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苏州灯彩,作为国家级非遗,以精巧秀丽、玲珑剔透的外观,和高雅浓厚的文化气息而独具一格,历经千年自成一派。不过最近几年,灯彩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生活中,大家已经越来越难看到正宗的苏州灯彩了。前段时间,石路步行街上轧神仙,出现了一些灯彩造型,这引起了苏州广电总台“寻找非遗”摄制组的注意。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灯彩,又叫“花灯”,悠悠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我国的民俗生活之中。苏州灯彩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一园灯火从天降,百花吐夜不夜天”,历代文人骚客都曾对当时张灯结彩、万民同乐的景象进行过吟诵。不过时至今日,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趋势的不断变化、人们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要见到正宗的苏州灯彩,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我们找到了轧神仙当晚花灯制作的负责人朱建平,他的灯彩厂位于苏州城北一座简陋的仓库里。朱建平告诉我们,这几年他的灯彩业务下降的厉害,手下的这些灯彩工人都是临时工,他们并不单独掌握灯彩制作的全部手艺,往往都是与之搭边的切割工、电焊工,所以做出来的灯彩相比真正的苏灯还有一段距离。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褪去往日的霓虹绚烂,这些灯彩们静静地躺在这里,孤独地与灰尘、记忆为伴。我们本以为只要轧神仙这样的传统节日习俗还在,苏灯总能够找到它存在的位置。但时代的匆匆脚步,却让灯彩这样的传统手艺正在褪去其精致的外表,以及匠人们精益求精的追求。拍摄中我们了解到,目前苏灯还有唯一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他的女儿这些年来,一直还在坚守着最传统的技艺制作,我们决定去拜访。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我们在山塘街还未开发的一段深巷中,找到了苏灯制作代表性传承人,74岁的汪筱文。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谈起苏灯,汪筱文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在宋代,苏州灯彩的制作水平已经冠绝全国。古人范成大的一首乐府诗《灯市行》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叠玉千丝似鬼工,减罗万眼人力穷”,描写的就是两盏最为名贵的灯彩---叠玉千丝灯和万眼罗灯。当时这种巧夺天工的技法,后来失传了多年。

汪筱文与苏州灯彩已经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他从17岁开始学艺,扎架、造型到绘画、剪纸,十年才算出师。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汪筱文带我们来到了当年他工作过的地方。斑驳的门牌,依稀还能辨认出民间工艺厂的字样。正是在这里,汪筱文经历了苏州灯彩在现代社会的辉煌时期,也见证了灯彩遭遇的滑铁卢。汪筱文曾经是民间工艺厂的副厂长,提起当时情形,他颇为骄傲。

工艺厂鼎盛时期,这里曾聚集了四五百个身怀传统手艺的匠人,而现在这些人大部分都已转行,厂子也已挪作它用。苏灯行业的衰落不仅仅影响着苏灯的发展,更影响着苏灯的传承。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为了把苏灯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汪筱文走进校园开设了苏灯技艺传习班。平日里他闲下来,满脑子也都是惦记着苏灯的传承。

寻找非遗|一盏苏灯 一生情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目前能够掌握苏灯全部制作技艺的已不足5人。2018年5月16日,汪筱文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现由省级到国家级的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