究,發現地宮附近的土壤沒有擾動。

這兩點基本可以說明,秦始皇陵的地宮是完好的。


秦始皇陵難以被盜掘的原因

秦始皇陵封土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殘高43米,有專家估計原高70餘米。相對體量也很龐大的茂陵(封土四邊長230米、殘高46米),我們發現秦始皇陵不啻為一座“巨無霸”,無論是從封土頂部打一個洞垂直進入地宮,還是從封土邊緣打洞平行進入地宮,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和較多的人力,這應該是秦始皇陵歷史上沒有被盜的重要原因。


現代考古對帝陵的認知

1956年,郭沫若、沈雁冰、范文瀾、鄧拓、張蘇和吳晗請示國務院,要求發掘明長陵。由於文物工作者的反對,改發掘明定陵。由於當時技術水平有限,部分紡織品沒有能力進行妥善保護。後來就形成一個不成文規則:“暫時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而且,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這表示秦始皇陵的現狀已經被認同,發掘會造成失去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義,所以從這個層面看秦始皇兵馬俑也暫且不會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