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
臨汝窯您聽說過嗎?
臨汝窯位於今河南臨汝,和汝窯窯址相距不遠,都位於河南中部。雖為民窯,當時極有可能也曾為宮廷燒造過貢瓷。其產品分為兩類,一類印花,風格類似於耀州窯。另一類則光素無紋,風格類似於汝窯。
金代 臨汝窯青釉折沿盤(少見)
此件為臨汝窯所制,臨汝窯存世完整器相對較少,精品類更是難得一見。十分少見。盤折沿,弧腹,圈足,造型端正典雅。盤內外施青釉,釉色勻淨潤澤,清雅之至。
官窯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宋代堪稱名密送出的時代,在眾多名窯當中,官窯被公認為是最重要的瓷窯之一。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年-1125年) ,在汴京(今河南開封) ,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密,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 。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南宋 官窯諸葛碗
諸葛碗器形獨特,宋官窯傳世極少,十分珍稀名貴。諸葛碗又叫孔明碗,碗底心有一圓孔相通,人們便因這“孔”而將其美稱為“孔明碗”。
此品為南宋官窯所制,造型敦實端莊,氣息古拙渾厚。此碗雙層碗壁,胎體厚實,底部留圓孔,通體施青釉,釉質肥厚,呈色青翠。諸葛碗是上層社會用以供奉祭祀的器物,因而非常少見。
孔明碗產生於宋代,明代也有造制。起始是北宋龍泉窯,其孔明碗胎體厚實,外碗底的孔較大。到了明代,孔明碗胎體較薄,外碗底孔較小。宋代的孔明碗多為青釉器,明代則有青花、藍釉、五彩等品種。孔明碗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外碗底之孔是讓沸水進入夾層後,使碗內的食物保持溫度,故亦稱暖碗。
哥窯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密,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 “墨紋梅花片” “葉脈紋” '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密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南宋 哥窯魚耳香爐
此香爐侈口,鼓腹,圈足,肩部雙魚耳式,整器型制規整,莊重沉穩,古樸大方,製作精緻。通體施哥釉,釉質瑩潤,周身紋片縱橫,深者呈紫褐色,謂之“鐵線” ,淺者則為金黃色,謂之“金絲” ,大小紋片相間,深淺二色交織,漫無定律,雲舒天機,自然的創造具有至高的美。
鈞窯
晚清以後,社會對鈞密大力推崇,文人推波助瀾,比如《陶雅》中這樣說: "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釣,曰汝,曰定,日官,日哥,曰龍泉,曰建。"他把所有宋瓷排了一個隊,汝窯排到第二,鈞窯排到第一。同樣是晚清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他把釣密單提出來說。
說明在晚清時期,釣窯的地位非常高。晚清到民國初年,追逐釣窯的人非常多,以至民國期間鈞窯窯址被發現的時候,都被人哄搶。
鈞窯屬於窯變系的瓷器,理論上講,它的呈色在入窯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對鈞密有這樣的讚美-"夕陽紫翠忽成嵐",就是說顏色忽然產生變化了。所謂"窯變",是指進了窯以後,在燒造中才產生的變化,人力不可控制。行話說"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鈞窯的本質。釣窯在燒造的前期絕對不可能控制,但經過工匠長時間摸索,慢慢能夠在一定限度之內有所控制。
定窯
宋代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
定窯以產白瓷著稱,亦是五大名窯之中唯一以紋飾見長者,所出精於刻劃,善長模印,素有定州花瓷的美稱。
宋 定窯白釉刻花大碗
此件碗尺寸大,撇口,圈足。大碗通體滿施白釉,色如象牙,質若羊脂,溫潤勻淨。碗內刻劃花卉紋,紋飾飄逸隨性。
閱讀更多 正好路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