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釉色的神祕

唐代,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黃長石、砂岩石、半坡土、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佈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汝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

汝窯釉色的神秘

汝瓷胎色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鑑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汝窯釉色的神秘

汝瓷釉料與釉色 汝窯釉料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製成熔塊)經過研磨並摻入瑪瑙製成。釉的種類很多,按坯體類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汝窯釉色的神秘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俗稱為“蟬翼紋“。汝釉的創新,得益於“內有瑪瑙為釉”,得益於清涼寺村附近2公里處有一座瑪瑙礦。據現代化學“分析得知,瑪瑙的主要成份與一般石英砂並無區別,為二氧化硅,但瑪瑙往往含有鐵等著色原素,對釉的顏色有一定的作用”。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0.07釐米左右,雖較秘色瓷的釉層厚出將近一倍,卻比宋官窯、龍泉窯的0.1-0.3釐米釉層要薄了許多。儘管釉層較薄,但釉面質感緻密、平靜,有深不可測之貌,以至千年以來讓人一直欲看不透。汝窯青瓷的釉層極為均勻,規整得幾乎一絲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轉彎拐角處,釉層都能保持厚薄一致。這一現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與胎體交融產生類冰類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語外,與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謂達到盡善盡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層歷高溫,釉汁下行減薄,導致露出胎色;官、哥、龍泉器體下部或圈足牆面,常有下行漸囤厚釉一環;器身拐彎折角處或凸出部位,時有囤釉或積釉掛淌。這些現象,傳世汝窯器物上幾乎全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