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審美觀史中,為什麼汝瓷的美就可以代表?

在美的特有尺度下,宋瓷的清雋典雅和明清瓷的華麗繁縟是兩種不同的美感,它們有著境界高低的不同。

已故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恰好談到這兩種美感。宗白華先生認為:“些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語出鍾嶸《詩品·中》顏延之條),這可說是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中國人的審美觀史中,為什麼汝瓷的美就可以代表?

宋 出水芙蓉畫

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等各個方面。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視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而排斥和否定虛華矯飾。先秦諸子如孔子、老子、莊子等,對美的見解雖各有不同,但在這一點上卻是相通的。“初發芙蓉”的美,與糅合儒道諸家,強調委婉含蓄、溫潤和柔的“中和之美”不無關係。

李白認為詩貴在清真,正如他在一首詩裡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個意思也可理解為,去雕飾並不是不要美,而正是為了美不被褻玩,鍾嶸《詩品》序中說是“不傷真美”。“天然”之美,再要雕飾,那就多餘了,過頭了。

中國人的審美觀史中,為什麼汝瓷的美就可以代表?

唐代詩人 李白

在我國古代漢民族美學思想體系中,“中和之美”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還拿李白的那句詩來說,荷花的清真、自然,既是一種美的品格,也可視為一種人格修養的象徵。 “中和之美”不僅具有審美的價值,而且還具有倫理道德的價值;它不僅體現在美的形式和內容上,還滲透於人的心理,形成一種獨特的趣味和審美理想。中晚唐以來,“中和之美”在各種美學思潮中即已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北宋中期後,經美學風尚的大變革,更被廣為接受並深刻影響到文學藝術的發展,如文人畫的興起、“淡而不傷,和而不淫”之樂風的盛行等。即使在今天,它與許多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仍保有一種深層的同構關係。

在世風奢靡的年代,宋瓷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更能彰顯一種文化價值、精神境界和美學追求。這也就不難理解,在精英文化語境中,為什麼“初發芙蓉”的宋瓷比之於“錯彩鏤金”的明清瓷更受推重了。

宋瓷和明清瓷代表的不同美感的關係並非對立之兩端。我國古代對美的追求和表達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初發芙蓉”的美和“錯彩鏤金”的美,一直並行不悖且互為賙濟與參融。這種多樣的追求和表達貫穿於整個中華漢民族文化中,體現在同一個文化領域,甚至是同一個“文化個體”——文人身上。

中國人的審美觀史中,為什麼汝瓷的美就可以代表?

宋汝官窯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