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得此宝者得天下,却为何缺了一角,今下落如何

此宝乃天下奇宝,相传得此宝者得天下,那么宝物是怎么被摔坏的?今又下落如何?

相传得此宝者得天下,却为何缺了一角,今下落如何

秦,嬴政,于公元前221灭六国后(很年轻才39岁),自诩自己的丰功伟绩胜过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少典,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于是便取了三皇中的“皇”和五帝中的“帝”字组成了”皇帝“这个词,从此自称皇帝,并被历代君王沿用。称谓解决了,还需要一件能代表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印鉴,嬴政便命人打造一印鉴,用什么材料,毋容置疑当然是用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绝世美玉,本为楚国所有,后因联姻送给赵,最后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之所以用和氏璧,原因有两点:1、和氏璧足以显现印鉴的珍贵,取天下独一无二之意;2、中国人自古就偏爱玉。传国玉玺也就因此应势而生,上书“受命于天,其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后世所相传的“得和氏璧者得天下”,其实就是指:“得玉玺者得天下”。

相传得此宝者得天下,却为何缺了一角,今下落如何

秦,二世而亡后,玉玺传到了汉高祖手上,西汉还算争气,立朝两百多年。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两岁当皇帝,我三十岁了,还在虚度光阴),玉玺由孝元王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王太后悲愤交加,把玉玺摔到了地上(有点败家了),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王莽以金补之,从此留下了瑕疵。此后玉玺被历朝统治者争来夺去(谁不想当皇帝),毕竟只有得到了传国玉玺才能称得上正统帝王,否则就是“白版皇帝”,没人瞧得起。这样传递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时,传国玉玺突然失踪了,不知所向。宋太祖赵匡胤在结束五代纷争,完成统一,建立宋朝后,命人四处寻找,始终未能得到(要当就当正统皇帝)。

相传得此宝者得天下,却为何缺了一角,今下落如何

到了明清两代,出现了这两位及其自负的君王——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帝,他们竟仿效始皇帝自制传国玉玺,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彰显自己的功绩。但自宋朝之后的传国玉玺,它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就远不如前了。

相传得此宝者得天下,却为何缺了一角,今下落如何

直到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老先生被逐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麟等人还在苦苦追寻宝玺的下落,玉玺究竟失落何方,被何人持有,已成千古疑案。如有线索,请上报相关部门,让世人一睹这千古至宝的风采,这是始皇帝留给后世子孙共同的财富,但愿没有流落他乡,造成永世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